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2012-08-15关志明

山西林业 2012年6期
关键词:茶山白桦林油松

关志明

(山西黑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 兴县 035300)

褐马鸡属于鸡形目稚科马鸡属,是我国特有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频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其列为严禁贸易的物种名录(附录I)中;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联盟、世界稚类协会等组织将褐马鸡确定为频危物种,其肖像还成为世界稚类协会会徽的主体图案。

1 基本情况

山西黑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吕梁山脉中段北部,地理坐标东经 111°11′39″~111 °26′30″,北纬38°10 ′03″~38°24′05″,总面积 24 415.40hm2。是以保护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交错区和世界珍禽褐马鸡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4C°,1月份平均气温-10℃左右,7月份平均气温18℃左右。全年10℃以上积温1 500℃~1 950℃,无霜期120d~135d,年均降水650mm左右,主要集中在7月~9月份。春旱、秋霜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保护区的水系属于黄河水系,境内湫水河是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区内的交楼申河、南川河、固贤河等则是黄河一级支流蔚汾河的重要水源。

保护区地处吕梁山西坡,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最高点黑茶山主峰海拔2 203.80m,最低点为阳坡水库海拔1 200m,平均海拔1 702m,相对高差1 003.8m。区内土壤属于栗褐土地带。据调查,区内共有种子植物82科369属714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7属10种,被子植物79科362属704种;区内有脊椎动物219种,其中鱼类1目2科5属5种,两栖类1目3科4属5种,爬行动物3目5科8属14种,鸟类41科157种,哺乳类15科43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0种。

保护区在吕梁山褐马鸡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油松林为栖息地的褐马鸡种群,主要分布在黑茶山国有林管理局管理的各个林场范围。北到中寨林场,南至城庄、南阳山林场,面积2 200多km2。黑茶山保护区是褐马鸡分布最集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保护区是吕梁山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森林植被宽度不足20km,是吕梁山脉森林生态系统最狭窄的地区,生态系统特殊且脆弱。该区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失去以吕梁山脉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不利于褐马鸡的繁殖和优化。

2 褐马鸡分布及数量

2009年冬天,按照山西省林业厅的安排,保护区管理局对全区褐马鸡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样线调查和走访当地居民得知,保护区褐马鸡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山地林内,几乎在油松或与油松混交的林内都有褐马鸡活动的痕迹。主要分布区为自北向南吕家坡、石人山、井沟渠、大坪头、黑茶山背、大木沟、石林沟等地。初步调查,全区共有褐马鸡种群30个左右,每群数量少的十几只,多的50多只,共计约1 313只。

3 褐马鸡栖息地选择与植被类型分布

保护区地处黄土高原与吕梁山石质山区的交错区。区内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海拔自高到低分布有青杄林、落叶松林、白桦林、辽东栎林、山杨林、油松林、落叶阔叶灌丛和黄土高原耐干旱的草原植被,以及草甸植被。油松是本区主要成分,占到林分总量的50%多。

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层现象十分明显,即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层。在成片的乔木林内,都混有草本、灌木、地被层。由于群落交错区存在于两个群落的边缘,其内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的复杂,所以植物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当然也会为动物提供更多的营巢、隐蔽和摄食的条件。褐马鸡食物主要是油松籽、阔叶乔灌木的果实、草根、昆虫幼虫、蚂蚁及其卵等。因此,区内大面积油松和落叶乔灌木混交林为褐马鸡提供了最佳的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食物来源。

褐马鸡主要栖息于油松林、油松—辽东栎林、辽东栎—白桦林、油松—白桦林、油松—山杨—白桦林、白桦—山杨林。野外观察发现,在秋冬季节,褐马鸡有时还到林缘灌丛地带和农田来活动觅食,主要是绣线菊、沙棘—虎榛子—黄刺枚、莜麦地等,以油松为主的针阔、乔灌混交林是褐马鸡最适宜的栖息地,特别是油松与栎树、白桦与栎树的混交林。油松每年的结实量大,种子体形大,是褐马鸡的主要食物。据芦芽山、庞泉沟、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我区的观察,褐马鸡把油松林作为其首选栖息地。总之,褐马鸡在栖息地的选择上与食物、气温、海拔、人为干扰等多方面的因素有着复杂关系,可以说褐马鸡栖息地选择是多种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4 褐马鸡面临的威胁

4.1 人为活动是造成褐马鸡栖息地和生存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

老百姓在采蘑菇、狩猎时施放毒饵;为了阻止羊群进入退耕还林地里吃草,将拌了毒药的粮食撒在灌木地中,褐马鸡在进食时误食毒饵,造成大量的雏鸟死亡;每年的3月~4月份是褐马鸡产卵孵化的时候,而此时也正值老百姓进山采摘羊肚菌的季节,有的老百姓将整窝褐马鸡卵拣回家食用;由于褐马鸡美丽的外表而被商业化,一些不法商贩大肆收购褐马鸡卵或经家鸡孵化出的幼雏。这是近年来褐马鸡种群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林区群众调查,过去10年本区褐马鸡种群数量由3 500多只减至现在的1 000多只。

4.2 正常的森林经营抚育行为破坏了褐马鸡的栖息地,造成种群数量减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黑茶山区褐马鸡种群数量很大,据老护林员讲,一见一大群,满坡都是,有二三百只。1996年,林场在黑茶山背实施低产林改造,近134hm2白桦林被更新成落叶松人工林。栖息地环境的变化使大批褐马鸡或迁徙或死亡,种群数量迅速减少。近年来,随着植被的恢复,褐马鸡种群数量也在逐步加大,经调查至少有2个种群,数量约20只。

4.3 生物危害

近年大型食肉动物数量减少,有的灭绝(如狼),使得像豹猫、狐狸、鼬类的繁殖加快,对褐马鸡卵、幼雏危害加大。此外,还有一些鸟类,如大嘴乌鸦危害褐马鸡卵,使得褐马鸡的繁殖率降低。

4.4 自身抵抗不良因子变化的能力差

褐马鸡种群中体弱者往往经不住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其幼雏对温度、降雨的适应性很差,一旦被雨水淋过则难以存活。

4.5 老百姓对保护褐马鸡的认识不足

在保护区内居住的老百姓将褐马鸡视为“有害”动物,因为褐马鸡经常会到老百姓庄稼地里吃食,所以有时褐马鸡也会遭到老百姓的捕杀。

5 褐马鸡保护对策

一要加大保护管理力度,在褐马鸡种群集中分布区设立标志牌,严禁人为破坏和乱捕滥猎。要加强对褐马鸡栖息地的巡护、监测,核心区实施绝对管理,严禁人为活动;缓冲区实施严格管理,非保护区管理、科研人员不得进入,切实将褐马鸡栖息地保护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要加大宣传力度,经常性地开展褐马鸡宣传教育活动,使保护褐马鸡成为林区群众乃至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三要建立褐马鸡救治中心,开展人工繁育养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扩大区内褐马鸡野生种群数量。四要积极与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褐马鸡相关科学研究,为更好地保护褐马鸡提供科学的方法和理论。

猜你喜欢

茶山白桦林油松
油松容器育苗技术
那一片白桦林
大地掠美,穿越白桦林
快乐茶山行
茶山谣
阳光洒满白桦林
万亩茶山 十里飘香
北方油松育苗技术
油松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茶山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