APP下载

破海洋经济瓶颈需新战略

2012-09-06吴晓露

浙江经济 2012年18期
关键词:海洋资源浙江海洋

□文/吴晓露

破海洋经济瓶颈需新战略

□文/吴晓露

延伸科技兴海战略,深化海洋经济投、融资体制改革,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浙江虽是陆域经济资源小省,却是海洋经济资源大省,有无与伦比的海洋资源:全国最长的宜开发海岸线、约占全国40%的海岛、最大渔场、全球最大综合港、约占全国40%的潮汐能和50%的潮流;沿海旅游资源齐全,有多个国家、省级风景区和海洋旅游单体;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中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两岸的联结纽带。海洋资源的富足使浙江早把眼光投向海洋,尤其《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更为发展海洋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使其能立足海洋资源禀赋优势,凭借新经济增长极,增加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带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近年来,浙江海洋经济长足发展,海洋经济总产值持续上升,对全省经济贡献日益增大,但与上海,福建、广州等其他沿海地区相比,总量和产业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以2009年为例,浙江海洋生产总值为3392.6亿元,占GDP14.8%,总量居广东、山东、上海后列全国第四位,占GDP的比重更位于天津、海南、上海、福建、山东、广东、辽宁后居全国第八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6%;浙江海洋总产值中一产、二产和三产分别为238.3亿元、1558.9亿元、1595.3亿元,二产低于广东、山东和上海,三产低于广东、上海和山东。此外,海洋科研实力薄弱和科研人才缺乏,机构规模较小,科技实力不足,投入力度较弱;浙江投入海洋研究经费68794万元,占全国4.3%;海洋科研机构18个,占全国9.7%,海洋科研人员1410人,占全国4.1%,承担海洋科研机构科技课题536项,占全国4.3%。无论从经费额还是科研从业人数看都远低于上海、山东、广东等其他沿海地区。

可见,浙江海洋经济非但没有突显出优越的海洋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反而暴露出发展的困境与瓶颈: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为主要门类,缺乏支柱性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产业;粗放的开发利用给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带来较大压力,破坏了海洋原有生态平衡,阻碍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导致海洋经济实力弱、产业层次低和近海海域污染重等问题。针对当前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困境,可从以下两方面实施“一伸一收”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延伸科技兴海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壮大海洋经济的科学技术支撑。日本、美国等海洋强国的经验证明,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海洋科学知识技术的创新;海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更取决于海洋技术的突破和进步;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资金、技术密集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海洋产业的建立与发展亦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增加科技投入,延伸科技兴海战略的广度与深度,多方引进和培养多层次、混合型海洋科技人才,才能有效解决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科技支撑问题,才能真正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

——深化海洋经济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收回“走出去”或“进不来”的民营资本,以弥补海洋经济的资金短缺。现代海洋产业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大量属于长线产业。浙江的经济发展特征决定了政府不可能成为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R&D的重要推动力,民营资本才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由于各种政策制约,浙江民营经济在推动了资源缺乏的陆域经济辉煌后,民营资本充裕的资本运作优势并没有全面、充分进入资源丰富的海洋产业开发,而出现了大规模的“出走”和“静滞”,结构性资本短缺制约了海洋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滞缓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步伐。因而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的投、融资体制,帮助浙江民营资本回归和聚集,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海洋经济建设,才能启动浙江海洋经济的“内源性”增长动力,从解决资金投入不足,为壮大科技支撑提供坚强后盾。

(供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浙江海洋
广东省海洋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海洋资源资产清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自然资源信息化框架下海洋资源数据管理体系设计有关思考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