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并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2-08-15陈海利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南华大学服务行业经济社会

陈海利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合并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陈海利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地方合并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合并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合并高校应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与理念,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学科优势,提升服务行业与地方发展的能力,以实现地方合并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

地方合并高校;服务行业与社会;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发展方向大众化,办学模式市场化,办学方式多样化,办学途径国际化,办学手段信息化等新特点,给地方合并高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合并高校,肩负着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挑战面前,如何寻求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方合并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互动“双赢”,是当前地方合并高校必须面对的战略选择。本文以南华大学为例,对合并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探讨。

一、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合并高校的重要使命

地方高校主动服务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教育同科技与经济,同文化与社会的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鲜明地指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大学办学是否取得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地方合并高校必须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方向,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合理配置专业结构,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勤奋踏实、开拓创新的积极行动,走出一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办学新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效应。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水平和质量,办让人民满意的地方高等教育,为地方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南华大学是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其中的原中南工学院与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是隶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原衡阳医学院是隶属湖南省的省属高校,实行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南华大学组建之初,学校管理体制变了、与核工业部隶属关系变了,学校的学科特色能否保持、服务面向是否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引起学校广大教职员工的担忧。由于原2所高校的办学历史、专业设置、学科特色及主要服务面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学校合并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省属高校,必然要进行学科专业的优化整合、服务面向的重新定位等。而南华大学地处湘南腹地,衡阳又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大学相比,区位优势并不明显,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努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发展的需求,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现实。对此,南华大学秉承“以合并上规模、以合并升水平、以合并创特色、以合并促发展”办学思想,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的“壁垒”,发挥合并办学优势,挖掘办学潜力,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同时,学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南华大学在区域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中奠定了坚实的生存基础,尤其是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二、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与理念,是合并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固本之基

办学传统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为社会所认同的办学经验、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精神等办学因素,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地方合并高校由于合并前各校都是独立的建制,已经形成了一套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办学思想、办学层次、学科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加之多个校区空间上的分离、体制管理上的不顺、历史与地理文化方面的差异、利益上的矛盾与冲突等,从而导致合并学校融合困难,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等,不能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了尽快渡过磨合期,实现真正的融合,南华大学合校以后,学校坚持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有机结合的科学发展观,走上了艰苦的二次创业道路,在融合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勇往直前。

2001年9月,南华大学在重新组建一周年之际召开专题会议,向全校师生征求新校训。在汇集大量应征稿的基础上,经过校党委的充分讨论和进一步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把“明德、博学、求是、致远”定为学校校训。“明德”,体现了学校的治学传统和人才培养标准。作为一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学,南华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德育为先,高擎爱国主义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防事业和核工业以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英才。“博学”,体现了南华重视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等办学理念。“求是”,则倡导学习、研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50多年来,南华人坚持用“求是”精神培养勇于求索的人才。累累的教育成果见证了一代代南华人艰苦奋斗的光辉足迹。“致远”,意在勉励广大师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为把学校打造成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校训从“德、学、志、行”等四个方面对南华的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体现了学校对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学子做人、做学问和干事业的要求,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特质和船山文化的“经世致用”、“卓然不惑”的精神,以及“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内在一致,不谋而合,进一步凸显南华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底蕴和精神风貌。并校10年来,学校克服了办学经费紧张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多方筹集资金3亿余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校园环境,引进优秀人才。践行“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园精神,造就了一支精诚合作、吃苦耐劳的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形成了“严谨、求是”的校风,塑造了南华人“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品格,使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本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要依靠力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三、抓住发展机遇,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作为地方合并高校,南华大学脱离了原行业部门的管理,学校发展是继续保持原有特色并与时俱进,还是放弃原有特色另辟蹊径,这对南华大学来说是一个重要和关键的抉择。对此,学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定位,确定了建设“核”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围绕发展目标,南华大学多举并行,提出了 “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 的发展思路,同时出台了“明确一个目标、把握两个机遇、建设三个基地、实施四项工程、深化五项改革、做好六项工作”的“123456”发展战略:举全校之力,集成优势,服务国家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持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抓住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实施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富民强省战略,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和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到“加快发展”等重要机遇,乘势而上,以省部共建为契机,把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纳入湖南省及衡阳市的整体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先后与驻地衡阳市政府签署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互动中谋求双赢与发展,有效地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大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同时,学校主动担负起促进国防科技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通过各种形式为湖南和衡阳在核电的发展、核能、核产业、装备制造、核人才培养、核安全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如学校协助有关部门编制《湖南省核工业发展规划》,承担了“湖南省核电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系列研究课题,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在核工业404厂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产学研基地,还有一系列合作正在加速推进。通过拓宽科技服务面向,学校整体实力得以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承担国防军工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5项。N-13核泄漏监测仪、核电站人因工程、溶浸采铀技术、氡计量等一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核电站、铀矿山等。学校在铀矿开采利用、铀矿山的通风防护、水冶工艺及机电设备、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测控与核分析技术、氡的计量防护示踪技术及应用、核能技术与应用、核能经济与管理、人因可靠性研究、核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许多项目和成果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2009年5月,学校核科学与技术科研团队以其出色的工作业绩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行业与地方的能力,加快学校发展步伐,近年来,南华大学一方面加强与地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拓展办学空间,如加强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核四○四有限公司、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北京化冶研究院等30多家核工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多项大项目的合作研究,多次参与国防科工委的攻关科研项目,以及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的有关科研和管理工作,并承担了中核四○四有限公司产业结构调整与改制规划、中国原子能公司深圳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等。另一方面,学校还主动加强了与深圳、秦山、桃江、宁德等核电站的联系,积极为其提供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持。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学校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了巩固发挥医、护、技、药、预防等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用,把学校建设成为全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全省全科医师培训中心、湘中南医疗服务中心的工作思路。之后,学校就新的医改方案颁布后学校的应对举措向省卫生厅进行了专题汇报,得到了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合校10年来,南华大学实现学科建设全面升级,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不断推进学校在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又好又快地发展。2005年11月,教育部教评专家组对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即以德育为先导,以学科为基础,为我国国防工业尤其是核工业培养了大批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发挥学科优势,探索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优势学科是所有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具有排他性和不可撼动的优势[1]54。它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特征,也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亮点,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主要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学科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独有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行业特色型高校为行业服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需依托优势学科,并与时俱进地强化建设,促进优势学科既优质更强势。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愈发凸显,正处于中坚力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不少地方高校在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等方面不够合理,在办学方面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南华大学着深刻的认识,并走出了一条不断探索发展之路:从建校初期仅有的放射性冶金、放射性采矿、放射性选矿、放射性地质、放射性矿物分析、矿山机械等专业;到改革开放后,学校为解决核工业专业人才和通用人才缺乏的问题,逐步设置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辐射防护、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采矿工程、工业管理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等核工业发展等国家急需的专业。20世纪90年以来,根据我国核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结合专业实际,选择一批专业重点加以建设。核技术、管理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等 4个本科专业被列为核工业总公司(部)级普通高校首批重点建设专业。为适应铀矿开采技术的改进和核工业的军转民,学校对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进行了改革,首先在充分考虑行业特色和新兴的采铀方法的情况下,系统地开出了溶浸采铀专业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填补了铀矿开采、溶浸采铀、铀矿井安全与防护方面高级人才培养的空白;同时,在保持原有采矿工程专业特色不变的前提下,向岩土工程方向拓展,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将原来的辐射防护专业改为核技术专业,设置辐射防护、核电子学及核辐射探测等专业方向,拓宽了专业的适应面。

合并高校不能仅仅满足于若干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而应在实现重点突破的同时,充分依托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在相关领域内拓展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学科或学科方向。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好优势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关系,不能为了发展新兴的热门学科,而弱化甚至放弃自己的优势学科。同时要尽可能地促进相关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因为当今世界,许多伟大创造和科技突破都是学科交叉结合的产物,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促进新学科方向的萌发,探索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创造新的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最终提高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近年来,南华大学根据学科门类对学科专业和院系进行了调整和重组,以“突出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加强特色学科,以特色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引领学科建设,新增一批社会急需、办学基础较好的专业。先后淘汰撤并了2个医科专业和2个理工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先后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等,打造“核”特色,从体制、机制上保证“核”特色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学校现有核反应堆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核物理、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等11个核专业和18个涉核专业;有国防支撑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7个;拥有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国防紧缺专业19个;拥有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核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能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各层次人才,成为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规模大、办学层次完整、特色鲜明的高校之一,为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摘要支撑。

[1] 杨显贵,张昌民,刘绍平.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服务面向定位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2] 谭德明,邹树梁.地方高校特色发展战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9).

The local service sector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choice

CHEN Hai-li

The combined university is the country wher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local service sector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entrusted by the times.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local merged colleges should follow the good tradition of school and the idea of seizing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subject to play advantage, improve service industry and local development capacity to achieve local merged universities and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eractions “win”.

local merging universities; service industry and society; Strategy

G64

A

1008-7427(2012)02-0103-03

2011-12-29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研究改革委托课题,项目编号:湘教通[2009]180号。

作者系南华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南华大学服务行业经济社会
南华大学召开学习丁德馨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获批57项!南华大学2021年度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取得好成绩
语言服务行业的本地化专业建设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Wang Chuanshan
汽车维修服务行业经营管理研究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2016年《黄金》 传播信息 传递经验 促进创新 服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