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U时代的学习

2012-08-15杨晓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学习者时代教育

杨晓辉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U时代的学习

杨晓辉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不断影响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本文从讨论何为U时代开始,分别对不同学习形式,即E-Learning、M-Learning和U-Learning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希望通过对于新式学习方式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对此问题的关注,并引发对未来教育改革的思考.

U 时代;电子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泛在学习(U-Learning)

1 何为U时代

无论是用“生恰逢时”还是用“生不逢时”来描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和应对信息爆炸时代一个又一个的新名词.2011年5月12日,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收录了包括“潮丐”、“李刚门”、“给力”等词在内的新词语500多条,它们大部分源自网络,其中微博是传播新词的主要领地.从这些词语中,可以折射出社会流行的信号、媒体关注的话题.“U时代”就是在日新月异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新名词.

U时代即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时代.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是指在普适环境下使人们能够使用任意设备、通过任意网络、在任意时间都可以获得一定质量的网络服务的技术.这一概念源自于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模式的划分.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型机发明后,IBM的创始人沃森曾说过,全世界只需要5台计算机,因为这个机器太强大了,也太昂贵了;行业进入大型机的计算时代.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明了PC机,微软创始人盖茨说过,每个人的书桌上都需要一台电脑;行业进入了PC机计算时代.时间进入到2008年,随着宽带互联网的普及,Google的CEO施密特说过,沃森说的没错,这个世界确实只需要5台计算机,但是这5台计算机不是传统的大型机,而是云计算,它们在天空里、在云里,这是云计算从Google的内部概念走向全行业的开始.自此人类进入了网络计算时代,即云计算时代.

而云计算恰是U时代的开端.回顾起来,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变迁.第一个时代是Web1.0的时代,人们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文章的撰写来了解资讯和新闻.第二个时代是Web2.0的时代,人们看到的分享的互联网的时代,也就是说个人可以经过博客,经过BBS等其他的方式都可以发表他们的意见,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造成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网友与网友之间的互动.互联网的第三个时代Web3.0,就是Web服务无处不在,也就是普适计算的时代,而云计算正是互联网第三个时代的开始,即让网络从一个文字的、社区性的一个平台,变成一个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提供无限应用的,汇集众多服务的互联网时代.普适计算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新的发展阶段,使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生活的所有方面,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云计算是其初步的环节——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U时代.

2 U时代的学习

人类进入U时代,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只是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都已悄然发生变化,而且新兴的学习方式也正对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里分析比较几种典型的学习方式.

2.1 E-Learning

E-Learning是Electronic Learning的缩写,通常被理解为电子学习、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虽然E-learning这一概念已经出现了十余年,但是目前学界对于这一名词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E-Learning的发展程度,早年的E-Learning常常体现为单机版的CAI,在计算机联网之后,E-Learning又常常体现为Online Learning.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泛在计算模式的出现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与深度嵌入使得每个学习者可以利用多台计算机,学习者有可能随时随地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学习资源与工具,同时也拓展自己的交互空间,E-Learning即进入高级发展阶段——U-Learning阶段.

E-learning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因此E-learning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是与学习资源的建设息息相关的.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E-Learning具有随意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对于E-Learning内涵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对E-Learning的说法是:E-Learning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新的沟通机制是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E-Learning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在E-Learning中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E-Learning将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E-Learning是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1].何克抗教授在《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一文中也对此进行了表述.概括起来,对于E-Learning的认识有以下三点是共同的:第一,E-Learning是基于网络的;第二,E-Learning强调数字化;第三,E-Learning在强调数字化内容与网络结合的同时,需要明确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学习和发展.

2.2 M-Learning

M-Learning即Mobile Learning,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通过利用具有便携性的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进行的学习.“移动”一方面指学习者处于“移动”状态,相应地,学习环境也具有“移动性”,另一方面也指学习设备与学习资源的移动性,因此,需要利用具有便携性、使用简单的、启动时间少的学习设备.

移动学习起源于国际远程教育权威、爱尔兰教育技术专家戴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研究远程学习时得出的一条“规则”:“不是技术本身具有适合教学的特性,它们使得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取得成功,而是技术比较普遍地被大众拥有”[2].移动学习作为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移动性、无限性、便携性和资源的共享性都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会.目前对于M-Learning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教育机构发起,立足于学校教育的研究,其目的是试图通过新技术来改善教学和管理;另一类则是由E-Learning提供商发起的研究,力求借鉴E-Learning的经验,把M-Learning推向市场,更多地用于企业培训.

随着3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在我国远程教育和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正在兴起,开展移动学习对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身”的学习需求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

2.3 U-Learning

U-Learning就是Ubiquitous Learning,Ubiquitous一词源于拉丁语“无所不在”,U-Learning意为“无处不在”的学习,也称为泛在学习.很显然,泛在学习需要基于泛在计算技术的支持,虽然在许多时候也需要用到无线通信技术与一些便携性学习设备,但并不局限于此,与移动学习相比泛在学习在技术支持与学习设备应用方面具有更为丰富的使用空间.

U-Learning表现为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学习理论的新革命.普适计算技术的成熟将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认知环境,也促生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情景学习理论 (Contextual Learning Theory)、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自组织学习理论(self—organization Theory)、分布式学习(Distributed Learning)、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Web Quest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和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等等新观念应时而生.U-Learning多元化时代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方式的优势,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优势互补,做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实现未来社会的培养目标和高效学习,让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多姿多彩.U-Learning时代也必将更加强调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3].

2.4 从E-Learning到M-Learning再到U-Learning

虽然有部分学者认为“泛在学习是E-Learning的延伸[4],但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泛在学习是为克服数字学习(e—learning)的缺陷或限制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5].如果从广义上定义泛在学习,那么U—learning的内涵是大于e—learning的,而如果从狭义上理解泛在学习,U—learning则是e—learning的高级阶段.

同时,与移动学习相比,泛在学习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斯坦福学习实验室(SLL)的研究表明:处于“移动”状态的学习者,注意力往往是高度“分散”的,而且学习者往往是在一定的“零碎”时间中进行学习,学习者需要具备“碎片”式学习经验与进行知识获取的主动性.“移动”所带来的各种新的学习情境的关联性及其传递性,也与学习场所相对固定、学习内容容量较大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跟移动学习相比,泛在学习支持的学习类型更多,而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移动”式学习的支持,也可以支持学校学习、社区学习、工作场所的学习等[6].

3 结语

一个月前,在焦建利老师的博客上读到他转载的黎加厚教授为《远程教育杂志》撰写的随笔文章《移动学习第一课》(Mobile First),文中黎加厚博士用两个“M”来总结 2011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一个M是Mobile,可以翻译为“手机”、“移动”、“移动设备”、“可以装入口袋大小的设备”等,这是电子设备和信息载体的微小化趋势;第二个M是Micro,可以翻译为“微”、“小”、“碎片”、“一小段”等,这是信息内容和思维跳跃的微小型化趋势.这两大趋势将逐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教育[7].笔者深感认同.一个星期前,在赤峰学院的图书馆网页里读到“方正阿帕比中华数字书苑正式开通网络使用”的通知,依据提示在平板电脑中安装了Apabi Reader for Android,“借阅”了一本《英语双解流行语辞典》下载后复制到电脑中,一周的时间里,完全利用边角时间读完了这本总页数为451页的书,从简单的层面上真正实践了一次“移动”学习,体会到了“无处不在”的学习.这得益于平板电脑的易携带性、易操作性和易管理性,得益于功能强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软件.

U时代,学习方式悄然改变,学习革命悄然到来.

〔1〕王华英.信息化环境下三种学习方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

〔2〕李玉顺.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9):67.

〔3〕刘奎,石慧慧.Ubiquitous时代与教育变革[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

〔4〕丁钢.无所不在技术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学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5〕李舒愫,顾凤佳,顾小清.U—learning国际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9(2).

〔6〕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

〔7〕http://www.chinaret.com/user/index.aspx?b=2&u=jiao,2011-11-02.

G434

A

1673-260X(2012)02-0220-02

猜你喜欢

学习者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