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塞养生体育文化研究

2012-08-1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边塞汉族体育

杨 辉

(集宁师范学院 体育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边塞养生体育文化研究

杨 辉

(集宁师范学院 体育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边塞养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养生体育文化的重要的一支,是养生文化精粹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粗犷的地域环境、各种文化的融合与冲击使得边塞养生文化具有其他地域养生文化的共性特征,也不乏有着独特的个性.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边塞地区养生体育文化进行研究,以期为边塞养生体育的传承与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边塞;养生;体育文化;研究

1 中华养生与体育文化相得益彰

1.1 纵析中华养生文化内涵

“养生文化”对于国人来说,自“引之以柔,导之以和”导引术发起,经过不断的演进已有几千年养生历史.纵览我国今天养生文化,多有几分传统文化气息,沿袭前人的理念与方法;纵使其科学基础尚未探析清楚,但其疗效与功用皆为人们所肯定;不但许多国内人士喜好,而且多有异国友人争相习之,从远道而来学习我国博大精深而富于东方特点的养生文化.在西方体育占领全球体育市场的今天,人们长于肢体运动的大开大合之时,在快乐与欢娱之后发现其伤痛和疾劳用西方体育本身无法愈合.许多学者意识到东方内敛的养生体育文化有着调整内脏和气血之功效,其固内而强其外的功用给西方体育带来的顽疾的一剂良药.

1.2 体育与养生文化的契合

据学者们考证,现代意义的“体育”在我国古书上尚未有记载.在我国,“体育”一词一直融合在养生文化之中.但实际上可以认为是真正意义的体育活动,只是更多的与健身相关,与现代视角下的体育意义有些许差别.在某种程度上,养生文化起到现代体育的功用,为人们的健身、健心而服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健身体育文化受儒学、道学、佛学三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内敛、中庸、修为等特征.由肢体与精神的统一,达到与自然和外物相适应.通过有序的身体运动使得精神得到放松或意志锻炼,从而起到身心双修的功用.人们在传承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将精神寄于运动之中,配合以饮食、节令、卫生等方面使身体本元得到维护和巩固,进而使人的“精、气、神”得到统一来抵御外界的环境的变化.

2 边塞地域的特点与体育文化特征

2.1 边塞地域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其南北相纵,东西横贯.文化也因地域差异而呈得各有千秋.巴蜀文化之灵巧、中原文化之浑厚、燕赵文化之豁达、草原文化之粗犷等等无不从各个视角彰显我国文化的魅力.古时,小国林立并战争连年,其出山海关地界多为兵家争战之地.统治者在出山海关为中心修筑长城,后人常说“出关”一词,大有关内、关外之说法.多有把关外列为边塞.学者认为边塞为兵家之防御之界.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上来划分,也由于其自然环境和文化与关内确有较大差异,才用此来划分;边塞是一个天然屏障,也是一个经济带和文化区域的划分.

当前,以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及辐射周边的区域,为学者们理解为塞外.历史上塞外是草原与森林开阔之地,其气候适合于人们居住.秀美山川、草原为人们养生、休心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精湛的传统文化为养生提供深厚的土壤.从今天边塞地区国粹的保持与传承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其群众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

2.2 塞外养生体育文化特征

人们对文化共性的诉求,而后是文化异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然而,个性文化的发展一直成为文化载体的拉动力,给文化带来多层次、多方面的冲击.边塞特色养生文化有着其他文化所共有的属性,也有着其根本的特征.

汉族养生文化与少数民族养生文化相互渗透,汉族养生文化源于传统文化,而在发展过程中,糅合来自各族或不同区域的养生思想,诸如西域、边塞、甚至国外的古印度等国家的传统功法和理念.在塞外,源于东胡、鞑靼、女真等先民的少数民族与汉族聚集生活在一起.今天,蒙古、满族、回族等其族群之众,其文化对汉族影响之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同时,汉族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性、风俗观念、思维意识.在养生文化,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特有养生方式、方法,也借鉴汉族养生文化.在各民族的文化变异与争夺的过程中,呈此起彼伏之势.总体来看,汉族养生文化对其他民族的影响偏重,而各民族养生文化也为汉族所应用.

3 当代塞外养生文化繁荣的动因

3.1 经济的转型与家庭体育兴起

以“游牧”为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历来畜牧业成为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使北方民族在传承与更替的过程中,有着饱衣食、而备战事之用.随着季节的更替,人民随着草的长势而游走于草原之中.然而,在汉族的融合过程中,农耕经济逐渐成了其经济的另一动因,后续渐已经济主导之势.其族群选择地域而定居,开始了农耕经济的生活.经济的转型,其民族心理也日渐出现微妙的调整.在定居的过程中,改变以往的马背上的行走生活,转向行走与定居相结合,其身体体力活动负荷相对较前来说已经降低.人民群众接受了外来养生的体育文化,如太极拳、养生气功、导引术等等,结合自己的健身功法.如蒙古族修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修习蒙古拳与蒙古口劲练习等等.

少数民族大多以族群为特征,相对汉族来说,更注重族群的团结性和整体性.因此,相互之间的关系与汉族群体相比,有着更多的互通性.家庭体育历来是少数民族的一个典型特点,在进行养生锻炼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其族群的整体性.个体之间相互传承,相互切磋,从回族武术传内不传外的传习特征上,我们可以窥豹之一斑,进而体察全情.

3.2 现代人生活理念改观

边塞城区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对生活质量的理解也有新的认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健身方式为人们所重视.或在现代繁华的都市,或在乡村小角落,都有着养生体育文化的影子.只是表现方式略有差别,表现的外部环境有些许不同.但总体上,可以看到位于边塞地区的人们也像其他都市的人们一样,已经对自身生活有了新的要求,并且群体越来越普遍.从深层次角度进行剖析,理念的变化引发行动的改变.理念是影响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之一.另外,外部环境也影响着人们对健身行动的需求,对养生文化的体味各有余韵.

现代社会的“四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心疾病使得人们生活处于高度紧张中,人们为了化解现代文明病带来的不良效应,许多群体不约而同的选择健身,试着去接触养生文化.许多群众听了在社会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中的“内经”篇,如获至宝,手记形仿的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可见,现代文明病下的群众已思考如何改变现在的身心条件,养生体育文化成为一种选择方式.

4 边塞养生体育文化发展走向

4.1 多元化与多样化

当物质充盈时,精神的追求成为生活的另一种追求方式.体育是人们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尤其养生体育文化成为现代人们更加理性的一种选择.个体的差异对项目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定位和理解.因此,选择有所不同.边塞地区除了抖空竹、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全国比较流行的养生体育项目之外,还有养生气功、桩功、蒙古口劲功等功法.人们在接受外来体育文化的同时,也传承着自身比较有特点的项目.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部分项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空间.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政策的扶持的项目,容易在传承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发展.但随着项目的流失,部分项目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4.2 参与群体的层面

对养生体育文化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着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和对体育健身的充分认识.更重要的是,有着对养生文化的认识,才能成为养生文化的参与群体中的一员.对于部分群体对汉族文化理解相对较浅,甚至有不知养生体育文化为何物,尤其是中青年群体,参与养生体育的习练相对较少.当下,参与养生体育群体大体上集中于老年人群体.年老体衰使之对本体更加爱护.年龄与身心各方面原因使得老年人不能从事剧烈体育运动,养生体育正好迎合了中老年人的运动需要.从参与整体情况来看,知识分子居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养生体育文化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从理性的角度来认可和习练养生体育文化.

4.3 习练时间以早晨为主

对于塞外地区,四季分明.但冬春较长,夏秋较短.中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眼相对较少,每天睡眠的时间大体在6至7个小时.每天锻炼的的时间较多,但大多集中在早晨.在清晨,经过一个长夜的休息,身体机能得到了较充分的休息,能够使身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处于边塞地区的部分老人,有着较好的身体条件,参与项目较广.除了太极拳、气功、门球等项目外,还有牧羊辫、蒙古拳、鹿棋等方式的选择.但其时间主要集中于早晨,由于清晨空气较好,不需要劳烦家务,而为健身体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4 特色健身文化的弱化

在健身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健身理念也有着较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分离的状态,出现主流养生体育文化的强化,而支流体育文化的弱势.对于部分族群的养生体育文化,由于传承方式的原因,只能处于残喘与苟活之状,在族群以师徒方式进行传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袭的路径和空间,使得自身处于困境之中,以至于可能成难以维系之势,而导致绝迹.随着大多数人们对现行健身体育的重视,对养生体育的理解.主流养生体育文化将会获得一定的健身市场,从而成为更加强势,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进而引起良性循环,而淘汰其弱势项目,即使是特色养生文化也难以抵挡被驱除的境遇.

5 结语

在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理念需要养生思想的调整.边塞体育养生文化作为中华养生体育文化的重要分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逐渐吸收和修正自己体系的发展,已独立成为边塞地区体育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群体的身心健康而服务.

〔1〕姚品荣.养生十四字撷英[J].体育文化导刊,1987(1).

〔2〕名人养生录[J].健身科学,2004(6).

〔3〕梁基英.健康之门——“乐”[J].心理与健康,2001(4).

〔4〕南天.养生苑[J].师道,2005(1).

〔5〕张思环.中国和合文化与二十一世纪挑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1).

〔6〕周林霞.论和合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5(1).

〔7〕罗尧.对中华和合文化传统的探索——读《中华早期和合文化》[J].浙江社会科学,2000(2).

G80-05

A

1673-260X(2012)02-0175-02

猜你喜欢

边塞汉族体育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边塞饮酒记
梦回边塞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