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国际结算》教学改进探讨
——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2012-08-1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国际结算信用证单据

方 玲

(巢湖学院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应用型高校《国际结算》教学改进探讨
——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方 玲

(巢湖学院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许多新建地方高校定位为“应用型高校”,旨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与“应用”不太吻合的教学体系,偏离了“应用”的方向.本文以应用型高校《国际结算》教学为例,讨论了目前此类高校在“应用”教学方面的不足和原因及解决的措施,以期为新建地方高校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应用型高校;教学改进;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案例教学

应用型高校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教学要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理念、改进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毕业生从事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际结算》课程是国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涉及贸易和金融操作实务等若干方面,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难系统和全面地把握课程基本知识;在校学生又难以通过实际业务操作提高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所以,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综合的、立体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1 目前应用型高校《国际结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但现在仍有不少地方高校把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为各专业进出口公司,国有涉外经济单位,外资企业、教学研究单位培养合格的对外经济贸易的经营人才以及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1].这对应用型高校而言似乎没有突出培养重点和培养目标.应用型高校要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应用型高校《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在较高的专业层次上理解国际结算,要具备使用流通票据,使用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等方式结算货款的能力;能够用英文来处理相关文件和单据;具有从事进出口单证业务的能力,从而适应时代要求和工作岗位需要,而不是“理论研究人才”.

1.2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内容枯燥难懂

“国际结算”课程内容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国际结算工具;二是国际结算方式,包括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等结算方式;三是国际结算的单据等等.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许多学生反映,教学内容虽然可能实用,但不易系统掌握和理解.另外,许多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师基本仍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上,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务展示等教学方法,造成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薄弱.

1.3 重理论知识,轻实际操作能力

“国际结算”包括的每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是结算票据和结算方式两个部分,没有这门课作为基础,学生要想直接上岗操作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很多毕业的学生反映即使在校学习期间对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真正到岗位实际操作的时候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2 应用型高校《国际结算》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应用”教学还未形成一致普遍的理念

在应用教学中教学活动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体现素质培养的思想.但部分师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对强化“应用”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在还停留在表面,思想观念难以转变,总觉着应用型教学应该属于高职高专学校的“专利”,不能落实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2.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没有充分考虑本校师资和生源的具体条件.既要学生掌握全面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从外语技能到实务操作样样精通.这样做的结果势必造成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缺乏针对性,无法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2].

2.3 教学计划不合理

当前在教学计划中,特备是一些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以理论课为主,即使安排了一些实践环节的教学课但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动手能力仍显不足.

2.4 校外实习基地较少

许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习基地普遍存在着“设而不用”的现象,在该领域投入的经费、人力等不足.这一方面归因于我国企业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归因于学校及相关负责人对实习基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 应用型高校《国际结算》教学的改进措施

应用型高校《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改进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等各个方面的改进.改进的关键是抓住“应用”这个核心,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和操作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建议.

3.1 结合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国际结算》作为国贸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既是《国际贸易实务》的延伸,也是《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实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基础,在整个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而,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必须将国际贸易实务、票据法、进出口单据实务等主要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

3.1.1 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知识

贸易实务知识的注入会让国际结算变得实在和易懂.如讲解票据最基本的当事人时结合贸易流程,在进出口贸易中,汇票最基本的三个当事人就变成了进口商,出口商和银行.进口商是出票人,出口商是收款人,银行是付款人;讲解三大结算方式时,同样结合贸易流程.在分析结算方式的风险防范措施时可以问类似“假设你是出(进)口商应如何防范自己的风险?”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启发学生从考察进(出)口商资信、仔细规定合同条款和谨慎制作单据、结合使用其它结算方式等途径考虑问题[3].如在讲托收时以出口商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尽量不采用D/A的支付方式而用D/P,用单据来约束进口商履行合同,减小出口商风险.以进口商的角度会尽量采用D/A的支付方式以获得资金融通和减少收货风险.这种以当事人在贸易实务中的利益为考虑问题出发点来分析问题,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1.2 结合相关法律和惯例知识

在国际结算中票据法、国际惯例起着规范票据行为,调整当事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国际票据法体系可分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英国票据法》和《日内瓦统一法》规定上的一些差异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准确使用涉外票据,处理涉外票据纠纷.惯例知识在学习国际结算过程中也很重要.例如在进出口贸易中,同样都是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不同的贸易术语下,进出口商承担不同的义务,出口商就要准备不同的结算单据[4].如C组(CFR、CIF、CPT、CIP) 的单据一般要多于 F 组(FCA、FAS、FOB)的单据.另外同一种单据的要求也不一样,如C组的提单上制单人员不能漏打了 “Freight Prepaid”字样,如果提单中漏掉未显示此内容,就构成了单据与信用证内容不符,银行有权拒付货款.

3.2 双语教学,提高英语业务处理能力

3.2.1 必要性

对于国贸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对英文文件(包括合同、函电、票据、单据等)的解读和制作能力直接决定了他(她)的综合业务能力.这类英文处理水平不是通过学习《大学英语》课程就能提高得,因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中所使用的英语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习惯性,甚至是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而普遍使用的符号和缩略词.如形式发票PI(proforma invoice),商业发票 CI(commercial invoice),装箱单PL(packing list),普惠制产地证明书 FORM A等.这就要求《国际结算》课程讲授中对进出口贸易结算工具、结算方式及结算过程中融资方式等所涉及的各种单证均尽量使用统一的国际商业语言——英语.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与国际业务规范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英语,提高对相关英文业务文件的解读能力和英文制单能力.

3.2.2 可采取的教学方法

目前流行的双语教学分层为:第一层次是用简单英语渗透专业术语,使初次接触双语教学的学生在心理与视听上有一段适应的过程[5].如在讲票据章节的时候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关键词如:背书endorse ,出票人 drawer,来帐 vostro account,往帐nostro account,本票 promissory note ,支票 cheque,过期out of date,清算制度 clearing system等.第二层次是用中英文交叉渗透的方式,根据学生接受能力来适当加大英文的使用程度,对简单浅显的内容,采用英文讲解[5],如:This credit is confirmed by us.We hereby added outconfirmation to this credit.(此系由我行加保的信用证.我行因此给该信用证加具保兑).第三层次是英语为主的教学过程,课堂英语使用比例应达80%以上.实践证明,在国际结算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双语教学要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对双语教学的定位要恰当合理.对于一些新建地方高校,如果学生和教学条件都不佳的情况下可采用第一种,切勿盲目跟风,影响教学效果.

3.3 案例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3.1 必要性

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课都是比较重视的,但不少教师在国际结算教学中过于偏重理论的讲授.对于一些应用型高校而言,由于学生的基础原因,纯理论课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不高,同时也偏离了“应用”教育的核心.案例教学中老师介绍案例,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在提高讲课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变.

3.3.2 具体方法

案例可以是实例也可以是教师根据需要自己设计的.教师自己可以根据所讲述的内容设计一些案例,案例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本节课的内容展开的,同时又可以加一些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在讲完可转让与不可转让信用证后设计案例:A与B 两家食品进出口公司共同对外成交出口货物一批,双方约定各交50%,各自结汇,由B公司对外鉴定合同.事后,外商开来以B公司为受益人的不可撤销信用证,信用证中未注明“可转让”字样,但规定允许分批装运.B公司收到信用证后及时通知了A公司,两家公司都根据信用证的规定各出口了50%的货物并以各自的名义制作有关的结汇单据.提问:两家公司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这样的案例即让学生区分了可转让与不可转让信用证学生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又复习了信用证支付条件之单证一致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缩短了信用证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差距.

3.4 实践教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4.1 实验教学

一般国际结算实验室教学软件主要包括处理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打印各类业务面函和帐务凭证等.这类教学软件可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国际国际贸易的具体业务的理解,使业务处理达到高效率、高质量和规范化,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应用教育中,在配备了相关软件的情形下,教师可考虑增加实验课的课时量,让课堂讲授与实验课同步进行.

3.4.2 实际操作教学和校外实习

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一些基本理论进行讲解,也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比如在讲汇票,本票和支票的格式和必要记载内容之后应让学生根据给定的背景动手制作相应票据,并给予评析;在讲信用证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相应的合同内容制作信用证、修改信用证,这样既能促使学生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能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以外,校外实习更是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应用型高校要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学生的实习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使实习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途径.

〔1〕俞毅.财经类院校实践课程的教学创新——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5):95-99.

〔2〕宋秀峰,孙萍.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141-142.

〔3〕郭虹.应用教育中的素质培养——对《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5(3):64-66.

〔4〕冀志斌.《国际结算》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2):47-49.

〔5〕钟小立.《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135-136.

G642.0

A

1673-260X(2012)02-0250-03

猜你喜欢

国际结算信用证单据
远期远付信用证及其索汇操作
国内信用证转让风险控制
第三方单据辨析
汇票在信用证项下单据融资中的作用
再现信用证溢短装之争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结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重视单据的寄送
《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法探析
唛头导致单据“不清洁”?
练就信用证修改审核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