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对田径教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12-08-15刘晓晨

关键词:纲要田径改革

刘晓晨

(河南教育学院体育系,河南郑州 450046)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其对田径教学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刘晓晨

(河南教育学院体育系,河南郑州 450046)

在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与调查,找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出现的偏差以及田径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高校;体育课程;课程改革;田径教学;影响;对策

1 高校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演变历程

1.1 高校体育课程的演变历程

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单一的体育课程改革模式到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改革模式的出现,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1.1 课程改革单一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产生了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大学体育得到了恢复正常秩序的转机.虽然该大纲对当时百废待兴的大学体育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没有反映出大学体育课程的特质,体育教学内容竞技性太强,而教学性与学习性较弱.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着手自己制定适应其地区大学生特点的体育课教学大纲.如山东省于1986年颁布了《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此大纲把高校体育必修课程分为了普通体育课、指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与保健体育课,将高校体育选修课分为了健身知识课、专项选修课与专项提高课,加快了山东省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改革进程.但此大纲在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教学评价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竞技体育的桎梏.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改革仅仅局限在把体育课分为单纯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上面,改革的整体效果不好.

1.1.2 课程改革多元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导纲要的提出是建立在总结各省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基础之上的,经过相关专家反复实地考察与讨论形成,它突出了其指导性计划的地位,降低了纲领性与指令性计划的意义,此指导纲要比各省制定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更具有前瞻性.从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体育工作者开始着眼于本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工作,并不断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逐渐使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脱离了以前统一的课程形式,转而朝向多元化转变,而在全国普通大学生体育课程指导纲要颁布以后,这个趋向则更加明显.但是,由于改革缺乏基础理论学科的支撑,这个时期大多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我国体育课程模式的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等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1.3 体育课程改革个性化阶段

21世纪初期,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理论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全国部分省份的高校开始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形式多样的改革与创新,经过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艰辛劳动,高校体育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已经初具规模.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新纲要》),《新纲要》在课程的设计理念和课程的教学目标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在原《纲要》的基础上,对多个领域目标进行了深层次的拓展[1].在教学目标设置中,除了设置了适合多数学生身体条件的基本教学目标外,还设置了适合特长生和对体育学习有更多需求的学生的发展性目标,目标体系丰富而合理.

1.2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演变

1.2.1 体育教学的“体质论”与“技能论”之争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存在着“体质论”和“技能论”之争[2].“体质论”认为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基本技能、身体形态以及基本活动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它仅仅看到了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体育功能的多样性,对学校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方面都有很大的误导作用.“技能论”则是“体质论”的另一个极端,认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以此为基础再去考虑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这种思想过分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进行体育技术的学习,追求动作的精准程度,很容易忽略对学生体质、体能的培养与提高.总的来说,“体质论”与“技能论”片面强调了体育某个方面的特质,却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特点视而不见,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2.2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国务院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地指出拥有优秀的身体条件是当代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更是我中华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本保证.学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主阵地,其教育理念必须要包含“健康第一”的思想[3].此外,在《世界卫生组织章程》中,健康的含义被定义为是人们个体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社会上”三个方面均处于“安静”的状态之中,即人的身体、心理与社会三个方面均处在健康的状态.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现阶段,“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校体育工作者也在此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深层次的体育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 当前田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2.1 理念层面上的偏差

虽然新《纲要》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而人们在思想层面上理解的偏差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有些人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主,过分满足学生的不合理要求,认为学生是体育课的绝对核心,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曲解.反映在田径教学中,就是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而对田径课产生了抵触情绪,而教师便认为田径课的设置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便取消了田径课.另外,还有一些学校体育工作者认为传统的田径课过分追求技术的掌握与成绩的提高,忽视了田径课的健身性、趣味性等特征,便将很多游戏填塞进田径课堂,使田径课成了彻彻底底的游戏课.季浏教授曾经指出,高校体育教学坚持学生的“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健康成长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并不排斥体育技能或运动技术的教学[4].我国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一贯强调课堂表面好看,走形式化路线,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质等基本机能的提高与培养.田径课在这样的大氛围下,则逐渐退出了高校的体育课堂.

2.2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缺乏继承和发展

改革是对旧事物的废除与革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原有事物的抛弃,即原有事物已经不能再适应目前的发展,现实已经全盘否定了它存在的价值;二是对原有事物的革新,即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或是改变其结构构成,或是改变其形态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深层次的更新与改动,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体育工作者曲解了这一改革运动,将其看成一场彻底的体育课程革新、一次“革命”,对过去的体育课进行了全盘的否定,认为过去的体育课是与体育科学背道而行的.

3 提高田径课的教学质量

3.1 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

要树立高校师生对体育教学理念的正确观念.虽然说目前我国关于高校教育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遇的问题,比如说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定程度地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田径运动对人体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能显著提高和改善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与机能水平.科学且有规律地进行田径锻炼,可以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并且能培养敢于拼搏、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此外,田径运动的发展能使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3.2 建构田径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体育教育思想的基础在于体育文化修养.田径教师应把与时事联系紧密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开展的田径项目,通过改造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适时在体育课堂进行讲授,使学生认识到,经常参加田径运动的锻炼对于身体健康的维护与保持以及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要重视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参与程度,以及田径运动对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田径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3.3 丰富田径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工作者要不断拓展对田径知识认识的宽度与深度,把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田径项目加入大学生田径课的教学内容,在完成田径课教学的技术目标之后,争取完成学生的健身目标.高校的田径教材应在完成技术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其健身效果的实用性.此外,为了充分体现田径课的健身价值,教材应体现出合理性、基础性与实效性,教学方法要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多样性,将健身内容作为教材的主干,坚持创新性、多样性,依据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适当调整体育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3.4 制定科学的田径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不是为了只得出一个枯燥、单一的数字或结果,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未来的工作.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田径课程考核,不仅要反映学生对运动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能动程度等方面有清晰、准确的体现.田径成绩的考评应是学生对田径知识掌握情况的全面评价.不仅要包括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还要包括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技术掌握,包括学生健康的水平指数与素质提高的程度等.田径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高科技设备,从学生身体机能的测量入手,综合地分析评价,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逐步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田径课评价体系[5].

4 结论

田径作为人类体育运动之母,其本身蕴含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因素,是各种体育运动的锻炼基础项目,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锻炼价值.它是发展人们身体基础素质、完善人体运动技能、锻炼人格和意志品质的主要运动方法,并且是当今社会发展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主要载体.应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对田径运动教学予以充分的重视,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深刻价值,使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更深远的发展空间.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2002-08-06[2011-06-0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001/80824.html.

[2]朱桦,陈忠焕.深化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3):78-82.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2011-06-01].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00719/t20100719_497966.shtml.

[4]季浏.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运动技能教学[J].体育教学,2006(2):3-6.

[5]吴丽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学业评价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0(2):88-91.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and Its Effect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in Colleges Universities

LIU Xiao-che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Zhengzhou 450046,China)

By analyzing on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present situ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is researched and investigated,the deviation of guiding ideology in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s found,as well a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vided for a theoretical basis of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curriculum reform;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effect;countermeasure

G642.0

A

1007-0834(2012)02-0086-03

10.3969/j.issn.1007-0834.2012.02.028

2012-02-26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项目(2011-JKGHAD-0447)

刘晓晨(1981—),男,河南原阳人,河南教育学院体育系教师.

猜你喜欢

纲要田径改革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改革之路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