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网下》的主题研究

2012-08-30尹萍

青年文学家 2012年13期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存在主义

摘要: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是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网下》是她的处女作,同时也是她的成名作。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她的小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神秘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等文学或哲学思潮、流派都或多或少地从她的作品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因此默多克的小说在创作手法和风格上兼收并蓄,其作品的主题往往隐含着她本人的哲学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艾丽丝·默多克;存在主义;主题

作者简介:尹萍(1981-),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讲师,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工作单位:黑河学院英语系。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028-01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对小说《在网下》有着深远的影响,小说的主题源于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一句话:“当我们仔细观察作为游戏汇集在一起的各种不同具体活动时,便能发现一个由相互重叠又相互交叉的相似点构成的一张复杂的网,有时是总体上的相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相似”[1]。《在网下》以主人公杰克与雨果的友谊为主线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在网下的人们对网的纠缠感到困惑与迷惘。维特根斯坦认为“网”是一种把世界描述成一种同一的概念、观点和思想的形式。默多克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她所想象的“网”的意象就是维氏意义上的网。简言之,“网”就是用来彰显我们所要努力描述出来的现实图像的方法。

在故事情节方面,默多克对于维氏“网”的理解首先体现在《在网下》典型多角恋爱的循环模式,即A爱B,而B爱C,C又爱D,而D又爱A。主人公杰克出生在爱尔兰,生活在伦敦。他是一个靠不定期给二流作家翻译法语小说为生的文人,过着穷困潦倒、居无定所的生活。他对自己的前女友安娜一往情深,而安娜却深爱他的朋友雨果。雨果是一个精明能干的生意人,他并不爱安娜,而是爱安娜的妹妹赛蒂,而赛蒂始终对雨果念念不忘。这四个人的恋爱关系本身就构成了一张形式上最简单的“网”。

整个故事都是以“禁闭”为点,以“逃脱”或者“追寻”为线展开的。巴尔丹泽认为,“这个故事就是逃脱和寻求的一种混合”[2]。杰克偷走了马斯夫人;杰克被费恩用别针从公寓里救出来;雨果在杰克的帮助下从医院里逃出来等等。他们都从这个或那个“网眼”中穿过,却又被另外的一个个“网眼”套住。显而易见,他们可以暂时逃脱肉体上的禁闭,却摆脱不了精神上的禁闭,正如杰克直到小说最后才从爱情圈里恍然大悟,彻底明白了到底谁爱着谁。小说的题目“在网下”从形式上看强调了一种被禁闭的模式。作家正是以肉体上的“禁闭”来揭示人们精神上的“禁闭”,以肉体上的“逃脱”来期望精神上的“自由”。弗雷泽指出,“默多克的《在网下》正像她的标题所显示的那样,体现了个人意愿与社会意愿的不和谐,需要外部的合作;社会的确被看成一个网从上面罩下来。我们的确会轻易地闯过一些网眼,但很快就会被一些做得更精细的网眼套住”[3]。“网”首先是指“社会网”,是一种社会强加给个人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关系,是有别于“自己”的“他者”组成。小说的主人公都生活在这张网下,他们感觉到他者对自己的限制和网的存在,逃避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性。

默多克的《在网下》主要反映的是文学在表现现实与幻想的关系上。该作品形象地阐释了幻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不可逆性,杰克一再试图把自己头脑中幻想的模式强加给生活,而生活却无情地拒绝他的模式。他凭借自己的幻想错误地组建事件和人物,把实在的东西当做幻影。当他把挚友,安静、内敛的芬恩介绍给读者时,他宣称“芬恩几乎没有什么精神生活”,“我把芬恩算作我的世界内的居民,不能想象他也有一个包含我的世界。”但最后使杰克大为震动的是芬恩回到故乡爱尔兰,他才如梦初醒,懂得了芬恩的他异性。在两人的交往中,杰克视芬恩为自己的一面镜子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我感到羞愧,为和芬恩分手,为对芬恩了解得这么少,为按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它们本来的样子理解事物而羞愧。”在两性关系上,他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只是在小说的结尾,他才明白安娜“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我的一部分”存在着,她变成了“必须被重新认识的一件事物”。 布龙迪耶的突然成功是改变杰克旧观点的重要因素。这一事件令杰克瞠目结舌。此前,他一直认为布龙迪耶是根本写出一部成功作品的二流作家。布龙迪耶在文学上的这匹“黑马”致使杰克动摇自己关于现实的观念。他一直不去认识事物的真实面目,而始终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中,企图把所有的事件和人物都纳入某种固定模式。他因此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和两位对他有好感的姑娘。

从哲学的渊源看,在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默多克揭示了人与现实的关系。萨特在《存在与虚无》这部著作中曾阐释把自在的东西作为“自为”地存在的人的对立面。默多克的《在网下》最终以嘲讽的态度讽刺了所有被杰克臆想设计的结局,因为这些结局是都按照杰克的幻想而非生活的本来面目设计的。默多克笔下的主人公杰克喜欢高估自己的认识能力,常常按自己的臆想给事物下定论,这使他不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更谈不上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实际上,杰克所犯的错误也是现代人的通病,即沉湎于自己臆想的世界中,把自己固有的观念强加于人,不能看到他人的“他异性”,缺少对现实的关注。默多克在他的一篇重要著作《反对枯燥》中指出,“我们需要从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转到以他人为中心的观念中去。我们不是孤立的自由选择的人,不是审视一切的君主,而是沉溺于被臆想所扭曲的真实的心灵是一种强大的维护自我的能量体系”。默多克认为臆想就是沉醉于对他人的幻想之中。当自我被臆想吞噬,自我膨胀,自鸣得意时,我们就无法看清表象后的真实。

默多克的《在网下》成功地描绘了人在追求完善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自我臆想及其危害性,只有摆脱自我陶醉的臆想,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并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他人,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过程。这正是默多克终身追寻的善、爱、自由和真实等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Flettcher, John. Iris Murdoch. Lewiisburg Buckwell University Press,1975.

[2]、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任一鸣.艾丽丝·默多克小说的开放体系[J].益阳师专学报,1996,(3).

猜你喜欢

艾丽丝默多克存在主义
默多克和杰莉·霍尔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燕南飞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新书披露默多克被邓文迪“情伤”近崩溃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默多克口无遮拦惹火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