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2012-08-15李依军孔祥武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青少年心理

李依军,孔祥武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李依军,孔祥武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兴趣是人类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实际教学中发现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本文试图根据青少年学习体育兴趣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途径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新课标;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

在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的激烈了,个人的实力决定人生存质量的好坏.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新课标带来的教改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别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出了个人的观点,以供同行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中加以参考和指正.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法

通过CNKI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0余篇相关文献.

2 相关理论、概念的界定

2.1 兴趣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他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1].兴趣进一步发展为从事实际活动需要时,就变成爱好.所以兴趣爱好往往联系在一起的.兴趣根据起因可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某些事物活动带有情绪的感染力而引人入胜所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事物所导致的结果具有的意义时发生的.两种兴趣对于学习都是必要的,因为缺乏直接兴趣,学习会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就难以把学习坚持下去.这两种兴趣有机的结合,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必要条件.

2.2 兴趣的功能

兴趣具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所谓激发功能是指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使人对该类活动的刺激特别敏感.例如对篮球感兴趣的人,他能清楚的从其他声音中分辨出拍篮球的声音.指向功能是指行为者的活动总是与自己的兴趣有关,如一个有体育兴趣的人,他在闲暇时间内,会去从事体育活动而不是去逛街、打牌.维持功能是指在从事体育活动时,由于兴趣的作用而使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遇到困难也会自觉克服.而兴趣发生改变时,活动的内容也随之改变.

2.3 体育兴趣对青少年的意义

体育兴趣是体育行为的基础.青少年一旦产生了强烈的体育兴趣,就会为体育活动而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学生有了体育兴趣,是不需要体育老教师去督促他们练习,体育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兴趣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孩子缺乏体育锻炼会造成许多心理问题.因为身心是统一的,许多心理问题是由身体问题引起的,生理基础出了问题,必然要在心理上有所反映.在日前的教育形式下,青少年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不少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3].一项针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表明;儿童青少年行为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此外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4].而体育兴趣可以让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改善适应环境的能力,对生活充满热情,感受团队精神的相互关心与合作,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还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体育活动中感觉大自然新鲜空气和轻松、愉快的情绪,是时在体力上也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帮助消除学习所带来的体力和心理的疲劳,唤起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获得以人为本的心理归因.

2.4 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2.4.1 传统观念

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只不过跑、跳、玩而已,没什么可学的,认为身体锻炼和不锻炼的效果差不多.况且体育成绩不影响高考成绩,升学问题,也不影响他们就业机会和生活.有了这种想法体育课堂上学生对自己就不会严格要求,难以产生浓厚的体育兴趣.

2.4.2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滞后,重复,教学方法陈旧、刻板、教学组织机械、单一,课堂教学缺乏新鲜感,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枯燥无味,不感兴趣.

2.4.3 学生的来源不同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各校体育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也各不相同,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差异更大.

2.4.4 老师对学生评价不合理与客观因素

有些学生体弱多病,运动基础差,学习感到困难,加之教学评价缺乏合理性,因而,部分学生产生种自卑心理、失去信心、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便会丧失学习兴趣.例如在我以前的高中有些学生就有普遍的这种情况,这些学生多半是以前身体素质较差和老师对他们训练和不科学的评价拥有这样的阴影,不管学什么都不再感兴趣,总想着反正我也做不好,做不做无所谓.

2.4.5 场地器材欠缺、简陋

客观上场地器材简陋短缺,不能满足生生使用要求,导致学习情绪低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挫伤.

3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3.1 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使喜爱体育,也就是说,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兴趣是认识事物的巨大驱动力、没有兴趣就难以得到应有的知识,也就失去了培养能力的可能.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与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对体育的接触、了解和社会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与要求不同,每个学生自身条件又不尽相同,因此体育教学应围绕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身体锻炼,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个人爱好.

3.2 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

兴趣的激发与兴趣培养不同,兴趣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兴趣由潜化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社会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已经形成的兴趣成为学习内部动力兴趣的激发不仅在教学的开始需要,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沈晓旺.论体育兴趣与青少年全面发展[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5).

〔4〕周传志.我国家庭教育探析[J].体育学刊,2002(4).

〔5〕王国林.试论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及其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6〕杨洪波.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基本原则与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7〕胡蓉.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0).

〔8〕田蕾.论《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中的合作学习[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3).

〔9〕余云德.论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10〕李捷.体育教学中弱势人群的权益保护与选择制教学.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

G807.4

A

1673-260X(2012)05-0133-02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感受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