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以品牌管理课程为例

2012-08-15王崇彩胡月英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经管类应用型考核

王崇彩,胡月英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以品牌管理课程为例

王崇彩,胡月英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关心的重要话题,如何改变当前教师课堂教育中师生的主从地位,发挥广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有十分意义的工作.作者根据自身一线教育的实践,对品牌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堂互动、理论和实践结合及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提出了浅显的看法,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有所帮助.

教学模式改革;品牌管理课程;应用型本科;经管类课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三次全教会提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可见,要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是主演,学生是观众”的常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配角”向“主角”转变,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品牌管理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经管类课程,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品牌的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等多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品牌管理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和时代有效结合,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提高学生正确分析、解决品牌营运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实践的需要.就目前而言,虽然品牌管理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模式等方面有了一些改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作为品牌管理课程的一线教学者和实践者,笔者就此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以期对品牌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所帮助.

1 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注重主讲教师单独讲授而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课程普遍采用“主讲教师单独授课,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讲解课程知识,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做好笔记或者在参考图书上标上记号,以备应试之用.老师极其注重知识按部就班的传授,学生也非常习惯这种“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风格.这种授课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提出,教育并不是强制听讲或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展,学生应当自己学,在做中学.他们认为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由此可知,在大众化应用型教育模式下,学生不应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去.

1.2 注重课堂互动教学而缺乏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现阶段,高等院校的经管类课程普遍重视互动教学.因为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但是,中国学生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及长期以来沿袭的教学模式影响,在课堂互动中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进来的只是少数学生.这些学生基本上对每门课程都非常积极,相应的绝大多数不积极的学生在其它课上的表现也同样十分低调.课堂长期互动下去,只会让少数学生越来越“爱动”,大多数学生越来越“不动”,这种互动轻者会让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重者会使学生出现旷课或者反感、抵触教师的现象.因此,如何调动大部分学生互动的热情,培养大家的普遍参与才是课堂互动的重中之重.

1.3 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教学

就现在而言,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将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当成大学教学的头等任务,而对一些理论课配套的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则过多地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学生通过课堂被动接受的知识很难通过表面性的实践形式转化为相应的能力.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主要功能是选拔国家科技、管理人才,塑造人的心智与个性,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主要功能在于向广大公民传授社会知识与培养职业能力.由此可见,在大众化教育环境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将知识转化为可以运用的能力.

1.4 注重结果考核缺乏过程控制

现行的教育模式下,高等院校文科类课程“一考基本定终分”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经管类课程最终成绩一般由20%(平时)+80%(期末考核)或者30%(平时)+70%(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一般由学生的出勤率来判定,学生平时完全可以少学或者不学,最后仅仅通过三五天复习笔记或者加班背诵就通过期末课程考试,加上平时出勤表现分,学生只要考前几天多努力就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种平时和结果考核所占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助长了“平时不烧香,临时报佛脚”不良现象的蔓延,破坏了大学校园的良好风气,违背中国大学教育的培养宗旨和原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大学考核模式,从以结果为主向以过程控制为主转变,优化考核成绩构成比例显得尤为迫切.

2 品牌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探索

2.1 主讲教师重点讲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满堂灌”,学生“洗耳恭听”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的普遍性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品牌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授课老师要逐步改变原有的主讲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转变,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者向主动获取知识者转变、从课堂的听众向演员转变.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课堂辅助教学,使学生可以感受、理解、表达和运用知识,并慢慢将知识内化为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经过对安徽科技学院大三下和大四上两个学期学生参与品牌管理课程课堂教学的调研,结果表明大三下学期分别有62.02%、27.58%、6.95%和3.45%的学生建议大力推行、可以推行、无所谓和没必要参与课堂教学;大四上学期建议大力推行和可以推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均为50%,没有学生选择后两者.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这种方式已经得到实践同学的普遍肯定,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2 引导班级科学分组,全员参与课堂互动

少数学生是课堂的活跃分子,大部分同学沉默寡言则是现在高等院校的普遍现象.基于这种情况,通过对选修品牌管理课程的全体学生实行“按顺序报号,报号相同成为一组”,并令每位同学使用卡片将将自己的姓名和组别分别写在卡片的前方和后方,这样授课教师和同班同学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位同学所在的小组及其姓名.教师根据授课过程中遇到的疑点或争议问题积极引导小组讨论或者辩论,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或者安排组员参与辩论,充分给予每个学生上台表现的机会,同时随时安排学生做好专项细节记录,按时公布各小组及组员上课的整体表现情况,统筹兼顾,尽量对两头的极端学生做好调和.此外,教师在点评小组汇报或辩论结果时,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充分肯定每组学生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激发大家以后积极参与互动的热情,逐渐提高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见,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超越了一般的知识的接受,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现成知识的选择和存储,以及现成技术的模仿,更多的时候是问题的探索.

2.3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使理论学习与现实发展紧密结合

大学生每天忙于接受大量知识的灌输和洗礼,但一遇到现实问题竞不知从何下手的现象目前在广大学生的日常实践中大量存在.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现实的能力一方面学生需要真正领悟所学知识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也需要各种实践的锻炼和检验.教育家怀特海说:“学习过程应存在一种从属的应用性活动,应用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未被应用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知识.独身不适于大学,它必须与行动结为伴侣.”品牌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提前布置各小组要分析的典型问题,另一方面结合身边某些品牌的实际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或发展建议.比如,安徽科技学院西门附近一家“永和豆浆”门店面临经营困境,请小组调研出现该局面的原因及该店重塑造品牌形象的可行策略.通过对类似实例问题的探讨,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学生既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又可以进一步消化、吸收和利用现在学习的品牌管理知识,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发展现实有效结合的起来.

2.4 创新课程考核模式,改变常规学生成绩构成比例

改变以往的成绩构成比例与评价标准,将源头把关、过程控制和结果考核有效结合起来.最终考核成绩等于平时出勤(20%)+实践综合成绩(50%)+期末品牌策划答辩(30%).其中实践综合成绩(50%)共包含三部分,课程实践占20%、课堂参与占20%、小组讨论占10%;期末品牌管理课程考核答辩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PPT,介绍品牌分析或品牌策划或品牌咨询诊断的主要内容,评委根据小组的PPT展示进行提问.品牌管理答辩评价指标主要从品牌整体分析框架、陈述水平、方案可行性、团队合作、答辩表现、小组创意等十个方面结合起来,总分以权重30%计入总分.通过对安徽科技学院品牌管理课程近两年期末考核改革的调研,我们发现2007年市教和工管专业(大三下开课)有86.89%的学生主张采用答辩考核模式,77.05%的学生认为该方式可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63.93%的学生认为该方式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当中;2008年市场营销专业(大三下开课)有86.0%主张采用答辩考核模式,72.97%的学生认为该方式可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83.78%的学生认为该方式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当中;2008国际贸易专业和2010市场营销专升本(大四上开课)有81.03%的学生主张采用答辩模式,91.49%的学生该方式可锻炼我们的综合能力,76.60%的学生认为答辩考核方式可以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当中.由此可见,尽管品牌管理课程在大三下和大四上才开课,但其答辩考核模式依然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接受和肯定,其明显的优势和考核的效果值得对此模式进行有益的改进和推广.

3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保障

3.1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转变教育观念要求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改变现有大学“教师是主演,学生是观众”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逐步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给予学生充分施展才华提供舞台.让学生逐渐从“观众”变为“演员”或“主演”,老师从“主演”变为“导演”,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服务,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要做”转变.

3.2 获得校院系室的支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但更需要学校各级对良好教学模式的推进和支持.品牌管理课程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运用了美国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和展示的舞台.笔者去年赴美学习归来,在课堂教学上首次采用小组讨论法、科学分组法、学生参与课堂讲授法等,在实践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最后的品牌管理课程答辩考核中和学院团委、学院市场营销协会合办,通过大赛的形式将08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品牌策划的成果以小品、故事等多种表演形式导入和品牌管理课程等内容紧密起来,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并得到了学院领导和系室领导的现场指导和直接肯定.目前,品牌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在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多门课程中得以推广.

3.3 改革教学评教指标体系

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两个方面着手.目前,中国高校学生评教侧重于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态度和教学结果等教的方面评价教师,难以体现教师在教学当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可借鉴美国高校学生的评教合理做法,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以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为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作为学习组织者、引领者的行为评价,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性评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评价,学生学习投入和效果的自我评价.在教师评价学生方面,从以“期终考试成绩主为,平时考核为辅”向“平时考核为主,加强过程控制,期终考试为辅,综合考虑特长表现”等多维考核方向转变.

3.4 完善教务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教务系统可以让学生在选课总数、选修课程时间、选课学分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避免一些学生盲目选课、选课过多、重复选课或选课交叉等情况产生,让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选好课、上好课,不至于学生有的学期太闲无事可做,有的学期太忙成为上课的机器;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合理安排课程开课时间,让学生在大一大二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对安徽科技学院2007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教育专业、2008市场营销专业、2008国际贸易和2010市场营销专升本学生的开放问题“请您为品牌管理课程提出一些建议”的匿名调研发现,学生建议主要集中在“希望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一大二就实行并在全校推广”、“品牌课程安排要是提前到大一大二就好了,上的太晚了”、“品牌管理这种考核方式很好,建议多推广”、“希望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是现在已经大四了,时间太紧,为什么不早安排该课程”……

3.5 建立健全校内校外优质实践基地

建设优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经管类课程实践在校内可以通过课堂练兵、承办公司策划大赛或推销大赛,或者与校办企业或驻校内企业合作培养后备人才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在校外,学校应该主动去营造各种与企业合作的可能,建立起对校企双方共赢的动态联盟.通过实践就业一体化,实现实践和就业联动,将学生实践和单位用人紧密联系起来,便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人才,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双方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学校协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和管理问题,同时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8]与此同时,要求经管类本科生平时课程实践和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现实,真题真做,以提高课程实践和论文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高等教育,1999(13/14):3.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余维臻.高级应用型为导向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营销,2011(4):69.

〔4〕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97.

〔5〕李文邦.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9):94.

〔6〕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007-06-18)[2009-11-20].http://www.moe.edu.cn.

〔7〕汪利.中美高校学生评教指标的比较研究[J].教育评论,2007(4):132.

〔8〕俞军,魏朱宝.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思考——以合肥学院为例[J].财会通讯,2008(8):85.

G642.0

A

1673-260X(2012)05-0105-03

安徽教育厅教研课题(20100819);安徽科技学院校级教研课题(X 201091)

猜你喜欢

经管类应用型考核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家庭年终考核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