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周故里证伪*

2012-08-15肖若然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蒙城东明县曹县

肖若然

(菏泽市委党校,山东 菏泽 274000)

庄周,世称庄子,号南华真人,是我国战国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美学家,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并称“老庄”,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学术界对庄子的哲学思想、文学贡献研究较多,对庄子的生平里籍问题研究较少。最早提及庄子里籍的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和刘向,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刘向《别录》说:“庄子,宋之蒙人也。”但“蒙”在何处?属于哪国?为吏“漆园”,“漆园”又在哪里?后世学者一直讼辩不断,争之不休,现在主要有安徽省蒙城说,河南省商丘、民权说,山东省东明、曹县说等。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哪一种观点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一、安徽省蒙城说

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蒙城县刊刻吴宗仪《古蒙庄子》,县令王继贤为其订正并作序始,安徽省蒙城县就已经有人说庄子故里在蒙城了。蒙城说的主要依据,一是北宋王安石的《蒙城清燕堂》诗:“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二是宋代元丰元年(1078),蒙城县知府王兢建筑庄子祠,苏轼为其作的《庄子祠堂记》。三是《水经·淮水》载:“濮水即沙水之兼称。”沙水流经今安徽涡阳、蒙城一带。蒙城认为,两位大名鼎鼎的文人皆称蒙城为庄子故里,《庄子》中说“庄子钓于濮水”,蒙城又有濮水,所以说庄子故里在蒙城。其实,据《史记·韩长儒列传》:“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索隐》:“蒙,县名,属梁国也。”此“蒙”是西汉梁国之蒙,非宋代亳州的蒙城,王安石的诗不能成为证据。赤壁之战的地点在今湖北浦圻县,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曾把黄州赤鼻矶误以为周郎赤壁,同理,《庄子祠堂记》也不能作为庄子故里在蒙城的依据。据《元和郡县图志》,西汉时现在的蒙城是沛郡的山桑县,“蒙城”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迟至隋代,安徽蒙城与庄周“为蒙漆园吏”之“蒙”根本挨不上边。又,在《水经注·济水》记载的“濮水又东径濮阳县故城南”、“濮水又东径济阴离狐县故城南”、“濮水自濮阳南入巨野”面前,沙水“兼称”之“濮”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看,庄周不是蒙城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於楚。……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按《史记》的记载,庄生与范蠡是同时代人,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48年,而庄周生于公元前286年,卒于369年,即范蠡死了一百多年后,庄周才出生,而这时的庄生也当然已死,所以庄生和庄周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更不可能是同一个人。对此,《史记·三家注》中两家提出了质疑:“《索隐》:据其时代,非庄周也。然验其行事,非子休而谁能信任于楚王乎?《正义》:年表云周元王四年越灭吴,范蠡遂去齐,归定陶,后遗庄生金。庄周与魏惠王、(周元王)齐宣王同时,从周元王四年至齐宣王元年一百三十年,此庄生非庄子。”宋代章定撰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他把庄周与庄生分别记述,也说明他认为他们并非是同一个人,但章定并没有说明庄周是哪个国家的人,可能是章定也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因为汉代的司马迁都不知道,他也只有囫囵着说。现在安徽蒙城说庄周为楚人,可能是他们误把庄生当做了庄周,又可能庄生任过蒙漆园吏,而庄周压根就没有任过漆园吏,是司马迁把庄生与庄周的事迹混淆了。

从《蒙城县志》看,庄子非蒙城人。从1994年版《蒙城县志》的记载看,庄子不出生在蒙城。《蒙城县志·大事记》:“唐(618-907):天宝元年(742年)始称蒙城县,属亳州。”《蒙城县志·人物》(1994年版):“庄周(约公元前369-286年),字子休,世称庄子。‘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司马迁《史记》)任吏不久,即隐居。庄周家贫……(庄子祠)明天顺年间,没于水。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吴一鸾捐俸买地在东关重建。崇祯5年(1632年),知县李时芳重建逍遥堂。清末,历遭兵劫,祠渐颓毁。”1989年10月,蒙城主办召开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5年之后的1994年,《蒙城县志》出版,而在这一县志中并没有明确说出庄子是蒙城人。民国四年汪篪修、黄与绶等纂的《重修蒙城县志·艺文志》:“庄子二十卷,蒙人庄周著。……按史记,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注地理志,蒙县属梁国,《索隐》曰刘向别录宋之蒙人也,《正义》曰为漆园吏。即(长)江南通志,以今颍州所属之蒙为之,考唐书地理志,亳州蒙城县本山桑,唐天宝元年更名,与梁国之蒙实无舆也。”其一它说的是“蒙人庄周”而非“邑人庄周”,其二它的引述比较客观,即承认“蒙城县本山桑,唐天宝元年更名,与梁国之蒙”不相干。

从古今专家的考证看,庄子不是蒙城人。因为早在清代,乾隆《江南通志》卷200所载的《蒙城非庄周故里辨》就有过定论:“蒙邑,前汉《地理志》属梁国,今归德府地。而江南之蒙城在汉为山桑县,属沛郡,至五代时始置蒙城。《史记》以庄周为蒙人,应在梁国,而非五代所置之蒙城矣。”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安徽史学》杂志总编朱玉龙研究员在《安徽大学学报》上发表《庄子蒙城人说质疑》的文章,指出:“近年一些学者提出庄子应为安徽蒙城县人,提出的论据大抵有十二条。本文对其十二条论据逐条考察,认为没有一条能站得住脚。”从此,庄子研究在安徽省即落入低潮。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叶蓓卿博士在他的《庄子故里考辨》一文中,重点批驳了“庄子故里安徽蒙城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生良教授撰文指出:“近年来颇为盛行的‘安徽蒙城’说,乃集学术史上因异代异地同名据后为说、蒙前假冒、歪曲误解、断章取义乃至‘指鹿为马’等错误之大成,根本不能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勇也强调:“蒙城县为庄子故里之蒙,实在属于无稽之谈”、“安徽蒙城县为庄子故里之蒙,无疑是大错特错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庄子现代版》作者流沙河等皆断言“庄子故里不在蒙城”。蒙城空有一个庄周乡,而没有庄姓人,甚至连为避汉明帝刘庄之讳,改庄为“严”的“严”姓也没有。通常情况下,庄子故里应当有庄姓族人。

二、河南省商丘说

商丘说的主要依据集中在“宋”和“蒙”上。春秋时左丘明《国语·楚语》云:“宋有萧、蒙。”东汉高诱注《淮南子·修务训》时说:“庄子,名周,宋蒙县人。”他还在《吕氏春秋·必己》注中说“庄子,名周,宋之蒙人。”《汉书·艺文志》在“庄子”条下班固自注:“名周,宋人。”张衡《髑髅赋》:“吾宋人也,姓庄名周。”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蒙泽在县(宋城县)北三十五里。……杜预注曰:蒙泽,宋地蒙县也。”《史记·三家注》:“《集解》:地理志蒙县属梁国。《索隐》:地理志蒙县属梁国。刘向《别录》云:宋之蒙人也。《正义》:郭缘生《述征记》云:蒙县,庄周之本邑也。”(战国时的宋国在汉时属梁国,故“宋”和“梁”是一国或一地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二者实际是一个地方),又有阎若璩认为“蒙漆园吏”当为“宋漆园吏”之字伪。宋国为殷商后裔,商丘曾是宋国之都。所以商丘说:“宋”和“蒙”都在商丘,汉代以来就有人认为庄子是宋之蒙人,无论怎么讲庄子都是商丘人。对此,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先生和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高敏教授在两次庄子研讨会上的发言中都给予了否定。这在我主编的《“南华真人”在南华》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康熙四十四年的《商丘县志》把庄子列入“仙释”条下。“仙释”,犹言仙佛也,就是“道教与佛教”,等于没有说他是哪里人,更无具体村落的记载。该志在“古迹”条下说“小蒙城,在城南二十五里,中有漆园,庄周尝吏于此为园吏,亦名漆丘。”又载“庄子祠:在小蒙城南,祀周漆园吏庄周,今废,宋苏轼有记。”还在《官师志·睢阳令》下作了“王兢,官至秘书丞”的记载。而这些与蒙城的苏轼《庄子祠堂记》“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又何其相似乃而!乾隆十九年陈锡辂、查岐昌《归德府志·人物略》,虽然把庄子列入了“乡贤”下老子之后,但又说“谨按汉书地理志,蒙县属梁国,又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窃疑周非宋人”,是因为说“今府南二十里有小蒙城,旧志云即庄周本邑”,才“姑听之”。可见编者并不支持庄子是归德府(即商丘)人,因为他连庄子的宋人身份都是怀疑的,而宋国故城即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府城西南隅,是周初封微子于宋国都城的遗址。这也就是说,在清代以前,商丘并没有认定庄子是商丘人,他只是在商丘一带活动过。现在,商丘有“梁园”遗迹,但无“漆园”和“庄子祠”遗迹等。

三、河南省民权说

“民权说”的主要史料依据是南宋罗泌的《路史》、元代刘应李的《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等。《路史》说:“蒙即考城,为庄子生处,庄子故里必有所据。”《国名记》:“‘蒙’下注:六国,楚为蒙县。蒙,泽也。生庄子,为漆园吏,今宋之考城。”《方舆胜览》有“考城东名蒙泽,乃庄周之故里也”之说。《水经注》也说:“庄子生于蒙,亦考城人。”民权县建县很晚,民国十七年(1928年),冯玉祥将军执政河南期间,析睢县北七里、杞县北五社取三民主义之“民权”置民权县。1945年兰封、考城合并为兰考县。1956年7月,又将原考城的顺河、老颜集、北关、褚庙等乡划归民权县,“民权说”亦可称之为“考城说”。1995年的《民权县志·大事记》说:“周:烈王七年(前369),庄周生于蒙(今民权县顺河乡清凉寺村内有庄子胡同、庄子井,村南有庄周墓)。《民权县志·人物》传略:庄周(约前369-286),即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其故里在今顺河乡清凉寺。”从此可以看出,民权县的实证是今民权县顺河乡青莲寺村的“庄子胡同”、“庄子井”,距青莲寺村南5公里的老颜集乡唐庄村东的庄子墓(墓前石碑上刻有“庄周之墓——清乾隆五十四年冬日立”的字样)。民权县杨惠民先生在《文哲大师——庄子》一文中说:“据历史资料记载,庄子是‘宋国蒙人’。当时庄子所住的地方属于蒙地。青莲寺系佛教圣地,系前唐所建,传说为优婆舌吐青莲之处,后村以寺而易名为青莲寺,传为庄子故里。”我们知道,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佛教是外传的宗教。道教与佛教的冲突,历汉、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一直未衰。从南北朝至五代,就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佛教称之为“三武一宗法难”。现在,说道教尊崇的《南华经》的作者庄子的故里在佛教圣地,有滑稽之嫌。实际上,“传为庄子故里”的“传”字本身也已经说明了问题。再说,《路史》的参考资料多来自纬书和道书,神话色彩强烈,多有怪诞不经之事,向来不为史学家采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皇古之事,本为茫昧。泌多采纬书,已不足据”,又称它“皆道家依托之言”,“殊不免庞杂之讥”。《辞源》对《路史》评价说:“依据纬书即道书,多不经之谈,喜出新意,好用僻词古语。”如此,引《路史》为据就不免打了些折扣。清康熙三十七年陈德敏编纂的《考城县志·人物·名贤》把庄周列为“流寓”之首,曰:“庄周,战国蒙人,尝为蒙漆园吏……”。“流寓”,《辞源》释义为“寄居他乡”,《辞海》为“寄居在异乡”。地方志中设《流寓》卷,记述寄居在本地的名士。清代康熙时的《考城县志》,尚无“庄周故里”之说,即那时考城并没有把庄子看作是考城人,他只是在考城寄居过。民国十七年和民国三十七年的《考城县志·人物》“列传十·释老”庄周均排在第一位,“释老”是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这等于没有明确庄子是哪里人。尽管民国《考城县志》中也有“考城在古……尤为庄周所生地”、“蒙在县东北。按《路史》(《路史》原文:今宋之考城,古蒙城,东魏为蒙郡),以蒙即考城。为庄周生处”和“庄子故里在顺流方”的记载,但这与清代县志的记载是不一致的、显为后来新增,或为罗泌误记。再说,整个民权县也没有一个庄姓人。称庄子故里却没有一个庄姓人,是违背常理的。许多教科书上说庄子为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但都没有指出比较确切的地址,而民权县是在商丘偏西北方向的。

四、山东省东明说

1.《史记》说庄子是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东明有漆园遗址,属蒙地。①关于漆园。史载:东明属兖、豫二州之域。《尚书·禹贡》:“兖州、豫州贡漆。”可知古代的菏泽地区包括东明,确实是产漆的地方,产漆就可能有漆园。明代的东明归大名府管辖,明正德《大名府志》记载得明白:“漆园城在旧县(指东明旧县城—笔者注)东北二十里,今名漆园村,有庄周庙,以其尝吏于此也。”东明现已出土的明、清、民国16通碑刻及明代史籍中也多有东明为古“漆园”的字样,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县常澄修《东明县志》(未刻)的序中也说:“……刘心田先生夙擅三长,著声珥笔,顷颐神,漆园世味淡如也……”。万历四十年(1612)知县李遇知修《东明县志》序也说“且漆园、畿辅、户牖,冠裳玉帛甲于宇内,而究令世代实录湮灭弗彰……”,李遇知在《裴子岩创建明阳寺记》中说的更加明白“万历辛亥岁夏,余奉来牧东明,夫明邑,在周时为漆园,即庄周为吏处,汉初为阳武县户牖乡”。成化壬辰科进士刘辅在《兴智寺记》的开头,便说“漆园之兴智寺,在县志离方三十里许……”。这种记载是其他任何称庄子故里的地方全都没有的。《一统志》称庄子墓在今东明县东北之漆园城。《太平寰宇记》、《通典·州郡》均记载“漆园城在故冤句北”,清代《曹州志》、《曹州府志》也作了相似的记载,都反映了东明有漆园的史实。②关于蒙地。“蒙”和“漆园”是分不开的,即蒙地有漆园,漆园所在地属蒙管辖。唐《括地志》记载:“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曹州府志》记为七十里——笔者注)。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据考证,冤句故城在今曹县西北、东明县东南、菏泽市西南三地交界处,亦即此处向北七十里仍属蒙地。菏泽学院杜长印先生考证:“《濮州志》和《续山东考古录》的记载,与《汉书·地理志》、司马贞《史记·索引》、裴骃《史记·集解》‘蒙’词条相吻合。先秦至清末,南起蒙泽(商丘)、北至殷(今河南安阳),包括曹、濮之间黄河流域、濮水流域的广大区域,统称为北亳、北蒙”。那么“漆园”在何处呢?1995年出席《全国庄子研讨会》的专家考证,漆园遗址就在东明县陆圈镇的裕州屯村,那里现存有“庄子为吏处”石碑,明代《濮州志》,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山东通志》亦均有此类记载。所谓“蒙漆园”,有漆园的地方当然是蒙地,所以说东明属于蒙是有确证的。

2.《庄子》中说庄子曾“贷粟于监河侯”,这个“河”就是黄河,是古代的专指,《汉书·沟洫志》“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指的就是黄河。清人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汉书第二》中考证:“西汉以前,无谓河为黄河者。”黄河就在东明附近,这和《汉书·王莽传》、清初阎若璩《四书释地续》、清胡渭《禹贡锥指》、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及水利部《黄河水利史述要》中的“黄河在周定王五年(前602年)进入濮阳境内”的记载均相一致,且直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前黄河都属“北流”,完全符合《庄子》一书的记述。

3.《庄子》中说“庄子钓于濮水”,濮水就从东明地界流过。《辞源》:濮水,又名濮河、濮渠、普河,为古黄河济水分流。《诗·卫风》所云:“‘桑间濮上’,《左传》哀公二七年齐师救郑及濮,庄周垂钓于濮,均指此。”濮水在哪里?《汉书·地理志》:“濮水自濮阳南入巨野。”《水经注》:“濮水上乘济水于封丘县”、“濮水又东迳济阴离狐县故城南。”离狐县又在何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离狐县,西汉置,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元和志》卷十一曹州南华县:‘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尝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离狐县,汉置,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尝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唐改曰南华,故城在今河北东明县(东明县1928年至1948年归河北省管辖——笔者注)东南。”南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孔氏曰:《谱》云‘东及兖州,桑土之野’,今濮水之上,地有桑间。濮阳在濮水之北,……注:桑间在濮阳南。《郡县志》:濮水在曹州南华县南五里。”唐《括地志》:“濮水,在曹州离狐县界。”《新唐书·地理志》:“南华,本离狐,天宝元年更名。”《元和郡县图志》:南华县“故曰离狐。”《历代郡县地名考》:东明,“今县,汉离狐县,唐南华县。”可见南华县即今东明县。北宋《舆地广记》,明代《一统志》、《开州志》、《长垣县志》,清代《山东通志》、《曹州府志》、《东明县志》等地方志中都有此类记载,东明就是濮水流经之地,这还有众多碑刻和文献资料和现存的地名如濮阳、临濮、濮州等作支撑。

4.《庄子》又称《南华经》,东明有南华系列。自从唐玄宗诏奉庄周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同时诏改当时的离狐县为“南华县”开始,到1949年南华县被撤销,南华县名在菏泽断断续续长达1200余年之久。《旧唐书·地理志》:曹州有“南华县,即汉代之离狐县,累代不改,天宝元年改为南华”。《新唐书·地理志》亦云:“南华本离狐,天宝元年更名。”明《山东通志》卷二十二:“曹有南华山,世传为庄子栖隐之地。”卷三十四:“(庄周)隐于曹州之南华山,因名其经曰《南华》。”《广舆记》、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和清代宣颖撰《南华经解》等也有此类记载。明代进士卢学礼在《南关石桥记》中说:“大东明古陈留郡之户牖乡也,汉为东昏,新室为东明。嗣是皆缘,河决冲没,兹邑东则南华,北则冤句,西南则外黄,历晋魏隋唐五季一地而异名。”他称东明的东部曾是南华地,这与众多史料相吻合。据菏泽市李村镇李庄集村北出土的《临清法师义玄修寺纪念碑》记载,由此往东南十余里即为南华山。据明万历《兖州府志》、清《读史方舆纪要》、《曹州志》、《曹州府志》、《曹州府菏泽县乡土志》记载,南华故城在曹州西北40里李二庄,李二庄即今菏泽市西北李庄集,距东明县菜园集的庄寨村15里左右。杜长印先生考证说,南华山遗址就压在现东明县菜园集乡庄寨村北的黄河大堤之下。虽然陈撄宁先生对曹州南华山的存在提出过怀疑,但他也没有根据去否定曹州确实存在过南华山,只可称为是一家之言。与此同时,许多专家却认为,“南华山”、“南华真人”、“南华真经”、“南华县”、“南华观”这个“南华系列”是东明独有的,唐玄宗对庄子其书、其人、其家的诏封、诏改,应当是确认东明县为庄子故里的极其有说服力的证据。

5.东明县有庄周墓及南、北庄子观遗址和庄子的嫡系后裔,有《庄氏族谱》,东明有关庄子的传说已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代康熙、乾隆、宣统年间的《东明县志》和民国《东明县新志》均有“庄周墓,在县东北十里漆园城内,墓前有庙”的记载,大名府志(咸丰四年,即1854年)也说:“庄周墓,在东明县东北十里漆园城,墓前有庙。”大家公认,判断一个人的籍贯,除了他的本传是否记载外,再就是了解其墓葬、祠庙及祭祀情况。庄子祠观、墓葬应是对其故里进行认定的一个重要佐证。东明庄子观,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有史料记载的已重修过八次,比建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的鄄城县的庄子庙早114年,比蒙城建于元丰元年(1078年)的庄子祠堂早450年,更比民权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树起的庄子墓碑早了1161年。庄子的嫡系后裔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现在庄周已经有了79代孙。按照我国的传统,30年为一世,今年是庄子诞辰2381年,这也是比较吻合的。而且东明的庄寨村得到了3省(山东、河南、黑龙江)7县29村5400余庄姓族人的承认。2011年9月,世界庄严宗亲总会的会长、名誉会长、秘书长、副会长等近40人,高调出席东明县第三届全国弘扬庄子文化座谈会并捐款,到东明县来拜谒先人,寻根祭祖。他们说,寻寻觅觅多少年,唯有东明是庄氏之根可信。世界庄严宗亲总会的认祖归宗,使庄氏宗亲增加了180余万人,这对庄子故里在东明的观点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支持和加强。因为没有哪个人会随便找一个什么地方就认祖归宗的。

6.对庄周“二月祭生,八月祭逝”的坚持是东明独有的习俗。庄子的生卒年代许多专家作过考证,经过千辛万苦才大致统一到了马叙伦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的生卒月日更无史册记载,但东明县菜园集乡庄寨村的庄氏族人世代相传:庄周生于农历二月九日,卒于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唐会要》卷七十“曹州”:“离狐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南华县。”目前还不清楚两者有无联系)。这也是庄子南华观建成以来历代官民春、秋祭奠庄周的日子。一个家族口耳相传、并且“五年小祭,十年大祭”的信息应当是可靠的,因为这个家族不可能集体失去记忆,忘记自己祖先的生辰忌日。应当说,这是东明县庄氏族人对庄子研究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认真考究,“籍贯”、“故里”和“出生地”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籍贯、故里跟出生地并不是一回事,籍贯、故里不一定是唯一的,而出生地是唯一的、不可变的,如在飞机、轮船、火车上等都有可能出生,所以不能仅仅将“出生地”等同于故里。春秋战国以降,此类现象并不鲜见,如陶渊明祖籍从鄱阳迁浔阳,故里是江西宜丰。因此,一个人长期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即可称为故里。庄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为吏、隐居、著述、授徒、死葬,以及子孙繁衍之地均在东明,且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又有碑刻、遗址、古籍、子孙、族谱等为确证,庄子故里在东明应更接近历史真实。

但从清代和民国的《东明县志》和东明所存的《庄氏族谱》看,庄周的祖籍、他的出生地并不在东明。一是《东明县志》称庄子不是东明的原住民。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东明县志》是清康熙十一年版,它是把庄子列入侨寓卷去介绍的,即东明说庄子是侨住在东明的。志曰:“……遂隐于曹州南华山,因名其经曰南华经。唐天宝元年赐号南华真人。”以后的东明县志,无论乾隆版或是宣统版《东明县志》也都作了如是的记载。民国版《东明县新志》更说庄周为“楚之蒙城人”,即编者任传藻(时任东明县长)赞成“庄周为楚人”的观点。1992年《东明县志》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商丘东北)人”,均未提及庄周是东明人。我想,这也是东明人一贯实事求是的一个证明。二是1950年的《庄氏族谱》说庄子是“北游漆园”。《庄氏族谱·序》指出“楚王闻其闲,聘为国相,子休公辞而不就,北游漆园,漆园任为吏,而漆民至今颂其德……”。前面已经论及,专家们认为古“漆园”就在今天东明县城东的陆圈镇的裕州屯村,既然是“北游漆园”,其家肯定是在南边。这个“北游漆园”与《曹县志·人物志》(2000年版)记载的“庄子晚年,北游南华”相吻合。三是1985年的《东明县地名志》也未说庄子是东明人。这部《东明县地名志》在“庄寨”下说“据《庄氏族谱》记载,我国著名思想家庄周的58世孙庄全曾住此,村名庄寨。据考证:该村北原有庄庙,庄庙后有庄子墓,庙中佛龛横批:‘漆园旧泽’。对联:‘生于蒙城地,逍遥漆园村’。概括了庄周一生的主要经历。”当然,此“蒙城”肯定非今安徽之蒙城。

虽然庄子有可能并不出生在东明,或者说支持庄子出生在东明的文献目前还不够充分,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以及子孙繁衍之地均在东明,做官在东明的古漆园(也有观点称“漆园”因东明的古漆水而得名),退隐、著述、授徒、终老在东明的南华山,墓葬在今东明县菜园集乡的庄寨村,所以并不影响庄周故里在东明的判断。

五、山东省曹县说

在整理出版《“南华真人”在南华》一书的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方志和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资料,认为司马迁说庄子为蒙人,符合这个条件、证据最多的是山东曹县,虽然东明也占有“蒙”字。

一是《曹县志》把庄周当作曹县人记载。清乾隆五十四年、光绪十年《曹县志·人物志》“历代名贤”条:“庄周字子休,蒙人,尝为漆园吏。”该志卷之十四下“历代游寓”和“仙释”条中均没有庄周之名。因此可以说,至少在清代,曹县是把庄周当作本籍人看待的。而《曹县志·大事记》(2000年版)明确地把“庄周生于宋国蒙邑”作为一件大事给予记录。《曹县地名志》(1999年版)明确地把庄周列入“曹县籍古近代名人选”,说“庄周故里在今曹县城东南黄河故道北某村”。而且,《曹县志·人物志》(2000年版)还记载:“庄周(前369-前286)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曹县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晚年,离开家乡,北游南华(今菏泽、东明间),钓于濮水(今鄄城),授徒讲道。”这也是其它县的县志中所没有记述的。

二是曹县与“宋”、“蒙”、“梁国”皆有关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班固《汉书·地理志》谓蒙县在梁国,又引刘向《别录》谓庄子为“宋之蒙人”。《史记·集解》:“地理志蒙县属梁国。”《正义》曰:“郭缘生《述征记》云蒙县,庄周之本邑也。”根据曹县的历史沿革,“宋”、“蒙”和“梁国”都与其有关联。1.清光绪十年《曹县志》卷之一“沿革”条:“鲁周武王:哀公八年,宋人灭之,地入宋”。2.2000年版《曹县志》“大事记”载:春秋,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秋,宋国南宫牛弑闵公于蒙泽,宋国大乱。战国,周烈王七年(前369年),庄周生于宋国蒙邑。周曾为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秦,秦王政二十七年(前220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曹县地“南为砀郡蒙县境”。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今曹县,“中为薄县地”;“西北属济阴郡冤句县;南属梁国蒙县、己氏县。”三国,废薄县入蒙县。旧薄县称为大蒙城,蒙县称为小蒙城。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蒙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蒙泽县。3.2000年版《曹县志》的记载在《菏泽地区志》“曹县”条中可以得到印证:“商,亳为商朝第一个国都,亦即后世的薄县故址,在今曹县城南。西周,今境北部为曹国境,南部为宋国境,西南有卫国贯邑。公元前487年宋灭曹,其地入宋。战国初期,今境全部属宋。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齐、魏、楚灭宋,今境北部属齐,西与西南部属魏。秦,今境东南部已氏邑,南部有蒙县,属砀郡;西北、东北部分属东郡的宛朐(即后世的冤句、宛句,宛亭)。西汉,西北与北部分别属济阴郡的冤句、定陶;东北、东、南部,分别属山阳郡的成武、单父、薄县;东南部属梁国的己氏县。东汉,今境所属县全同西汉,唯郡区划分较西汉略有变化,成武、单父、己氏三县均改属济阴郡,薄县改属梁国。三国,除南部改属梁国蒙县外,其他全同东汉。”即从春秋(前685)到三国,这900多年中曹县没有离开过“宋”、“蒙”。这与《史记》中的记载十分吻合。刘向《别录》说庄子“宋之蒙人”,《史记·索引》说:《地理志》蒙县属梁国。这里的“宋”与“梁国”实指一处,“宋”即春秋战国时的宋国,“梁国”则是指西汉建立后的地理概念。即“宋”或“梁”是一国或一地的不同称呼,故唐代学者同汉代学者一样,承认庄子为宋人。“宋”、“蒙”和“梁国”可以称作是三个名称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就是曹县周边。

三是蒙县、蒙泽、蒙邑皆在曹县。司马迁是西汉人,他说庄子是蒙人,蒙的地理位置现在已经很难详细考证,但可以确信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唯中原的宋国有蒙邑,所以才称庄子为“宋之蒙人”。这也是刘向、班固、张衡、高诱等汉代学者的共识,而“蒙”在宋国何地,他们没说。东晋郭缘生《述征记》说:西汉梁国蒙县,“即庄周之本邑。”其后,裴松之、郦道元、张守节、司马贞等,皆从郭说。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庄老通辨》:“庄周是宋之蒙县人,这是一小地名,在今河南省商丘附近,向北四十里处便是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蒙为宋地,庄子为宋人”,又说:“庄子,姓庄,名周,宋国蒙(今山东曹县,一说河南商丘)人”。秦汉史研究专家安作璋,也认为庄子生于曹县。那么宋的地域有多大呢?宋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有睢阳区)。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宋之疆域涉及菏泽市今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牡丹区等县区。山东省情网《庄子在山东的行历》:“战国时的宋地,西汉时为梁国,是异姓王彭越的封地,都城在今定陶,西北至今东明、濮阳。不久西汉又改为同姓王诸侯封国,其都城移至睢阳。”“今定陶,西北至今东明、濮阳”这个区域自然就包括了如今的曹县。唐代《括地志》“曹州·济阴县”下云:“故贯城即古贯国,今名蒙泽城,在曹州济阴县南五十六里也。在今商丘县西北。”济阴县即今山东定陶县西10公里的力本屯乡五里长寨一带,从这里向南五十六里,即至今曹县西的邵庄村,此地又在商丘县西北,应是蒙泽所在地。这恰如《春秋大事表》所云:“贯城在曹县西十里,是其地也。宋城之蒙泽,春秋之蒙泽也。大蒙城在宋城北四十一里。”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汉置蒙县,属梁国。”晚清徐继孺《曹南文献录》:“‘贯’与‘亳’皆在蒙县西北,疑县为大蒙城,而小蒙城即贯城,不然,以古蒙邑,汉蒙县,不应反得小蒙之名。贯城近蒙,因名小蒙。隋初,贯城名蒙泽,疑贯本有蒙称,沧州叶氏《考古录》辨之极确。按《寰宇记·济阴县》云:‘贯城,即古贯国也,今名蒙泽城。’”徐继孺的结论是:“小蒙、大蒙俱隶曹县,庄子当为曹县人矣。”

四是蒙在曹县的参照系很多。前文已经提到蒙县、蒙泽、蒙邑、蒙泽城、大蒙城、小蒙城皆与曹县有关联,现在看蒙在曹县的参照系也很多。《水经注疏》(郦道元撰,民国杨守敬纂疏、熊会贞疏):“杜预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会贞按:《释例》宋地内文,作西北有毫城。庄十二年《注》同。《续汉志》薄县《注》引杜亦同,此脱西字,衍伐字。又《续汉志》注其西有微子冢,当是。”又说“《环宇记》云,箕子冢在宋城县北四十一里二十步,古蒙城内。又引晋伏滔《北征记》,望亳、蒙间,成汤、伊尹、箕子之冢,皆为邱墟。”这是说成汤、箕子、微子冢都是梁国蒙县的参照系。1.汤陵在曹县。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据明于慎行《兖州府志》:“汤陵,在县(曹县)南十八里土山之颠,陵前有庙,中祀成汤。”乾隆五十四年、光绪十年《曹县志》皆曰:“汤王陵,在县南二十里。旧志以为即亳城。”《清一统志》:“古之言汤陵者凡三,皇览谓在济阴亳县,括地志谓在薄城,又云在洛州偃师县。”“亳”亦曰薄,实际是在一个地方。据考,汤王陵即坐落在今曹县城南10公里的土山集村西,陵前现存有明、清两代的“重修汤陵碑”。《曹县志·艺文志》有清代宋基业《重修汤陵祠碑》、孙星衍《汤陵考》存世。2.微子冢在曹县。徐继孺《曹南文献录·古迹考》:“微子冢在曹县。……《曹志》失载。又《寰宇记》:‘宋城县西南十二里有微子墓。又沛县微山上有微子冢。’又《水经注》:‘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杜预曰:有微子冢。’是微子冢有四,然以近汤陵者为是。”3.箕子冢在曹县。《水经注》引杜预曰:“薄城中有汤冢,其西有箕子冢。”《寰宇记》:“箕子冢在宋城县北四十一里二十步古蒙城内。”《曹南文献录》:“箕子冢在曹县西南二十里盘庚里,汤陵之西。”亦即成汤冢、箕子冢和微子冢皆在曹县地,故曹县属蒙地,或蒙在曹县。

此外,“亳城”也是蒙县的参照系。杜预说:“蒙县西北有亳城。”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归德府》:“亳城在府西北。”徐继孺《曹南文献录·古迹考》:“亳,在曹县”,“亳有三,故《商书》曰‘三亳阪尹’……西亳,在河南偃师县。……南亳,在河南考城县。……北亳即景亳,因其地有景山,故名。又称蒙亳,即汉薄县。薄县故城在今曹县南二十五里,其北五里即汤陵也。”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汳水注》曰:“汳水又东迳贳城南,俗谓之薄城,非也。阚骃《十三州志》以为贯城也,在蒙县西北。”守敬按:《括地志》,故贯城今名蒙泽城,在济阴县南五十六里。”段长基《历代疆域表》:“今归德府东北四十里即庄周故里。”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今河南归德商丘县北四十里有大蒙城。”古代的1里等于今天的0.4158公里,40里约17公里,曹县与商丘的分界是今天的太行堤,太行堤以南到商丘不到17公里,因此这个“归德府东北”、“归德商丘县北”的“四十里”应属曹县地界。因此,庄周的出生地应在曹县东南境的某村。

但令人疑惑的是,历年国家教委审定的教科书,皆认定庄子是商丘东北人。以商丘来标注,可能是因为商丘比较古老、在历史上太出名的缘故,而今天的曹县与商丘相比建县较晚相对较弱,如果说“庄子是曹县东南人”也是可以的。然而,明于慎行的《兖州府志》(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却把庄子列入了“流寓”条下,说“庄周,战国蒙人,少尝为漆园吏……遂隐于曹州南华山,因名其经曰南华经。唐天宝元年赐号南华真人。”而清康熙十三年(1674)佟企圣的《曹州志》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刘藻的《曹州府志》均把庄子列入“隐逸”条下,说“庄周,字子休,睢阳蒙人。……终身不仕,隐于曹之南华。著书数万言,后人称为《南华真经》。……唐贞观二年,建祠州北,名南华观。”“隐逸”是什么意思呢?《辞海》的解释是“隐居的人”,《辞源》释为“隐居,远遁”。即《曹州志》和《曹州府志》都没有明说庄子的具体籍贯在哪里。

故,虽然庄子的出生地在曹县的史料文献多一些,但仍然有不少地方无据可证,甚至是证与愿违的也不少,故本文仍然不敢下结论,期待更早的文献与先秦史料的发现予以支持,并企盼着历史文物的进一步发掘去证明。毕竟,庄周的里籍在哪里,不是今天活着的人说了算,而是死了的人而且死得越早的人说了才可信成分大。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叶沄.商丘县志(清康熙四十四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3]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陈锡辂,查岐昌.归德府志(清乾隆十九年)[M].栾星,审定.杨子建,莫振麟,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东明县地名办公室.东明县地名志[Z].内部资料.1985.

[6]刘应李.大元混一方舆胜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7]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8]辞源[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考城县志(民国十三年版)[G]//河南省兰考县县志编辑委员会.兰考旧志汇编.

[10]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11]蒙城县地方志办公室.蒙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4.

[12]汪篪修,黄与绶.重修蒙城县志(民国四年)[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3]朱玉龙.庄子蒙城人说质疑[J].安徽大学学报,2001,(4).

[14]刘生良.庄子籍贯故里问题考辨[J].国学研究辑刊,2004,(13).

[15]叶蓓卿.庄子故里考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5.

[16]清刘藻.曹州府志[M].济南:齐鲁书社,1988.

[17]李先芳.濮州志(明万历九年)[Z].鄄城县地方志编撰办公室2005年再版。

[18]胡渭.禹贡锥指[M].邹逸麟,整理.上海:上海古迹出版社,2006.

[19]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20]岑仲勉.黄河变迁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22]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3]韩湘亭.历代郡县地名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4]开州志(明嘉靖)[M].宁波天一阁藏刻本.上海:古籍书店,1964.

[25]长垣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明清民国长垣县志(整理本)[Z].1993.

[26]冯梦龙.警世通言[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7]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迹出版社,1986.

[28]宣颖.南华经解[M].曹础基,校点.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9]于慎行.兖州府志(明万历二十四年)[M].刻本.济南:齐鲁书社,1984.

[30]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1]杜长印.庄周故里新探[J].中国历史文物,2006,(2).

[32]东明县志(康熙十一年、乾隆二十一年、宣统三年)[Z].东明县地方志办公室2005年重印本。

[33]任传藻.东明县新志(民国三十三年)[Z].东明县政协2002年重印本.

[34]曹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曹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5]郭道生.兖州府曹县志(康熙五十五年)[Z].中国大书房督印。

[36]陈嗣良.曹县志(光绪十年)[M].曹县档案局、曹县档案馆1981年重印本.

[37]萧若然.“南华真人”在南华[G].济南:黄河出版社,2009.

[38]民权县地方志办公室.民权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39]阎召棠.民权县志(民国三十二年)[M].陶景云,等,校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40]菏泽地区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菏泽地区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8.

[41]徐继孺.曹南文献录[M].马存轩,点.曹县政协文史委员会,1997.

[42]钱穆.史记地名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43]王均林.庄子故里辨[J].齐鲁学刊,2007,(5).

[44]兰考县县志编辑委员会.兰考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45]考城县志(康熙年间、民国十三年)[M]//兰考旧志汇编:下.兰考县志总编室1981年版.

[46]周尚质.曹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一年)[M].刘藻,纂.济南:齐鲁书社,1988.

[47]凌寿柏,叶道源.菏泽县志[M].清光绪十年刻本.

[48]佟企圣.曹州志(清康熙十三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49]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0]谢祥皓,李思乐.庄子序跋论评辑要[G].上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蒙城东明县曹县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曹县凭啥这么火?
安徽亳州至蒙城高速公路谯城至涡阳段施工图设计获批复
“北上广曹”,曹县凭什么这么火
曹县“出圈”的秘密
读懂“宇宙中心曹县”热梗背后的期待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安徽蒙城:秸秆收储利用“四方共赢”
蒙城路径
东明县绿色通道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