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姓源流与庄子宗支浅说*

2012-08-15李福禄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氏族谱始祖庄子

李福禄

(东明县人民政协,山东 东明 274500)

庄姓起源西周,是我国姓氏发展的时代产物。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我国五帝以前无国号,那时为氏族社会,只有氏名,如葛天氏、伏羲氏、燧人民、神农氏、轩辕氏,男的有氏,女的有姓。在母系社会姓多有女字偏旁,如:姒、妫、姜、姚等。随着社会发展,到了黄帝轩辕氏时,母系社会解体,男子才开始有姓,据《国语》和《史记》记载:“黄帝三十而婚,娶四妃,生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十二姓,有姬,己,酉,任,箴,滕,苟,僖,佶,依,儇等姓,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以男子命姓,此时才刚刚进入父氏社会。到了尧帝时“封姓为国”舜帝时“赐姓命氏”,商代时形象族名普遍使用。周代一般庶民仍然没有姓。姓被看作高尚、文明、地位的象征。《左传》记载:“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陈国胡公无姓,求周天子赐姓为‘妫’。这是赐姓的先河。后周天子封百官为百姓,发展到以族名、国名、祖上名、字号、谥为姓,甚至以地名、封邑、居住地为姓。庄氏最早则是以祖上名为姓的。

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宋戴公,名武,字庄,其裔孙以王父(祖父)的名字为氏。”又说:“出自子姓,以王父字为氏。”胡三省在《资治通鉴 音注》中也说:“宋戴公名武庄,后代以庄为姓。”这两则史料说明宋戴公的名字是庄姓的起源,宋戴公生于西周,于公元前800年继位宋国国君,卒于公元前766年,在位34年。他的旁支孙系以庄为姓(按照通例他的下四代孙方可称庄姓),这是庄氏之根。

庄姓还有以谥为姓之说。据查春秋战国时期,除公元前号称周天子的周庄王之外,谥号为“庄”的有十位诸侯国君,他们分别是:公元前743年继位的郑庄公、公元前735年继位的齐庄公、公元前730年继位的晋国曲沃庄伯、公元前709年继位的宋庄公、公元前701年继位的曹庄公、公元前699年继位的陈庄公、公元前693年继位的鲁庄公、公元前690年继位的燕庄公、公元前645年继位的蔡庄公、公元前613年继位的楚庄王。

庄子是宋国人,他的先祖是宋戴公。后有宋庄公,宋庄公子孙可能有以谥为姓的,自然也与宋戴公一脉相承。至于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说:“庄芈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另据先秦文献记载:春秋时,齐国有庄贾为齐景公时大夫,曾任燕伐齐时的齐军监军,齐国还有庄暴,楚国有庄善,战国时有庄蹻、庄辛,越国有庄舄,宋有庄周……以上这些见于经传的庄氏人物,很少有文献记载他们的生身父母和下传子孙,庄子至今也无可靠文献言及庄子的曾祖、高祖、祖父和父亲等家世传承。我们只知道在宋国戴公和庄公,是后代以庄为姓的源头,真正有史记载的庄姓人物在宋国庄子才是第一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人物,庄子也是第一人。查阅2005年4月由中华庄氏族谱修编委员会编印的《中华庄氏族谱》,其谱称庄子是庄姓先祖,并明确记载:“公元前369年,宋国出了个庄周,字子休,周尝为蒙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欲拜他为相,辞不受隐住南华山,著书号《庄子》,卒于公元前286年,享寿83岁,唐玄宗召号庄子书为‘南华真经’,与老子同为道家之祖,世称‘老庄’,中国十位名人,庄子排第二,世称庄子为‘文哲大师’、‘百家之冠’。”

庄氏在秦汉时期也是散居于全国各地,对于庄子的后裔分支也无正史记载,遍查全国现存的古今《庄氏族谱》也查不出庄子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的名字。但我们可以根据早期自认为庄子是本族始祖的派系析理出一个迁徙繁衍分布的情况。

第一曹州(菏泽)支:曹州南有汤都北亳,又称北蒙,在今曹县境,周代今菏泽中部有曹国,都定陶,春秋时为宋国所灭,自此为宋地,直至战国宋灭亡。这里是一个古蒙名区,汉代域有离狐、宛朐二县,内有庄子钓鱼的濮水、隐居的南华山,作吏的漆园,是庄子工作和长期生活的地方,庄子在这里繁衍后代,终其一生,庄子的子孙当时也是在此定居的。但宋国灭亡后,齐、魏、楚三分其地,齐得有济阴,曹州属济阴,庄子子孙理应归齐,或逃至齐国各地。曹州(今菏泽)有庄氏一族,分居于东明的庄寨村、曹县的庄寨村、牡丹区的庄庄村,该支族谱称本族之始,“出自春秋宋国《左传》所谓戴公武庄之族者是也”,同时称庄子为始祖(见《庄氏族谱· 序》1950年版),该支已繁衍七十九世,是全国庄氏传承最早的一支。但可惜族谱于清嘉庆十二年借与他人丢失了。自始祖庄周至五十三世祖已无谱可考,今谱记载从五十四世先祖百万字广财开始至于七十九世庄氏族人的情况,该宗支子孙繁衍近一万人,主要分布于除山东菏泽市的东明、牡丹、曹县三地外,还有河南的兰考县、杞县、原阳县、开封市、黑龙江等地,这支庄氏是比较久远的宗支,它不仅承认宋戴公是庄姓来源,而且将庄子尊为始祖,这种传承关系弥为可贵,是庄子后裔历史依据最为充分的一支。

第二支天水望族,始祖是庄不识,《后汉书》称庄不职,在秦末,追随汉高祖反秦于沛地和济阴(今菏泽),任职舍人,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后长期转战于济阴,娶单父的吕雉,后为吕后,还娶戚姬又称戚夫人于济阴戚家寨,今定陶县戚家庄,汉高祖灭秦并平定项羽后在定陶称帝,庄不识家居当在济阴一带。他在楚汉战争中,参与攻击项羽,后以将军击黥布,屡建奇功,在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封为武强侯。他的儿子庄婴随父征战,亦因战功封侯,庄婴子庄青翟,于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封侯,历任御史大夫、太子太傅、丞相,因据冯翊,属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世称天水望族,这一家族的堂号为天水堂,这支庄氏以庄不识为始祖,上溯到庄子。后裔亦称庄子为始祖。庄不识的后裔在汉末因避战乱,其中一支迁至河南中州固始县,今为信阳市固始县。唐末有庄森以文学起家,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中甲榜进士,初任黄门都监,后任广州都督刺史,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军占领长安称帝,唐政府苟延残喘,二年后庄森辞官,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与本族人庄锐追随王溯、王审知入闽(福建)。朱温于公元907年建国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庄森为属僚,分镇桐城(泉州),择居永春县姚源里善正乡,娶林氏,生四男,子孙繁衍,名人辈出,遂为大族。今人口已超百万,迁居广东、浙江等省散居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诸多国家。这一支庄氏有子孙迁至湖南常德姚源县,在元代又徙居河南归德府睢州,今商丘,自认庄子为始祖,祖庙宗祠为南华堂。今湖北监利县庄氏于明代又有一支迁入山东青州府沂水县,以庄子为始祖,堂号“漆园第”。现在无论庄森、庄锐的后裔还是海外庄氏皆以庄子为始祖,2011年这支庄氏族人派代表来菏泽市东明县参加庄子观重修落成奠礼,是庄子后裔其依据也是较为充分的。

第三支,东汉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庄光,字子陵,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于公元前6年生于济阳,今东明县,后在河南南阳起兵,于公元25年称帝,欲聘用庄光,而庄光隐于齐地,垂钓于大泽,后有齐国人发现了庄光,上书刘秀,刘秀屈尊礼聘于齐,授谏议大夫,庄光不就,退隐于富春,八十而终,世称高士。严光娶妻梅氏,有子繁衍亦成望族。因汉明帝名刘庄,庄姓士人多改庄为严,严子陵在明帝永平初年即将本姓庄改为严。明帝后严姓大多复姓为庄,但也有的没有复姓,所以严子陵成了庄、严两姓的始祖。严子陵学识渊博,轻视名利,尊崇道德,向往庄子,从思想到言行皆以庄子为师表,他的后裔所建祠庙楹联为:“秋水名篇竟把雄文吐潮海,春山垂钓聊将竿竹蕴经纶。”另有“爵高东汉、学著南华”一联,从祠庙楹联“秋水名篇”、“学著南华”来看,此支当为庄子宗支。

从严子陵家居浙江会稽余姚,后隐居于齐,垂钓于大泽,其祖上宗支当与汉庄助有一定的联系,庄助于汉武帝建元中,即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为中大夫,拜会稽太守,家居于会稽。史书记载他善论辩,明义理,与淮南王刘安交私论议,刘安曾著《淮南子》,是阐发庄子的道家经典,刘安的封国在梁宋地,都睢阳,是庄子的故国地,庄助与刘安常有私交,且经常议论黄老道术,汉梁国当离家不远,很可能是庄子后裔。他在会稽为官,也有可能庄光(严子陵)是他的后代,但这一推论还需要有关庄助家世传承的文献来考证。庄助后因淮南王反事牵连被杀,子孙传承不显于世,所以文献也很难查找。

还有一些宗支自称庄子为始祖,如江苏省武进县《庄氏族谱》就明载:庄子为始祖,还有的自号“漆园第”、“南华堂”、“秋水堂”等宗支自称庄周后裔,但缺失传承依据。

考庄氏得姓之始,有宋戴公、齐庄王、卫庄公、鲁庄公、楚庄王等,或称太初始祖,或称太始祖,或称鼻祖,不一而足。看来庄姓得姓并非一源,且先秦宗支繁衍大多无史料可查,仅能从唐后特别是明、清有关谱系中查知,姑且作为源流浅说。

[1]史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中国姓氏来源[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2000.

[5]中华庄氏族谱[M].2005.

[6]南华真经注疏[M].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7]庄氏族谱[M].东明县庄寨1950年本.

[8]刘藻.曹州府志[M].济南:齐鲁书社,1988.

[9]许慎.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7.

[10]通志:氏族略[M].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

猜你喜欢

氏族谱始祖庄子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万工始祖』鲁班
华夏始祖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后稷教稼
《庄子说》(十五)
>> 聊城市东昌府区档案馆举行清代李氏族谱捐赠仪式
《始祖》心魂在 光焰万丈长
迁琼《海氏族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