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询:基于主体间性视域的多维对话

2012-08-15刘秀峰王晓晖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教者视域主体

刘秀峰 王晓晖

(辽宁中医药大学 大连校区 综合基础教研室,辽宁 大连 116600)

2005年1月17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不仅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还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的重要任务。

但是,深刻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怎样才能有效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呢?这就要以建立模式或模型为纽带,充分发挥模式的构造、解释、启发、预测等多种功能。模式方法不管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形式,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构建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询的问题。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引入主体间性视域的必要性

“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体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它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1]主体间性理论的产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灵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如何看待“人”。而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为我们解决 “人”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一)目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

2004年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l6号文件精神,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先后提出和实践了一些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有:东北师范大学构建的“一本三向六段式”教育模式;湖南师范大学构建的发展型教育模式;福州大学开创并完善了“感恩—访贫—诚信—责任”链式教育模式等。[2]这些教育模式在实践过程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效果并非十分理想。静思其原因,不难发现,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没能处理好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即没能解决好教育的核心问题“人”。在此问题的实践上,我们要么依旧坚持原有的单纯以教育者为主,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要么寄希望于用情感让学生有一时的感动,由此减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即使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学生从外围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以期学生的自觉。所有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可持续的、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引入主体间性视域的重要作用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受教者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主体一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即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主体间性视域的引入,必然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看成是不同平等主体之间的理解、沟通、对话的过程;必然要求我们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必然要求我们重视受教者的主体地位,并为其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广阔而和谐的平台。我们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思维观念,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认识。而一个学生能否敞开心扉,正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所以,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我们得出的这种“主体—主体”即交互关系的框架模式,深化了我们关于教育本质和教育过程的认识,真正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一次深刻变革,同时也为我们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豁然开朗式的视角。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创新——“对话”模式

主体间性视域让我们认识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人”的方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和受教者看做是平等的主体,将教育的目光重点投向师生间的交互活动。那么,在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答案是“对话”。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抓好“对话”这个环节,就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正如后现代主义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那样:“人与人的对话是思想本身的实现和真理的敞亮,任何中断这种你与我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3]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对话关系。

(一)“对话”的内涵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进行的“对话”,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不同形式的交谈,而是更加注重两个平等主体间的完整的精神世界的碰撞。正如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认为的“我与你的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4]这一“对话”的前提是,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把对方当作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性格的平等主体;这一“对话”的核心在于,双方的交谈内容都发自内心,双方观点的碰撞是独立思想的碰撞;这一“对话”过程的特点在于,两个平等主体所进行的是随时随地的“心与心”的沟通,这种沟通的氛围是和谐的,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这一“对话”的首要目的在于,通过发自内心的、独立的思想的碰撞,让受教者自觉认识到自己思想上存在问题,自觉地从思想上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的心里,体现其实效性;这一“对话”的终端目的在于,由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对话延伸到受教者之间的随时随地的讨论,让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更广泛的途径得以传播。需要指出的是,平等主体间的“对话”,并不意味着施教者要放弃自己的职责和作用,反而是通过“对话”让我们的职责和作用更好地得以体现。因为,我们思想里充实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真理。

(二)“对话”模式实践的关键——“对话准则”的构建及实施

“对话”模式的实践,必须首先构建“对话”的基本准则,并以此培养学生实践“对话”的良好心态,这也是这一模式能够真正起作用的关键所在。这一“对话准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倾听对方的谈话。学会倾听,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能倾听,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较好发挥的症结所在。很多大学生具有非常强的主观性,对某些思想的抵制并不是源于对它的了解,而是源于主观上的想当然。不能倾听,就不能形成思想上的真正交互,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也就不能做到实处。所以,不断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会倾听”,是实践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前提。2.尊重对方的谈话。尊重对方的谈话,是师生交互及学生间问题讨论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礼貌原则。只有确立尊重对方谈话的良好心态,才能更好地做到倾听。要想让当代的大学生确立尊重对方谈话的心态,就必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贯彻这样的原则:“在每次讨论中,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反对之时,首先要指出对方的某些正确之处,以及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以示尊重。”实践这条原则,并通过不断地强化,使这一原则逐渐地转化为一种习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畅进行并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3.乐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但也要乐于改正自己的观点。一方面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勇于为自己观点辩护的勇气,这一过程既是学生独立思想形成的过程,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效用的又一前提。只有让大学生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意识,才能保障师生交互过程中的对话真正源于学生的思想,而不是套路式的违心的敷衍,进而才能保障这一交互的结果是真正的独立思想的碰撞。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在真理面前敢于更正自己观点的良好心态。由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中普遍存在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一点的实践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地灌输和强化这方面的意识。

以上“对话准则”的具体实施,是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三)“对话”的多维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对话”的实施平台应该是多样化的。1.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主阵地。通过实践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将“对话”引入课堂。这样既可以改变课堂的沉闷气氛,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得以真正地实现。2.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也是实践“对话”的重要平台。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学生课外活动,如定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研讨等,让思想的对话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化。3.重视网络这一“对话”的平台。在网络化的今天,“泡网”已经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凭借其便捷性的特点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QQ聊天、博客、校园网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交流平台。面对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与时俱进,重视网络平台的重要性。4.校园文化平台。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将“对话”的原则贯穿到校园文化中,落实到宿舍文化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创新模式的实践将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政治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又一新的要求。所以,通过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我们高质量地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蔡晓良,陈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大前沿课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

[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01.

[4]张人杰.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8).

猜你喜欢

教者视域主体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