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教学中真善美三个维度的应用构想

2012-08-15倪国良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真善美美的维度

倪国良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4)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教材教法与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与提升,教师要在课堂空间继续发掘优化课堂教学的潜力,势必要探索新的途径与触发点。笔者以为,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感与审美的意识与能力,即对真善美三个维度的把握与应用能力,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具有比较新奇的效果。依据有关美学的原则,运用美育的相关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审美性,也将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尝试。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也就是“物的真实尺度”、“内在的正确认知尺度”和“美的规律尺度”。简单一点理解,三个维度其实就是真、善、美的尺度。

教学中的审美,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具有艺术审美的特质;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苦中伴随美的享受,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第一,让政治教学的课堂本身具有审美特性,这是教学艺术的要求。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如果切合了真、善、美的尺度,那就是实现了规律、目的与审美的统一。自古至今,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中学政治教学课堂,作为整个人类文明与文化传递、延续和创造的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作为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更应当实践真、善、美统一的价值尺度。

笔者认为,“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课堂中要以正确的符合实践的“科学理论武装人”,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想理论认识,把握、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要符合教与学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善”体现在教学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与社会建设实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即真正意义上的“四有”之人。“美”体现在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识美基础进行,以审美识美为手段,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与学的目标,达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

第二,让政治课堂具有审美性,是社会发展时代的要求。

俗话说得好,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九年级教材国情教育中提到,中国社会的起点较低,生产力科技文化各方面都落后,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日益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也是水涨船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人的内心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自然也会不断攀升。美的观感、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从日常生活角度来看,我们的青少年时期,对生活的需求停留在吃饭能有块大肉穿衣能有件全新的。而当前的青少年学生,吃要全席,穿要韩版,蓝球要看美国的,足球要看欧洲的,对美的追求更为敏感、强烈和执著。反映在政治课堂中,学生十分强烈地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与美感。不是简单的理论讲述、知识灌输、枯燥的概念与原理,而是生活化、艺术化、美化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简单灌输,教学手段陈旧单调,这是政治教学中最普遍的现象。学生的情绪体验不愉快,滋生厌学、弃学的念头自然在情理中。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课堂被动的局面,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生活的建构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优化教学,是势在必行。

那么,应当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实践三个维度,彰显审美性?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真善美的内容。

笔者以为,据于人文的角度,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选取的渗透美的素材俯拾皆是。以七年级教学内容为例,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从中,我们体味到一种人性的至真至美:“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你真诚地帮助他人之后,众人也伸出手来扶了你一把”。再者,八年级第七课“让人三尺又何妨”,引古纳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劝诫众人要努力追求“开口便笑,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于人无所不容”的人生境界。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比邻而居,两人同在京城为官。叶家修院墙占了张家三尺地面,张老夫人修书到京城。张英作诗回复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正如诗人汪国真所说的一样“宽容失去的是过去,得到的是将来。刻薄得到的是过去,失去的是将来”。宽容友善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一朝拥有宽容的美德,一生收获心灵的笑容。这样的结论,在生活故事与名人真言的结合中,像春风化雨一般潜入学生的脑海深处。

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要体现时代性、生活性,把知识与表象,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做到以理劝人,以德服人,彰显人性之美。

2.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真善美的素材与载体。

美有很多种,世界上从来不是缺少美,而是对美的发现。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认识怎样才叫真正的美,什么才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美。

当今世界,美的事、美的人、美的景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真可谓美不胜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美,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取之不尽。爱国主义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卷,波澜壮阔、气势恢宏,长征、航天、抗震救灾、百年奥运,既艰难曲折,又多姿多彩,令人自豪,催人奋进。行为艺术方面,孔繁森、常德盛、卓琳向世人展示着富有感召力和榜样作用的现代英雄美,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崇高美。道德教育方面,九年级第五课诚信教育篇,以曾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视点进行评析,以《礼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作为点评。

3.运用多种方式创建真善美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恰当的途径与方式,例如课堂的导入、教学的板书、教学案例的分析过程等,营造一定的美或是审美的氛围,对于优化教学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质与审美潜质具有良好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以为,课堂导入时,若是能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典故等进行分析导引,以事说理,激情引知,不仅能激引起兴趣,而且留下悬念。九年级第八课“党的辉煌历史篇章”,课堂开始时,我以媒体播放器播放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激昂低回的歌声中,抛出问题:这首歌里歌颂的是谁?在我们国家的建设发展中,它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学生的脸上有一种激动的跃跃欲试的神情。教师若是有心,可以时事、社评设置每课一辩,三到五分钟。天长日久,终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真善美的聚变。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终结,但也可视作是另一个开始。笔者认为,若是能选取简洁明了、画龙点睛的话语,既体现高度的概括性归纳性,又有知识情感上的升华,能掀起教与学过程之后反思与再探究的思维高潮。

教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窗口。富有独创性、独具美感的板书除了发挥常规的教学导向作用外,还能给予学生视觉感官的享受,激发学生模仿的兴趣,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导学作用。

4.提高教师自身真善美的意识与美育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笔者认为,要提高政治教学课堂的真善美,教师自身先要做好识美懂美审美的储备。

教学能否实践真善美的维度,激起学生的识美意趣与识美能力,关键在教师。一方面,教师要把美育提高到教学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自觉地依照美的规律去指导教学活动,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特质的活动,教学行为转化为具有立美、审美特性的过程。旗帜引领方向,没有向导的队伍必然在路途出现偏移而无法到达正确目标。教师只有先具有了孜孜求美的精神,教学过程才能呈现美、营造美。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眼中,既是教育者,又是被审美和评价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和评判中。人格的魅力、思想的品质、过硬的道德风尚、广博的知识与严密的思维判断,这些非权力因素对学生真善美尺度的培养与树立作用无可替代。

美有很多种,有直观形象物化的外在美,有内敛含蓄人文的内在美。通过不同形式美的呈现、美的创造与经营,净化与提升学生心灵的美,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总之,教师修炼好内功与外功,从外在形象与仪表,从内在气质和知识涵养,树立起令学生心悦诚服的形象,学生由外在的慕到内心的渴,由心动而化为行动,天长日久,就能实现教而化之的目标。

猜你喜欢

真善美美的维度
好美的雾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