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2-08-15谭秋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谭秋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谭秋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实践型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与传统的说教型思想教育相比,大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此类实践型的教育方式.本文通过对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为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提供思路.

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对策

所谓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在国外,志愿服务起源较早,体系成熟,近年来十分活跃.但在中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当初也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93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中国全面开展.随着服务范围的深入和活动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加入服务行列.近年来,由于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相继在中国城市举办,大学生志愿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始逐渐向长效化、制度化的趋势发展.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意识到,通过志愿服务这种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教育,迎合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实施人才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使之不断完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中国的志愿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可是,我们也要承认,和国外成熟的志愿者服务体系相比,我们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接下来本文将从政府、高校这两个层面进行阐述.

1.1 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1.1.1 相关立法欠缺,配套政策不足

早在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欧美等国就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些社会福利的方案除了要有大批具有职业献身精神的社会工作者去实施之外,也需要动员和征募大量的志愿人员投身于有关的服务工作之中.于是,志愿服务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和鼓励.可在国内,目前政府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志愿者活动,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权力界定不清,容易引发纠纷,从而打击志愿者们的积极性.此外,政府针对志愿服务方面的配套措施也有所欠缺.例如,近年来政府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加大了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支教活动的宣传力度,可相关的配套政策却迟迟不出,以至于毕业生对参与支教后的前途感到迷茫,严重影响了参与积极性.此外,因为没有有效的政策倾斜,造成部分毕业生产生误区,误认为毕业生选择支教是因为就业能力差,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1.1.2 政府管理松散,资金投入不足

和立法欠缺一样,目前政府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志愿服务进行系统管理,各高校也主要通过团委这一群众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管理.近年,我国多个城市举办了世界性运动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也是由临时成立的志愿者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活动结束后机构也解散了,缺乏长效、系统的管理和制度建设,更谈不上专业的志愿者服务培训了.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政府的资金投入也会受到限制.当前,经费匮乏是制约志愿者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充足的经费,志愿者组织也不能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从长远来看,服务质量必定得不到保障.

1.2 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通过共青团组织进行统一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完善,现有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由过去的零散、随机的形式改为纳入学校的正规教学环节,并以制定社会实践学分的形式加以制度化,促使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参与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校团委也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平台.也就是说,高校都不约而同集中扮演了“组织”的角色,而忽略了“再教育”这个重要环节.例如,以广受学生欢迎的暑期“三下乡”为例.与传统的封闭式思想教育方式相比,大学生更愿意到社会中亲身体验.可在某学院开展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后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得知,69%的学生认为他们活动的最大收获是与队员、当地学生结下深厚友谊,只有2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得到提高.这也就是说,高校组织为学生们提供了实践平台,可并没有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再教育功能,这是相当遗憾的.

此外,在志愿者参加服务的过程中,被动参与的比例较大,学校建立的激励机制不足,志愿者的积极性不高.有部分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态度不够端正,利己主义、功利性目的较强,例如计较补贴待遇,或者为了综合测评加分以获取奖学金,又或者通过增加社会经验为将来的求职做准备等等,这都违背了志愿服务原来的宗旨.针对这种不良动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都要加以重视,并正确引导.

2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结合学校工作的开展情况,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对策.

2.1 政府重视,加大投入,让志愿者服务制度化

2.1.1 加强立法,保障志愿者权益

国家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保障志愿者权益,志愿服务也就不能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就不能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志愿者服务进行系统管理,志愿服务的领导协调、宣传发动、招募培训、投入保障、激励表扬等机制就无法建立.所以,当务之急,政府要加强立法,尽快成立专门机构,联同其他非政府组织(NGO),共同发展志愿者服务事业.

2.1.2 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可行性更强的配套措施

针对每年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等志愿者活动吸引力不足的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而且宣传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毕业生中,例如在低年级大学生中宣扬优秀志愿者事迹,让大学生感受到志愿服务实现了人生价值,更早地形成勇于奉献、服务社会的观念.此外,制定保障性更强的配套措施,也能为大学毕业生参加国家政策类志愿服务解除后顾之忧,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2.1.3 加强引导,拓宽公民参与社会服务的领域

在国外,志愿服务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并成为国家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务家喻户晓,参加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国外公民的自觉行动.在我国,政府也应大力营造志愿服务的社会风气.作为城市的准公民,大学生应该从求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以至于毕业后能延续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2.2 高校创新,努力完善,让志愿服务持久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项新兴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算很长.但伴随着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深圳大运等重大志愿项目的圆满完成,社会各界逐渐摆脱过去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误区,对其了解也越来越深,再加上近些年来各高校团委的努力完善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朝着日常化、持久化的方向努力发展.

2.2.1 大学生志愿活动日常化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扶贫支教、公益活动、社区服务、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等.为了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部分高校为此增设了社会实践学分,这体现了高校对志愿服务这项工作的重视.可是不少学生钻空子,为了拿到学分,随便参加一项志愿服务,交个实践报告就草草了事,这就不能达到通过志愿活动培养服务意识的目的.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们必须避免志愿服务流于形式,虎头蛇尾.校团委作为当前主要负责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部门,应该进一步抓好志愿者的管理工作,加强志愿者的注册登记制度,并定时进行公示,确保每个志愿者的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可以清晰呈现,并把这些数据和社会实践学分进行挂钩,鼓励志愿者们能在日常生活中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2.2.2 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设基地化

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生毕业后走出校园,就是要让其所学的知识和专长服务社会.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为了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高校必须整合各类资源,成立社会实践基地,开展针对性强,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

2.2.3 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

要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志愿服务内容和大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并为志愿者提供专业化岗前培训.例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外语类院校,在广州亚运和深圳大运会举办期间,学校为组委会输送了大批的语言类服务志愿者,志愿者们以出色的表现完成任务,学校还藉此机会成立了多语言服务中心,将来可以为更多的大型活动提供语言类志愿服务.这种结合大学生专业特长,发挥大学生专业技能的作法和传统纯粹体力型非专业志愿服务相比,是一种服务内容的创新,也拓展了志愿服务的领域.此外,学校也要注重志愿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志愿者明确其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也为其毕业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2.2.4 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评估科学化

过去,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有随意性,形式化的特点,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为了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化的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的状态与其在志愿活动中的获得的评价有直接的联系.在志愿活动结束以后,高校的志愿服务管理机构必须接纳受众群体的反馈意见,并把结果及时反馈给志愿者.此外,经验交流会也要定期举办,通过宣扬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对志愿者们进行深入的再教育.

3 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志愿者服务事业尚未成熟,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正处在兴起阶段.但是展望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必定会克服困难,在探索中稳步前进,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郑庆秋,王姝.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探析[J].价值工程,2011(8):262-263.

〔2〕刘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6):14-18.

〔3〕田丽娜.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75):103-106.

G647

A

1673-260X(2012)05-0252-02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