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情变化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2-08-15郑志华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学情名著

郑志华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学情变化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郑志华

(许昌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及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国内高校中文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外国文学遭遇到一系列不利的因素影响,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巨大挑战。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只有针对新的学情和学风采取新思路新设想,在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新的灵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结合。

学情;教学;边缘化;对策

外国文学课程一直是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基础课程,也是专业必修课。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的外国文学课程遭遇了双重环境的变化,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教育政策整体改革的大环境和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大环境的双重影响,这些变化导致了外国文学教学环境的变化,使普通高等学校外国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造成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学情学风变化的诸多因素

第一,外国文学课程的学情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变得异常严峻。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化,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性、享受型社会转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和人的精神文化面貌的深刻变化,世俗化、商业化、功利化、实用化、算计性等的观念也随着滚滚商品大潮汹涌泛起。从90年代起,社会转型导致了知识与权力之间深刻的变化,知识分子因丧失了精神领袖、生活导师的地位而在社会大潮中被边缘化。王晓明曾指出,商业化潮水几乎要将文学界连根拔起。整个社会似乎也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和关注。

在社会外部环境影响下,学校这个小环境也不可避免被冲击,大学生群体濡染功利性、实用性观念,思想躁动、急功近利,使外国文学教学的学情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面对外国文学课程时不论在思想表层或在潜意识中常会有这样的思想存在:学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学些实用的技能,考一些实用的证件在毕业后更好地谋生。在这种有色眼镜的审视下,像其他一些文学类课程一样,外国文学也被除魅,由热门学科逐渐变为冷门。相应地,学生对文学课程不感兴趣,阅读环节也被忽略无视。而文本阅读是文学课程的环节,也是关键的一环,但是许多大学生甚至中文专业的学生不愿花时间大量阅读品读作品。当代大学生中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课程实用性不强,除了应付考试,就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其他实用性技能、勤工俭学、作兼职、参加各种商业性广告和推销活动。总之,当代大学生不读名著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名著的命运实际上侧面反映出是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

第二,专业设置变化带来的影响。1998年国务院学位办和原国家教委调整文科目录,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两门学科合成一个专业,设置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基础学科,外国文学课程在学时上也大大地压缩。但世界文学在漫长岁月中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且其文化之间的根性差异极大,加上世界各个时期文学发展变化的背后往往带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因素,这些背景因素涉及到历史、哲学、宗教、文学批评、艺术等种种复杂因素,因而外国文学课程在思想内容和文化底蕴上的博大精深,真可谓“一粒米中藏世界”。因此,在不断被压缩的有限课时中要较大面积地覆盖外国文学思潮及其背景、文学史知识、庞大的作家作品群是一个极大的难题。此外,在教学中如何把人文精神和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不是为教而教,这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外国文学课程遭遇的新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外国文学遭遇到影视的强烈冲击。20世纪电影和电视作为第八艺术和第九艺术进入人类生活,人的视觉在生理构成上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较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图像大有超越其他艺术的主宰之势,加上新的科技手段如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也推波助澜,我们逐渐被影视包围充斥,难怪有学者说,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影像狂欢的时代”。从心理学上说,在人身上本来就存在着就轻避重的本能,而影视自有其空前的优势,其形象、直观、生动,在轻松享受的过程中还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是文学文本所不能企及的。但文本也有影视所没有的优势,第一,文学以语言为媒介,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功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重分调动、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再次,阐释“生活的意义”是文学演进的中枢。文学启发思考、是存惑也是解惑,而文学文本在娓娓的叙述语言层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关乎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体现的是深厚、终极的人文关怀。文学是人生这趟列车的控制系统,很难想象一趟操作中枢出现问题的列车能安全无误地抵达目的地。

第四,学生自身文学素养和基础有限。近些年我国的初高中教育以知识灌输为主,大量的课业把学生的时间占得满满的,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忙于应付上课、作业、考试,没有多少时间涉猎课外的知识,拨给阅读时间更少。另外,很多学校由于自身教学条件的限制,根本没有校图书馆,即使有校图书馆,但图书储量少还不对学生开放。这些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文学著作阅读的积累上极其薄弱。外国文学教学就是建立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这种薄弱的基础需要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扎实有效地改善,需要师生在课堂内外付出很大的努力。但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我们要在有限课时内囊括外国文学教学浩如烟海、跨度较大、博大精深的内容;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学风相对浮躁,很多学生不重视文学课程、不读名著成为一种共性,这些因素导致学生会丰富的外国文学教学中目不暇接,消化不良。总之,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先天基础薄弱、后天营养不良,这也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中难以避免的尴尬学情之一。

二、外国文学教学面对学情学风变化可采取的相应措施和方法

第一,开设相关专业选修课,作为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深化和延伸。外国文学史是普通高校外国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一年,共108学时,较此前的150课时又大大缩减了,远远不能应对大容量的外国文学内容。针对这一困境,一方面可以从外国文学课程内部寻求解决的途径,如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勾勒出外国文学的基本轮廓,在具体的章节中把住握重点内容,在重要作家中挑选代表作家的代表作讲解等等。

另一方面,在整体规划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开设专业选修课的方式使外国文学课程的得以充实、延伸。可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中“外国文学批评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学批评、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细读”、“外国文学名著鉴赏”等课程以文本细读为宗旨,使学生深入文本,领略文学之美,提高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欧美文学与西方文化(文学批评、哲学)思潮专题”等课程处于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的交叉部分,它能够极大地充实、弥补并丰富外国文学教学中不足的部分,把文学史课程上缺失的历史、哲学、文学理论等部分补充进来,起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总之,这一系列的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情况有选择地开设,目的是使其能够与专业基础课相结合成为辅助、延伸性课程,从而起到丰富外国文学教学的客观作用。

第二,名著的文本细读法。文学是鲜活灵动的艺术,充满生命的质感、激荡着人的心灵,其“具有教育作用和美悦作用。认识与教育作用必须通过美悦作用才能实现。”[1]文学反观我们的外国文学教学,文学中生动鲜活的内容多数被抽离,变成条条筋骨:关于作家生平的介绍也往往是中庸、中和,对作家生平事迹不作任何道德评价;经典作品在课堂上无法以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现以供学生品读,而是用干瘪的内容概述的方式复述出来,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被老师嚼碎之后喂给了学生;外国文学课程对作品的解读也被框在“八股文”形式里,不外乎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分析等套路……外国文学教学出现这些情况自有其种种制约因素,但不论是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还是在专业选修课中进行,回归经典名著、回归文本无疑会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回归文本最好的方式就是细读文本,品味文本,通过对经典的、精选的文本深入细读,直观感受、贴近鲜活的文学。文学批评中的“细读法”是美国新批评派提出的,克林斯•布鲁克斯指出细读之“细”应是“充分”,而不是封闭或挤榨。[2]因而,外国文学教学可以在文本的仔细阅读中吸纳新批评的细读法一些分析方法,使学生和经典面对面的交流,加深学生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使名著中蕴含的生命养分真正输送给学生,滋养他们的身心和生命。斯蒂夫•艾伦曾谈到“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问,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3]

第三,以专业选修课为依托,以文本细读为宗旨,通过课上文本片段朗诵、演出、把名著文本与视改编对比、结合当代社会现象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并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赛、开列精当的读书清单并鼓励学生拓展阅读、笔记和心得定时在课上或课前互享等形式零距离接触文本,把课堂变成丰富多彩的学习天地,增强学生对文学类课程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外国文学的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式更生动灵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目前国内个别高校在这方面的大胆举措为我们充分提供了殊途同归的证明。古希腊的先贤贺拉斯曾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外国文学在教学方式上如何使学生在充满兴趣、愉悦的精神状态中进入学习,并且能够保持这种心理状态的确是有章可循的。

其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经典文本中的一些精彩描写段落,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原文展示出来,让几位同学朗诵大家一起感受鲜活的文本。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容易吸引所有同学的注意力和兴趣,效果良好,其二,选取经典文本中那些描写生动、戏剧性较强的片段,组织学生课下琢磨文本并认真排练成熟后,在课堂上生动地演出。这样一来,演出的同学背会了文本中的某些段落,看演出的同学在生动的演出中熟悉了这些内容。其三,当代社会是一个影视主宰的时代,电视、电影、电脑、多媒体、手机等现代化电子产品使影视环绕并重重包围着我们,无法回避无法逃遁,而影视也以其强大的魅惑力吸引着我们的视线。在这个庞大的影视帝国中,被改编的外国文学名著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有涉猎,这些名著影视用影视艺术的方式再现了名著,但文学文本和影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其媒介、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可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名著影视,分析二者的异同,领会改编的要旨和得失,探讨文本与改编密切关系。这样既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影视欣赏的能力。其四,任何经典名著都要经得起一代代人的思想检验,这时名著的生命力所在。因而,文学也不能脱离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相反,文学只有在和现代社会同呼吸才能获得生存之所。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可以就某些经典文本所涉及到的社会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点感受。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评点、甚至引导,使经典的魅力和生命延伸到当代。此外,还可以选几位同学作为正方、反方,组织小规模的课堂辩论。其五,给同学开列数目适当的读书清单,这份书单上的文本是课堂上要细读讨论的文本,十本左右即可。但是,鼓励同学们拓展阅读,记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在适可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相互交换阅读,时间可以是课堂上,也可以是课前十分钟;形式上可以是分组,也可以在讲坛上讲述;此外,每次互享要评选一定数目的优秀读书员,这种评选可以一个月进行一次。其六,在细读的基础上每学期末让同学们写出一篇论文,要求能初步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写作,有自己的观点,能够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等,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是实践能力。

第四,改变考核方式。外国文学内容博大精深,一个学期的内容到了期末全变成学生用短时间冲刺复习,死记知识点,死背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的条条框框,这些短暂记忆随着考试结束也基本上被丢倒脑后,不久就忘得所剩无几。因而,外国文学的考试方式和考题可以灵活变化,如写作一篇文学评论,学生进行名著的片段演出并点评,考题让学生复述某些名著的梗概或细节并予以艺术分析,给学生一些文学片段进行细读分析或运用一定理论来进行分析评论等等。暨南大学的张世君教授在考题上让学生复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灵活的考试方式和考题才能成为学生外国文学的学习的有效引导和方向标,真正把教育和树人,培养合格的人才从思想贯彻在教育行动中。

[1] 张玉成.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6,(26).

[2] 李卫华. 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 “新批评”之文学批评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 吴光远. 受益一生的 41种学习方法[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G642

A

1008-7427(2012)02-0118-02

2011-12-06

作者系许昌学院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学情名著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