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

2012-08-15巧,马

淮海医药 2012年2期
关键词:压疮内科老年人

徐 巧,马 兰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完善,人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日趋显著,目前已达12.8%。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在生理、心理方面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生理适应性减弱,抵抗力下降等。而老年患者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复发,疗效差,住院期间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何保证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是摆在内科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疾病因素等方面分析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如何防范意外的对策。

1 常见安全隐患

1.1 生理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阈值均增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关节位置觉、嗅觉、外周痛觉等。此种情况可因特殊感觉器官的退行改变而加速[1]。加之多病共存,各器官功能减退,代谢减慢,思维不敏捷,记忆力下降,行动迟缓,身体平衡不稳定,听力、视力逐渐下降等多种因素,使老年人的安全系数日趋下降,也是各种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1.2 心理方面 老年患者各器官处于衰退和功能下降状态,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有的老年人丧偶、独居、人际交往少,会产生孤独心理。有的老年人因离退休、经济状况的改变而不能适应时可出现自尊低下,对生活和自我不满意,焦虑、抑郁、悲观、急躁,情绪波动明显,还容易导致产生老而无用的孤独寂寞之感。尤其是曾经身为领导的老年人,退休后怕周围的人不重视自己、不关心自己,总希望得到儿女或朋友、同事、下级的看望和陪伴,如没有正确的心理疏导,易导致安全隐患。有的老年患者因经济原因或子女不孝,心理失衡,容易引起绝望,甚至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如自杀。

1.3 疾病因素 内科老年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常常多病共存,而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还存在病情重、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在长期用药、联合用药的过程中,有的患者不遵医嘱用药,自行加、减药量或停用,有的漏服药或错服药;有的老年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不能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致延误病情观察和处置,这些都是不安全因素。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护士应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并将以前或他科发生的一些安全问题进行个案分析,查找原因吸取教训。通过理论学习和事例分析,使每位护士从思想上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在科室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认识到对患者所实施的一切治疗和护理,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患者的安全,使每位护士都树立牢固的护理安全观念,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自觉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2]。

2.2 设施齐备,环境安全 老年人居住的病室环境,要求房间光线适宜,通风良好,安静、整洁、舒适。病床放置合理,两边设有床档,可移动床需将四轮锁定,避免自行移动,床头床尾有升降功能,根据病情需要随时可以调整体位。床头柜设专门放置热水瓶的空格,避免将水瓶放置于桌面上发生烫伤。对讲呼叫器置于患者随手可及处。病房地面为防滑、防噪音的PVC地板,随时保持地面整洁、干燥。卫生间设坐式厕所,厕所旁边的墙面上设有挂钩、扶手、紧急呼叫器,地面有防滑垫及醒目的标识。浴室地面有防滑设施,老年人洗澡时要求有家人陪同,防止发生烫伤、跌倒及病情突变等意外。

2.3 加强沟通,心理疏导 老年人入院时,护士要进行自我介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和表情。耐心细致地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及使用方法,向患者介绍经治医生、同病室病友,嘱患者有事可相互关照、相互学习,使患者能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减轻陌生感、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住院期间,常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感受及需求,及时予以满足。对听力或视力下降的患者,注意灵活运用肢体语言,以加强沟通效果。同时应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使其尽可能给老年患者以良好的照顾和亲情的温暖,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效果。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别人交流、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应作为护士观察、交接班的重点,同时报告经治医生,告知患者家属,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找出症结所在,对症处理,积极做好防范工作,避免发生极端事件。

2.4 坠床、跌倒,积极预防 老年人因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可致坠床,在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评估有无坠床的危险因素,及时告知患者家属及经治医生,共同配合研究防范措施,如加用床档、使用约束带等方式,并嘱家属床边守候,避免坠床的发生。老年人由于姿势控制能力降低,大脑的决断迟缓,肢体协调功能减弱,病情改变、药物及环境因素等变化,跌倒致骨折的发生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行动不便、身体虚弱的患者要及时告知如何防范跌倒,如穿防滑鞋、避免单独入厕、外出等。对服用镇静剂的患者,护士应加强巡视,将呼叫器置于患者手边,发现情况及时予以处理。

2.5 保护皮肤,预防受损 完整的皮肤是人体的一道天然屏障,皮肤受损如烫伤、压疮,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造成各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老年人的感觉功能减退,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使用热水袋、冰袋或洗澡时,应注意水温的控制并严格掌握时间,以防烫伤或冻伤。压疮是老年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因此护士对每一位新入院的老年患者,均要进行皮肤完整性的检查,发现有压疮的患者及时予以处理。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2 h内对卧床患者、截瘫患者、大小便失禁患者、坐轮椅患者、营养不良、病危、病重患者、意识不清老年患者应用Braden计分表进行评估记录,通过一问、二视、三查、四论、五断的方法对患者的感知能力、潮湿度、活动能力、移动能力、营养摄取能力、摩擦力和剪切力进行综合评估,总分为23分,分值越低,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3]。对有危险的患者,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减压装置气垫床、建立翻身卡每1~2小时翻身1次、增加营养摄入、保持床单位整洁、班班交接皮肤,告知患者家属并签字、报告护士长及经治医生、逐级报告护理部等,并不间断地进行复评及效果评价。采用Braden计分表,能及时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各级监控到位,有效地预防了压疮的发生。

2.6 准确用药,确保安全 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常采用口服、静脉输入、雾化吸入等方式。因患者常多病共存,一人往往同时要服多种药物,护士在给药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严格要求饭前或饭后服用的药物应单独挑选出来,并认真交待服用注意事项,严格观察用药效果。应用降压药期间定期监测血压,指导患者缓慢改变体位,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用降糖药时除监测血糖变化外,应严防发生低血糖反应,教会患者和家属判断发生低血糖时的表现及紧急处理方法;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严格监测心电变化,必要时应用心电监护;洋地黄类药物使用前应测量心率、脉搏变化,注意用药后反应,严防洋地黄中毒。支架植入术后嘱患者长期坚持按医嘱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避免自行停用或漏服而发生支架内血栓等不良事件。静脉输入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速度,除脱水剂以外,以每分钟20~30滴为宜,避免发生循环负荷过重。

总之,影响内科老年患者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护理安全对策的重点是预防。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内科老年患者的安全护理,是护士的基本职责,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护理质量的前提保证。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不断强化安全意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主动地、有预见性地防范意外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理质量,从而得到病人、家属和社会的好评,为老年护理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1]庄心良.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3.

[2]邬丽满.全程安全管理在老年内科住院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4(8):1003.

[3]蒋琪霞,刘 云.成人压疮预测和预防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59-60.

猜你喜欢

压疮内科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浅谈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BL与CTM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联合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