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护理进展研究

2012-08-15闫立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高压氧颅脑气管

闫立杰

(赤峰学院 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护理进展研究

闫立杰

(赤峰学院 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对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高压氧治疗前、治疗中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应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的不同阶段、患者病情的不同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进行综合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临床疗效.指出高压氧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疾病的预后、病程的长短,甚至危及生命.制订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并加强治疗中病情观察,是预防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护理

在高压氧下,通过有效扩大氧的弥散半径而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在高压氧下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促进觉醒、恢复神经功能等.在高压氧下椎动脉系统血流量增多,使脑干、小脑获得充足的氧供及血液供应,加速脑干、小脑损伤的修复,改善网状结构的功能,利于病人意识恢复和清醒.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很复杂.颅脑损伤后主要有下列病理改变:脑缺血、缺氧;脑水肿;颅内血肿;颅内压力升高;弥漫性脑损伤;脑的有效血流量明显降低;脑疝形成等.从而导致脑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并形成组织缺氧一脑水肿的恶性循[1],在此过程中,脑细胞缺氧是其中心环节.研究认为颅脑损伤后缺氧与预后密切相关.高压氧治疗护理是指由接受过专业培训、持有高压氧上岗证并有一定丰富经验的护士,能够运用正确的操舱方法,对舱内压力的不断变化接受吸氧治疗的患者提供全程看护的过程[2].由此,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前、治疗中的护理研究,越来愈受到重视,高压氧的护理质量,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综述近年来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进展,为能更好地护理此类患者提供参考.

1 入舱前护理

1.1 入舱前准备

1.1.1 患者的健康状况评估:接待初次进舱治疗患者,护士要详细查阅病历,进行护理查体,询问病史,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及家属的配合,有无禁忌证[3].

1.1.2 病情观察:每次患者进舱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生命体征的检测,并做好记录.了解患者病情,了解有无外伤性癫痫、脑脊液漏、出血性疾病等并发症,有无多发性肋骨骨折、上肢骨折、腰椎骨折等合并伤,特别注意有无颅内高压征[4].检查患者身上所带的各种管道是否固定妥当,患者入舱前必须固定并开放各种引流管、导管等,夹闭脑室引流管、鼻饲管、尿管.把输液的套管针拔除,防止舱内压力变化引起的不良影响[5].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减压时空气膨胀造成张力性胃肠道或膀胱急性扩张[3].输液瓶内必须有长针管插至瓶内液面以上,为防止减压时瓶内气体膨胀将液体从进气管压出.

1.1.3 宣教:入舱前亲自为患者示范咽鼓管开张动作或吞咽动作,教会患者掌握预防气压伤的基本知识,如捏鼻鼓气、咀嚼、吞咽等调压动作.还应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器材,以备抢救时使用.

1.2 心理护理

初次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会有恐惧、怀疑、孤独等心理问题,我们应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高压氧相关知识、安全措施及治疗中的配合方法[3],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如耳胀、耳痛等.也可安排患者及陪护亲属参观高压氧舱,介绍氧舱结构设施,通过观察窗介绍舱内患者的治疗情况,观看操舱护士如何与患者交流[3],来排除患者及陪舱亲属的恐惧、怀疑和孤独的心理状态.

2 入舱后的护理

2.1 操舱护士应通过对讲和监视系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不断询问患者及陪舱人员的感受,若有不适应指导患者做相对应的处理;同时要认真观察患者的吸氧状况,随时调节吸氧流量,使患者感到舒适;如果舱内出现突发病情变化,一定要冷静,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切开患者在治疗加压阶段常出现急促的呼吸、呛咳、痰多等现象[3].故气管切开及痰多患者,治疗前应吸痰,保证治疗中呼吸道通畅.由于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管黏膜的重要因素,为维持最小封闭压力,须向气囊内注入适量生理盐水,使气管外套与周围气管壁间无缝隙.取下覆盖的盐水纱布防止舱内误吸[6].

2.3 基础护理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一般都有不同程度昏迷状态,操舱护士按昏迷常规护理.脑水肿患者头部应抬高150.~200.手术患者特别是去骨板开窗减压者,应采取健侧卧位,为避免窗口受压,窗口外加棉垫使用弹力网状绷带帽固定,并随时注意观察切口敷料情况,避免发生切口出血;小脑、脑干和枕部肿胀及后颅手术患者,应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为防止脑干和枕部受压.肢体自然摆放,若肌肉紧张的患者,应轻轻按摩,使其尽量舒展,避免肢体被动受力、腹部受压,减少不良刺激对颅内压的影响[5].将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深昏迷患者应将软枕垫于颈肩部,使下颌略抬高,防止双唇紧闭,通畅气道,使口腔分泌物易于流出.检查患者皮肤有无压红、破溃,采取适当体位,避免局部长期受压[7].

2.4 安全护理

2.4.1 预防气压伤.在患者入舱前可用1%呋喃西林麻黄碱滴鼻液滴入患者鼻腔内,以收缩患者鼻黏膜血管,通畅耳咽鼓管.有外伤癫痫发作史者视病情给予抗癫痫药物,防止患者在减压时癫痫发作,因屏气抽搐而造成严重的气压伤[9].

2.4.2 预防火灾:氧气是助燃气体,尤其在高浓度、高压力的封闭氧舱内容易发生火灾,因此每次入舱前需做好防火准备,如让患者身着纯棉服装,禁止穿化纤衣服入舱,避免产生静电起火;排空大小便,严禁将打火机、手机等易燃、易爆物品带入舱内[3].

2.4.3 预防意外损伤.颅脑损伤烦躁期患者无论是卧床、坐位,均用棉质约束带适当限制躯于及四肢活动,防止自伤或拔管.

2.4.4 液体进舱护理:进舱患者输液时应尽量使用瓶装液体输液,其次可用塑料袋装液体输液,以避免和减少因舱内压力变化产生的影晌.重症患者入舱前应备齐各种急救药品、器械,以防意外发生[8].

3 治疗中护理

3.1 升压阶段的护理

3.1.1 严格掌握升压时间,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预防中耳气压伤.指导清醒患者做耳咽管开张动作,以调节中耳内外压力;昏迷患者,护士或亲属协助抬头,刺激咽喉部,使患者产生吞咽动作,或给患者经口喂入少量温开水.

3.1.2 如患者无不适,可继续加压;如患者感觉耳痛调压不成功,应减压出舱.视环境温度的高低,必要时打开空调,调节舱内温度,使舱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维持在相对适宜的稳定状态[9].夏季24~26 摄氏度,冬季18~22摄氏度,防止温差的影响,造成患者感冒,中断治疗.

3.2 稳压阶段护理高压氧中的重要环节是稳压吸氧,与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嘱患者把面罩戴好吸氧,面罩与面部保持良好接触.

3.2.1 应保持压力稳定,舱压波动不应超过治疗压力的5%.当舱压不稳定时,随时打开加压阀或减压阀调整以保持舱内压力稳定.

3.2.2 氧浓度观察.氧浓度应不超过23%.

3.2.3 观察流量计,了解患者吸氧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3.2.4 供氧压力保持在0.4~0.6mpa为宜.

3.2.5 注意氧中毒先兆.检查患者吸氧面罩佩戴是否正确,同时观察患者有无氧中毒的表现,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肌肉抽搐等症状,迅速停止吸氧,改吸空气,减压做好出舱准备[9].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癫痫患者,吸氧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癫痫发作情况,一旦发作立即采取约束、镇静措施,必要时减压出舱[4].

3.3 减压阶段护理

当吸氧结束后,严格执行减压方案,按0.005~0.010 MPa/min的速度减压,防止减压病发生[7].减压过程中,指导病人正常呼吸,不要屏气,并将各种引流管开放.防止引流管堵塞,气体排出不畅,空气膨胀造成的软组织压迫损伤.另外,预防颅内压出现“反跳”现象[10].减压时舱内温度下降,注意给患者保暖,以防着凉.减压时速度要缓慢,随时注意舱内患者的病情变化[8],待舱内压力到零后方可打开舱门出舱.

3.4 气管切开的护理

3.4.1 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在高压治疗中的护理一直是专业护理人员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加压时协助患者移动下颌,做被动吞咽动作,促进咽鼓管开张,以避免损伤骨膜[6].加压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如出现呼吸困难、憋气、呛咳等,立即停止加压,待患者自行缓解后继续治疗[5].

3.4.2 吸痰的护理:气管内分泌物增加,须及时清除痰液.由于高压氧舱内环境特殊,对吸痰装置也有特殊的要求,主要包括舱内压力、患者安全、舱内电器、安装连接等,目前国内可在高压氧舱内使用的吸痰装置[11]有: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空气加压舱普遍使用的是舱内压低于0.03MPa时用脚踏式吸引器吸痰,舱内压达0.03MPa以上时用舱内外压力差的吸痰装置.吸痰前要把负压吸引器压力调节好,吸痰时动作要轻柔敏捷,吸痰管不宜插入过深.呼吸平稳患者戴面罩吸纯氧,注意面罩与面颊接触紧密,以防漏入空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气管堵塞引起造成肺气压伤.气管切开患者,更应注意切口处有无出血及套管内有无阻塞,皮下有无血肿及气肿[6].

3.4.3 预防感染: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使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失去了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对病原微生物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作用[13].因此普通病人与气管切开病人最好分舱治疗,以防交叉感染.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均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每个病人要有专用的呼吸回路管,严格消毒,每次治疗前后进行舱内空气消毒,定期进行空气培养,舱内空气菌落数目控制<156cfu/m3,并控制进舱治疗患者的人数,以防止交叉感染[14].气管切开带鼻饲管进舱治疗的病人头部抬高30度,并至少保持1小时以上,可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12].

3.5 烦躁患者的观察护理 如加压阶段出现烦躁不安、出汗过多等,可能是舱温过高、升压过快所致,此时应打开空调,调整舱温;加压速度放缓可缓解;如症状无缓解且继续出现面红、气急等,多提示为高热,停止治疗,减压出舱.在减压阶段出现烦躁加剧并有神志意识改变,提示病情变化,缓慢减压出舱.出舱后检查患者意识、瞳孔反射等,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进一步处理[3]

3.6 出舱后护理每次治疗结束后要主动询问患者及陪舱人员的感受,及时发现高压氧治疗的并发症.若有轻微耳部不适症状,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少数可有鼻部分泌物带血丝或痰中带血丝等,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作出处理,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让患者没有任何顾虑的接受下次治疗.同时,检查设备,保持其正常待机状态,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作好记录.

4 小结

颅脑外伤重度昏迷病人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HBOT具有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弥散距离、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昏迷觉醒及改善生命机能等作用.这为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研究证明高压氧治疗打破了颅脑损伤时的恶性循环,改善患者的预后,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为颅脑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然而,要使高压氧治疗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护理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人员掌握HBOT操舱技巧的熟练程度、心理护理、高压氧治疗专科护理水平对患者的患者的病情缓解,颅脑损伤后的恢复,至关重要.

目前护理仍着重于治疗前、治疗中的护理,尤其是加压、稳压、减压三个阶段的护理.以保证患者有效吸氧、有效治疗,杜绝火灾事故,保证安全治疗,以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由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加之高压氧的治疗时机、综合治疗、治疗方法、治疗剂量和疗程与疗效的关系尚未明确,而护理如何在上述诸多方面予以密切配合仍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1〕李光勤,田作喜,铁蕾,等.高压氧综合治疗颅脑外伤60例的疗效[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7,4(4):243—244.

〔2〕刘秋艳,宋志燕,叶钦林.护理程序在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17-118.

〔3〕杨晓春,薛珍,余艳霞.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中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4—25.

〔4〕李锦仙,唐凯英.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外伤患者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5):608—609.

〔5〕贾晓忠.重型颅脑损伤早期高压氧治疗的护理[J].河北医药,2003,25(4):313—314.

〔6〕陈风玉.重型颅脑损伤型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3):373—374.

〔7〕曾燕苗,鲍锦华,谢教幼.颅脑损伤患者烦躁期高压氧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535—536.

〔8〕高春锦,杨捷云.脑复苏和高压氧治疗[J].高压氧医学杂志,1994,3(1);50-51.

〔9〕杨巧云.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8);33—34.

〔10〕李敏,孙永惠.高压氧治疗过程中颅内压反跳因素的探讨[J].临床医学,1999,19(5):39—40.

〔11〕胡慧军,潘晓雯,王涌涛.我国高压氧舱内吸痰装置应用的现状 [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2):36-37.

〔12〕古菁,黄怀,等.高压氧舱的消毒与气管切开患者院内感染的预防[J].重庆医学,2009,38(8):897-898.

〔13〕许丽杰,张素.机械通气治疗AⅪB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15):79-插页

〔14〕高琴凤,钟敏珍,龙颖.人工鼻在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6):534—535.

R459.6

A

1673-260X(2012)02-0125-03

猜你喜欢

高压氧颅脑气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伴皮肤破溃难愈一例的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新型多功能气管切开堵管器的制作与应用
气管镜介入治疗并发大咯血的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作用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吸入式气管滴注法的建立
高压氧联合天麻素及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