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力类高职院校如何保障行业企业人才供给

2012-08-1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电力行业毕业生电网

蒋 涛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系,重庆 402160)

论电力类高职院校如何保障行业企业人才供给

蒋 涛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工程系,重庆 402160)

特高压、智能电网、新一轮农网改造和国际化是我国电网建设近期发展的四个重点方向,它使电力行业企业在电网规模扩大下,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需要;在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应用中,对高职毕业生素质提出更多更高的新需求.笔者认为,在目前行业背景下,要有效保障电力行业企业人才供给,主要在于整合行、校、企资源,通过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建设、双向顶岗制度的形成等等,建立联合培养培训机制.

电力类;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人才供给

我国电网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迁,对电力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为电力类高职院校提供了谋求发展,寻求出路的挑战和契机.

1 目前我国电网建设的现实背景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了“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并在北京召开了“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同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智能化规划编制、标准体系研究与制定、研究检测中心建设、重大专项研究和试点工程等一系列工作.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这表明智能电网做为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已成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

2011年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使全国农村电网普遍得到改造,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工作会议上宣布:“未来5年将携带领先世界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和设备制造优势,加快国际业务战略布局.”南方电网公司在2011年工作会议上强调:“‘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将突出加快‘走出去’步伐,着力拓展国际化业务.”可以预见,未来5年我国两大电网将大大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特高压、智能电网、新一轮农网改造、国际化的规划开发、设计实施、运行管理等,无一例外地,都对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电力行业企业内部,人员规模大、队伍年龄老化、职工综合素质不高,技术性岗位和组织管理岗位存在严重的结构性人才匮乏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并对电力行业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羁绊.在现有情况下,电网建设仅仅通过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不足以解决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根本问题,它需要充分利用电力类高等院校的力量,及时有效地优化电力行业企业人才供给和队伍建设.

2 电网建设对电力类高职毕业生供应的主要岗位需求

电力行业企业经过近年的几轮大规模电网改造,整体的电网结构、设备等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随着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规划的逐步实施,电力行业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电力行业企业对高校电力类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电网规模扩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的新需要

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需求量不断增加,使电力建设和供电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新一轮的农网改造也提到了日程,各电网企业新增变电站、输电线路、电缆线路数量及频率较之以往有了大幅上升,但每年新进人员的数量却非常有限,使得“生产一线严重缺员”状况日益凸显.另外,生产一线人员平均年龄偏大,青年人才的数量和经验相对有限,生产、经营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青黄不接与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电网规模的扩大,使电力行业企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急需吸纳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充实一线生产技术岗位和新产生的技术性较强的管理岗位.

2.2 新设备新技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的新需求

特高压建设、智能电网建设、国际化竞争使整个电力设备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出现,科技水平飞速提高,对电力企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很多电力企业人员素质仍然停滞在前几年的落后状况,加上员工素质与电力行业标准原本就有较大的差距,电力行业企业急需新补充的高职毕业生具备比以往毕业生更强的的技术创新、新技术新装置调试检测与维护使用、新设备故障排查、分析判断应急处理事故等方面的能力.新技术新设备的层出不穷,要求高职院校根据行业与企业的新标准新需求,不断调整与优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内涵,建立紧贴行业、服务企业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实现理论教育设置与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接.

3 电力企业技能培训与电力类高职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力市场竞争的加剧,为了进一步控制成本,电力行业企业逐步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快人才强企战略实施进程,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员工培训与开发做为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却存在重大缺陷.

3.1 培养体系缺乏

电力行业企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许多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被选拔到管理岗位工作,导致高技能人才在核心班组的极其缺乏.在传统的培训工作中,企业往往更侧重于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计划和职业技能鉴定任务,缺乏对职业能力的培训内容、标准的有效统筹和规划,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缺乏对高级一线技术人才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

3.2 培训机制欠佳

长期以来,电力公司不断探索人力资源开发的各种途径,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但在强化教育培训效果和教育培训考核等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多数电力企业的培训并没有切实研究和论证本企业如何建构现实和未来所需人才职业能力体系,以及如何获取全新工作岗位和全新技术任务需求的人才等关键问题,使得培训培养目标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离.普遍存在重知识结构改善、学历提升,轻现场培训、技能考核等现象,结果不仅没有解决企业的人才急需,反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3 培训模式老化

电力企业在培训模式上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注重室内理论培训、考试,而现场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明显不足.由于教材、考核体系建设滞后于设备、技术、工作任务的更新速度,以及专业性、综合性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培训内容落后,方式简单.并且,传统的师徒培训,在企业人才培养与培训中仍然占居重要的地位.由于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师傅的技术水平及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徒弟的技能水平.

与此同时,电力类高职院校始终未能有效处理理论与实践、素质与能力的关系,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电力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发生错位,致使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职业能力、个人素质与职业岗位的需求错位,更由于电力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要求层出不穷,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电力类高职院校及其毕业生面对行业企业的人才供需现实举步维艰.

4 电力类高职院校保障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才供给的策略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16号文件的基本要求,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同时,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才的匮乏,以及电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脱离行业企业关于特高压、智能电网、新一轮农网改造、国际化等新兴的重点战略工程建设的困惑,使整合行、校、企资源,建立联合培养培训机制,成为电力高职院校和电力企业落实一线技术人才培养新需要的必由之路.

4.1 整合行、校、企资源,建立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性强、技能和安全要求高的职业特点,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实施“职业岗位导向、工学交替”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职业资格认定的标准,组织训练和教学,形成学习的“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循环过程;结合职业资格的国家颁布标准,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在时间上保证学生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校内生产性实训不低于50%,在学籍管理中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毕业生获取“电工上岗证”“继电保护工证”“登高架设作业证”等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企业“金蓝领”的候选人.

在具体教学方案制定中,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对职业工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对工作任务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提炼出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本专业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4.2 创新培养方式,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

创新培养方式,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课件和实训教材,共同建设行、校、企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企业员工和电力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能力培训和就业能力培养.这不仅大大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还使高职院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行业企业现实的工作场所顶岗实习或提前上岗,使高职院校在充分尊重就业基地需求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供需有机结合的订单培养,有效增强一线技术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应该更多地按照企业意图,主动协调专业定位与企业需求的关系,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的关系,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的关系,培养“个性化”需求的人才,有效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有效节约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和时间.有效的就业基地建设和培训基地建设,使学校能够真正为企业储备和培养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和人才资源库.

4.3 “开门办学”,形成行业企业与学校双向顶岗机制

随着电力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企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的安全性和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电力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的匹配,必需采取“开门办学”的办学形式,派有学习能力的教师定期到电力行业、企业生产现场,学习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管理理念的工作原理、安装程序及操作规程,进行现场模拟操作,并参与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既提升教师的专业视野和实践教学能力,又充实企业员工的专业培训师资资源.同时,还要请电力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到电力高职院校兼职实践教学,并接受技术理论教育和先进文化教育,形成行业企业与学校双向顶岗机制,有效地解决毕业生工学矛盾,实现毕业生工学有机结合.

在教学设计、顶岗实践安排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与企业的经营运转活动尽量协调一致,主动与企业磋商、制订顶岗培养方案,吸纳企业参与教学方案制定全过程,以利于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资源利用上,把企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成为专业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强化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

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的职业特性和更加突出的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更加突出的经济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正视企业文化熏陶对学生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电力类高职院校要主动融合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元素,吸纳先进的电力企业在价值观念、思想作风、思维方式、奋斗精神等方面的文化精髓,从办学理念、管理机制、物化载体等诸多方面体现电力企业文化和电力行业人才需求,使学生“零距离”上岗.并且,主动地有计划地邀请电力行业企业的专家、劳模、典型,到高职院校开展示范教育,为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榜样,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强化先进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王小红,沈军,郑欢颖,等.供电企业职业技能培训新途径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2〕汪海波,程苏梅.县级供电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3〕马燕.浅谈电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J].管理观察,2010(31).

〔4〕http://www.sgcc.com.cn/rlzy/rczc/231083.shtml.

〔5〕蒋涛.透视大学功能层次定位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职教论坛,2012(2).

G712

A

1673-260X(2012)05-0258-03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k20110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电力行业毕业生电网
穿越电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浅谈电力行业知识管理的集成信息化
电力行业的减排救赎
电力行业的碳市大考
电网也有春天
一个电网人的环保路
电网环保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