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公民养成教育研究与重要意义

2012-08-15于洋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民道德

于洋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经济运营模式、利益关系,以及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巨大的社会变迁同时出现的是一些公民自身社会意识淡漠、诚信和道德缺失、价值取向扭曲及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开展公民养成教育研究,加强公民养成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公民养成教育的核心含义

1.1 养成教育

何谓“养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本生》中认为,“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就是说,人出生时的本性是上天注定的,但人的行为习惯则需要教育和培养去完成.而养成的本意就是指通过“养”这个过程,使受“养”目标“长成”或“成长”,而不是通过硬性的手段强迫并使之屈服.通过“养成”的过程,让人自然的形成一种习惯,把养成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去实施.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

通过对“养成”和“教育”这两个词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公民在面对相同事件或同一类事件,采取相同或是相类似的反应或动作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是一种通过学校的素质教育和社会的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范约束所共同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

1.2 公民养成教育

道德教育来源于道德体系的建设.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由来已久,在先秦时候得到启蒙,在汉唐时期形成制度化,在宋元时期得到深化发展,最后在明清时期走入衰落.道德建设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形成体现时代特征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用以培养公民的品德和指导公民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要指导方针是,建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相结合起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推进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事业服务.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来看,我国道德教育体系已基本得到完善,但养成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分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民养成教育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2 公民养成教育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国外公民教育的历史久远,发展脉络清晰,思想内涵丰富,理论体系完整.在研究上,把公民教育归属于公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诸多的思想成果,这对于促进西方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民主政治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主要的公民学研究的问题为:“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如何培养公民的素质”.霍布斯在《论公民》中说:“远古时代的智者相信,想这类教诲传给子孙后代,只应当采用优雅诗文或朦胧寓言的方式,以免人们所说的统治那高深而圣洁的神秘性,被私人的议论所玷污”[1].苏格拉底极为看重这门科学,他摒弃了哲学的其他内容,断定只有这一部分与其智慧相称.继他之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以及希腊罗马的哲学家都试图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美国这个相对来说历史较短的国家,早在1790年就开设了公民课.那时候开设公民课的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培养公民的爱国心和对美国的政治制度、国家理念的理解. 1908年,琼斯在《Social studies in the Hampton Currilum》中呼吁:美国的年轻人必须了解和认识社会,社会如何运作及百姓如何适应,怎样扮演一个好的社会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美国更加强调和弘扬爱国主义,强化公民教育,培养合格公民成为美国政府的一个目标.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规定:到2000年,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Civics and Government》课程,以便他们具有负责任的公民资格.

2.2 国内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养成教育是1993年12月,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在中国伦理学会召开的“毛泽东伦理思想研讨会”上提出的.如今,国内对养成教育的研究学者不在少数,但大多数都局限于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特定人群研究,而连续性和持久性的研究则较少.

韦胜在《养成教育浅析》一文中提出:“养成教育就是一种行为规范的教育,它要求教育对象按照行为规范的要求,自觉地养成一种优良习惯”[2].他提出养成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礼貌的培养,它要求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完美的人格.

徐柏才、李从浩在《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把养成教育定义为受教育者把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规范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个体基本素质的教育活动[3].

何克钧在《试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文中提出:“所谓养成教育就是指在先进理论灌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严格管理,行为训练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在明德,励志,立业,处事,交往等方面的意识,习惯和行为,从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其他行为规范”[4].

3 研究我国公民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3.1 理论意义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开展我国公民养成教育的连续性和持久性的研究,首先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发展,有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次,对我国公民养成教育的研究,有助于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加深公民对养成教育的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有效地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5].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部分,反映了国家对于养成教育在大中小学的衔接方面新的要求;再次,对我国公民养成教育的研究,有助于全方位的分析我国公民养成教育的体系构建的完整性.

3.2 现实意义

加强我国公民养成教育连续性和持久性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重视我国公民养成教育研究,既能推动我国公民养成教育理论研究进入新层次,又能完善我国养成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理论;同时有助于提升我国公民道德素质.面对市场经济对我国公民素质和公民道德提出的新要求的现实,对公民养成教育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解决我国公民社会意识模糊、诚信缺失、道德缺失和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还未完全成熟,因此,对公民养成教育的研究意义重大.

4 结语

开展公民养成教育研究,不仅能深化对公民养成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为社会实施公民养成教育提供了可供选择和参照的路径与方法.但如何从公民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与社会公民养成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相吻合,是公民养成教育研究需要进一步探求的问题.

[1][美]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7.

[2]韦 胜.养成教育浅析[J].广西社会科学,1995(1):27.

[3]徐柏才,李从浩.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33.

[4]何克钧.试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1):37.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国家教育部,2010:3-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公民道德
论公民美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