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滑县木版年画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艺术价值研究*

2012-08-15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滑县木版年画

王 敏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河南 新乡 453000)

安阳滑县木版年画最早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由于它题材广泛、色彩鲜艳,并且数百年来一直采用纯手工生产方式,因此广受豫北乃至中原地区百姓的喜爱。滑县木版年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工艺的细腻、造型的夸张、线条的刚劲、色彩的饱满、构图对称均衡上。2008年6月,滑县木版年画作为豫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年画种类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滑县木版年画的制作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慈周寨乡附近。在木版年画盛行时,附近的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印制木版年画,有的甚至还雕刻木版。滑县木版年画表现“内容多取材于释道儒三教人物、各个行业中供奉的诸神、祝福年画等。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枝奇葩”[1]。

1 滑县木版年画的历史背景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源地,这里孕育出了无数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作品。河南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历朝历代乃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具有极其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世界所瞩目。在这片欣欣向荣的大地之上,至今仍有着许多祖先遗留下来的古老的城池、精湛的手工艺品、优美古老的戏曲、强劲有力的武术等等,这些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其中,种类繁多的民间美术品种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比如滑县木版年画、开封汴绣、汝州钧瓷、辉县剪纸等等,都是隐藏在我们身边的艺术珍品。通过这些隐藏在生活中的小物件,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就像展开在我们眼前的历史长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去揣摩、去欣赏。

在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中,滑县木版年画也是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直到近几年才被我们重新发掘和重视。

作为2008年刚刚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阳滑县木版年画,最早起源于明朝,主要流传在滑县慈周寨乡李方屯、老店乡的马兰村以及八里营的官寨村等地区。

清乾隆年间,滑县当地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木版年画作坊,使得滑县木版年画在豫北地区以及鲁、皖、晋都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每到春节临近之时,南来北往的客商都汇聚于滑县境内,为的就是将滑县的木版年画带回自己的家乡,装点新春,其中不乏苦等数日求得几纸年画的外地客商。滑县也渐渐由于木版年画的贸易而繁华起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战乱时期,中原地区由于身处交战要地,民不聊生,木版年画的产量从之前的年产百万张迅速下降了一半,销售也大大受到了限制。滑县木版年画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就逐渐衰落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政治历史原因,已经产量极少的木版年画更是雪上加霜,奄奄一息。许多年画作坊关门歇业,也有一些历经了数百年风雨的雕版被人为毁坏。但还是有一些老艺人将自己珍爱的雕版,埋在田地里、垒在灶台下、藏在砖缝中,使这些雕版免于灾难。

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中原乃至整个中国都发展迅速,生活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了老百姓过春节的习惯。木版年画逐渐被机器印刷的年画所取代。曾经红极一时的滑县木版年画也渐渐被人所遗忘,只是,时不时地有一些收藏爱好者将老雕版以极低的价格买走收藏,才使得珍贵的木版文物在民间再一次流传。

2 滑县木版年画的文化艺术价值

滑县木版年画的文化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木版年画在体裁、题材、绘画风格、制作工艺上的不同。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认为滑县的木版年画“跟北边天津杨柳青年画,南边桃花坞年画,特别是河南本土的朱仙镇年画相比,完全不一样。这个地方以中堂为主。从内容上来讲,基本没有故事,没有世俗生活,而跟民间的信仰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这些画体现了古代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而非迷信”[2]。

同样是中原地区的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和相隔距离不过数百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滑县木版年画主要是卷轴单幅,而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是门贴对副;其次,滑县木版年画颜色比较素雅,主要是颜色要注水变淡,并且不用借助其他工具,仅仅是艺人们用手把线条描绘或印制出来,而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靠木质套版来印制图案和色彩。这些制作方法上的不同使得滑县木版年画同朱仙镇木版年画在视觉感受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精美雅致,后者饱满粗放。

2.1 滑县木版年画体裁特点

滑县木版年画与其他地区木版年画最大的不同首先体现在体裁上。比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是粘贴在门上的对副年画,而滑县木版年画除了传统的年画外则多是中堂、族谱、对联的形式。多是挂在厅堂的正面墙壁上,起到装饰和祈福的作用,尺寸也比其他木版年画要大一些,有的长达两三米,一般还都配有对子,挂在家中可谓是气势如虹。

2.2 滑县木版年画绘画风格特点

滑县木版年画画幅大的都是先用线版墨印,然后着色。人工着色彩绘过程中由于在印制的颜料当中加入了水,使得印制出的年画颜色多成半透明状,比较淡雅精细,呈现出色彩和谐的绘画特点。而画幅小的人工着色年画,则颜色更为饱满,给人更多的想象的空间,如套色则以大黄、大红、大绿、朱红为主,给人的感觉非常雅致,加以传统的工笔和水墨的勾勒,呈现出极其精致和鲜活的绘画风格。工艺的细腻、造型的夸张、色彩的饱满,直接反映出豫北地区人民对于木版年画在绘画风格上的审美习惯。

2.3 滑县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特点

滑县木版年画数百年来一直坚持手工制作。其他地区的木版年画,线稿部分仅需用特制的雕版印制而成。而滑县木版年画的线稿除了雕版印制以外,还要对细节部分进行手工绘制。这种绘制手法借鉴了国画当中的白描、工笔和水墨晕染技巧,使得线条刚劲有力,画面层次分明。这种费时费力的手法直接加大了手工艺人们的工作量,使得滑县木版年画的产量不及其他地区年画种类。但正是因为这一点,更加反映出滑县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即不能被机器生产所代替。

2.4 滑县木版年画题材特点

中原地区由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百姓们普遍拥有自己的习俗和信仰。因此,滑县木版年画模板根据人们的需求,制作了关于吉祥、安康的木版年画内容,还根据每家每户的需求制作家谱等内容,选择的题材也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关,比如佛教、道教、儒教的传统人物或者钟馗等行业崇拜的人物,也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反映出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博大精深。

2.5 滑县木版年画人文特点

滑县木版年画在寻常百姓看来只不过是普通的装饰用品,但在文人学者看来,它却拥有一股“文气”,主要是因为滑县木版年画不仅有“画”,还有“字”,并且两者结合得极其完美,呈现出大气、文雅的艺术风格。据说,当年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第一次见到滑县木版年画时,看到有幅年画的对联上写着奇怪的文字,刚开始冯先生以为它是古代时期的西夏文字,非常吃惊。之后,冯先生求教于一位年画艺人,才得知那是“梅花篆字”,但也只知其“下联”。在《豫北古画乡发现记》中,冯先生这样写道:“民间喜欢用这种图案化的奇异的文字来书写诗句或对联,藏字于其中,任凭观者来猜。破解其意,趣味无穷。目前只知道横批是‘自求多福’,下联是‘日出富贵花开一品红。’上联待猜。”[2]这些都体现出滑县木版年画所独有的人文气息。

滑县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承载着中华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在一张张年画和珍贵古老的木版里留下了农耕时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清晰投影和真实写照,显示了华夏子孙对世界、宇宙、自然的看法和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的追求,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和研究这些濒临失传的民间美术作品,才能使其得到继承和发展,为我省建立中原强省、文化大省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1]王胜选.豫北滑县木版年画艺术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01).

[2]巫西群.滑县木版年画:中州大地上被遗忘的辉煌[N].中国文化报,2011-05-17(05).

猜你喜欢

滑县木版年画
牛年画牛
年画
滑县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滑县新篇章
缸鱼年画之旅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滑县
滑县表彰“最美邮递员”
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一幅一戏四图年画考释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