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视角

2012-08-15李如林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导师制职业生涯本科生

李如林,章 红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视角

李如林,章 红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需要辅导员、职业指导师和本科生导师的共同参与.本科生导师能够对大学生实现全过程、专业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因此应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重点,实施职业准备、职业探索和职业选择教育.高校也应该从提高认识、提升能力和完善激励约束等方面着手,提高本科生导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本科生导师;实现路径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入了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近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0%.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职业辅导的重点也逐渐从“以择业为本”的就业指导发展到“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1].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特性,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学会整合人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在职业选择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的放矢,并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提升个人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需要辅导员、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和广大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参与.本文仅从本科生导师制的视角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现路径.

1 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实行的一种由专业课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这种制度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导学”关系,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因此,作为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主要执行者的本科生导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1.1 本科生导师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对于刚刚从高中那种高束缚模式下解脱出来的大学新生来说,无论是思想理念、学习方式或日常生活,都迫切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但由于一名辅导员要负责一二百名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大部分学生还是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通过导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能尽快进入大学的学习模式中,并且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领域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该如何利用大学的时光,从而能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本科生导师能实现对大学生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

导师制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保持整体性和一贯性,自始至终在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在四年的经常接触中,导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职业生涯各阶段目标的实现情况,同时能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能够根据学生这些变化情况给予相应的职业生涯指导,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

1.3 本科生导师能提供给大学生专业性的职业生涯教育

本科生导师一般由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担任,他们参与专业的建设,了解专业,同时也能较好地把握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从事该专业相关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就能有效地弥补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学对专业知识介绍的不足,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同时能根据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制订专业学习和能力提升计划,从而实现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全面渗透与融通[2].

2 本科生导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现路径

从本科生入学开始,本科生导师就可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并将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2.1 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准备教育

在这一阶段,导师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掌握大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实现由高中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和今后就业的主要方向,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进行职业生涯概念及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今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辅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和本人的兴趣爱好试探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

2.2 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职业探索教育

此阶段,导师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个性、兴趣、能力,以便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深化对专业的认识,导师要结合培养方案对学生详细说明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主要课程、特色课程创新能力和就业前景与趋势等,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学什么”和“学成后干什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可以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专业和认识专业;选择职业目标,在认识自我和深化对专业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今后从事的职业进行初步的定位与定向;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初步选定的职业目标,指导学生选修、辅修或选学第二学位以及实习、调研、竞赛等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2.3 对大四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教育

在毕业年级,导师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导师要督促学生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合理,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锻炼是否充分,需不需要进行调整;进行就业指导,主要是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政策的讲解、求职材料的完善、就业信息的提供、就业技巧的传授,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做好就职前的辅导,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吃苦精神、职场礼仪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在工作中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

总体来说,导师在大一的时候主要侧重于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初步了解职业与专业,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大二、大三的时候让学生深入了解自我和所学的专业,开始进行职业探索,努力提升能力与素质;大四的时候主要是针对择业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实现顺利就业和适应社会.导师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时候,可以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带领参加社会实践、辅导竞赛等方式进行.

3 本科生导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保障措施

为了充分调动导师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导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从提高导师的认识、提升导师的能力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等三方面着手,构建本科生导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保障措施.

3.1 提高导师对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动力,思想认识越到位,实际行动才越自觉.高校要加强对本科生导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重要性的教育,让导师充分认识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学生发展、专业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导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2 提升导师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力

导师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力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高校应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导师更多地参与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学术研讨等活动,使导师更好地了解专业和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丰富导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提升导师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力.

3.3 完善导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

高校可以从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入手,明确将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纳入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并作为导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可以将其作为专业课教师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加强对导师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表彰优秀导师;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应撤销其导师资格,同时学校可以出台诸如限制评优评选、晋升职称等方面的规定.将导师指导学生工作纳入工作量计算范围,其计算考核系数应该高于平时本科教学的标准.

〔1〕仲雯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究[D].青岛大学,2008.

〔2〕尹娟.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11(1):121.

G645

A

1673-260X(2012)02-0238-02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度教研项目(ACJYYB201110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导师制职业生涯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试析职业生涯不安全感对职业生涯转换决策的影响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