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主流意识文化对学生的负影响及矫正

2012-08-15李君华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非主流意识文化

李君华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浙江 金华 321007)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尴尬:教育者语重心长,苦口婆心树立起来的价值体系,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传播媒体中的一个镜头、一段描述所摧毁。所以常常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该懂的还没懂,不该懂的倒全懂了。这就意味着非主流意识文化已经对校园构成了冲击。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谈谈非主流意识文化的负影响及矫正。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在这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已初步形成,却尚未定型,可以说,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期间体现出两个特点:①对人生意义有着初步的理解,但不稳定;②对人生和世界的评价有着明显的个性色彩,表现出他们对现实的不同态度、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等个性倾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将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个性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青年初期“四观”的形成是复杂的,它一方面受到年龄上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更主要的是受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处于此关键期的学生们更需要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共同面临着非主流意识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二、非主流意识文化对大学生的负影响

这几年来,随着开放环境下经济建设的深入,作为快餐式的非主流意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某些需要。它通过电视、电影、磁带、碟片、报刊、广告牌和互联网络等现代传媒,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作为社会一部分的校园,不可避免地,非主流意识文化也已广泛地进入。

这就意味着,目前校园中的文化生态环境已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同时意味着学校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与非主流意识文化所传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之间形成了对立。由此造成了校园内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分离。这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也给学校培养 “四有”人才的目标任务带来了挑战。这种负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对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造成了冲击。在非主流意识文化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被以各种非现实的方式加以表现。各种皇宫秘史不断被“戏说”,各种富商白领周旋于高档宾馆、娱乐场所的镜头充斥银屏,而真实的社会矛盾却被掩盖了,用梦境代替了对社会现实、民族忧患和人类历史的理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认知偏差。江泽民指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江泽民:《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8页)但是,传统教育由于其主题的严肃和形式的相对呆板,更谈不上娱乐性,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主动参与。而非主流意识文化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回归,使现代人一反那种过分沉重的政治中心和伦理本位的生存状态,并由自在自发的或异化被动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方式提升(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所以青年学生更愿意追求轻松闲适的流行文化而摒弃和排斥抽象、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将对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产生消极影响。

2.对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造成冲击。非主流意识文化宣扬的是人生如梦,游戏人生,号召及时行乐,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过把瘾就死”。这种享乐主义强调的满足仅仅是生理和心理的低级需要,而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等高级需要却受到抑制,这与培育“四有新人”的我国教育目标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流行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文化,其文化产品实质上就是商品。为了促进文化商品的消费,非主流意识文化总是通过各种缤纷的形象和华丽的包装,竭力刺激人们的欲望需要,不断向人们推销消费至上的理念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欲望的解放就是感官的解放和躯体的解放,快乐原则和市场化在欲望心理学方面的结合,把新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当做正当的选择广泛传播开来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2页)。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极为容易地吞食着青年的心灵。青年学生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之中,以暂时逃避日常生活的责任及单调乏味的学习、工作。一些研究表明,消费意识在新一代青少年的意识结构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他们的购买行为已经再清楚不过地体现了其消费举动背后所暗含着的意念,即“快乐无罪,花钱有理;好好时尚,天天向上”。(田方萌、杨长征:《近5年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的特点》,《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2期)学校德育所推崇的核心思想——崇高精神、艰苦奋斗、榜样的力量,几乎被消解殆尽。

3.对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造成冲击。非主流意识文化中所描绘的一个个血腥的场面,无非体现一个原理:暴力出英雄,演绎出一个庸俗的社会法则:弱肉强食,以暴易暴;或者着力渲染个人的随心所欲,很少考虑其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把爱情演绎成三角恋、婚外情;把娱乐置于非道德基础之上,排斥和消融着某些崇高的道德信念和理想,使青年学生在毫无抵抗状态下,不知不觉中接受它所倡导的观点,从而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虽然在非主流意识文化中并不缺少道德观念,但因为道德教化并不是其终极目标,所以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经常只是作为流行文化的装饰。相反,对暴力、色情、虚无感、幻灭感的表现在非主流意识文化作品中大量存在,并且神秘主义倾向和封建迷信思潮泛滥,明显不利于青年学生的道德完善。同时,非主流意识文化反规范的倾向,冲击传统德育一再坚守的道德规范,使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认同变得困难,道义约束趋于松弛;人们追求从非主流意识文化中带来的刺激,从而导致面对现实的道德冷漠。

4.对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造成冲击。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基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其基本特征是集体主义。而非主流意识文化以各种方式,暗示、诱导和宣扬的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把娱乐、享受与道德、理性相对立。如把施暴者混同英雄,把个人欲望混同于人类普遍的理想,把感官刺激混同于精神享受,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价值判断混乱。非主流意识文化以一种强烈的同质化力量单面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在大众文化的流水线上,模仿是绝对的,而个性化的努力最终被模仿的努力所取代。游走于大众文化之途的流行文化也概莫能外。一旦有人捏造一种流行的东西并且加以大肆宣扬,那么它就会被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致使文化的创新性受到排斥,导致文化发展中经常生产无创造性的同样产品,人们处在一种共时性之中。可以说非主流意识文化正是通过为大众提供共享的文化而成功地在一个范围内塑造了一股潮流、一种时尚、一种环境、一个氛围,成功地塑造着大众同一种兴趣、喜好和口味。这种齐一化已成为非主流意识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模式。因此,文化失去了其应有的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大众的需求、思想和行为被齐一化了,模式化以千篇一律、了无新意抹杀了文化的创新精神,抑制了人们的想象力,使文化成为维持现状、甘于平庸生活的保守力量,成功地把青年学生塑造成一群依赖的、被动的价值认知和取向单一的文化接受者。文化本来是想象的天地,这一领域一旦被流行文化的非理性所占据,不仅文化的生产者,而且文化的传播者和享用者都成为了工具。齐一化的非主流意识文化消灭了文化作品本应具有的思想的丰富性和价值的多样性,它力图通过对个性的扼杀消除一切否定性、批判性和对立性等,造就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的单面特征。在视听文化与商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青少年,对非主流意识文化、感性生活和物质利益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心理。他们对非主流意识文化大胆追求的同时,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缺乏继承的力量。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也使一代青少年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侵蚀。毫无疑问,在这种剧烈的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旧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受到普遍怀疑而失去权威性,遭到了遗弃,而新的观念和规范尚未建立。外来的一些价值观引起了一些人的倾慕,而传统的、主流的价值观念与之发生一定的冲突又引起人们的反感;市场经济唤醒了人们的物欲和贪念,许多腐朽的东西又死灰复燃;以往人们所尊崇的一些精神价值和信念受到了冲击,理想在现实面前失去了力量显得苍白无力。这种价值观念的断裂是任何社会转型期都会遇到的。它所带来的混乱和无序状态使任何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感到焦虑,甚至痛心疾首。非主流意识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明建设构成严峻的挑战。

三、矫正和对策

面对挑战,我们无法回避。面对非主流意识文化无孔不入的渗透,教育者应积极地思考对策。德育教育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这里,仅从学校德育教育这一角度,针对非主流意识文化的冲击,谈谈可以采取的对策。

首先,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使学校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出身心协调,个性和社会性统一,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技能的新时期人才。而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高尚志趣情操的培养。在这种“重分轻道”的教育模式中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应有的“免疫力”。

素质教育应分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指人在精神、意识上的特征和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保证学生在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有良好的适应性。人文素质是指构成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文化修养,是人的社会文化素质中的最基本的部分。毛泽东说过: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就是一个纯粹的人。素质教育抓上去了,就培养了学生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就可以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分清是非,学为我用。

其次,深化德育工作。在深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在方法和观念上,把德育从传统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形式多样化,方法丰富化,变说教为寓教于乐,最终达到以乐施教。第二方面,在任务和内容上,要摒弃各学科各自为政之局面,把德育渗透于各学科中,立体式开展。特别注意把德育和美育、艺术教育相结合。非主流意识文化主要是通过感性层面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生影响,特别是对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深,而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情感的教育,正是通过以审美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知觉、想象、情感和直觉创造力的发展,并形成较高水平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观。第三方面,还应建立适应发展的管理体制,转变管理观念。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应只把学生仅仅看做是单一的教育对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客体要通过主体起作用。要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校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自由精神、宽容精神、超功利精神等;人文精神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价值观、人生观等。我国高等学校要造就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型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同时,必须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大学生才能和智力的发挥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要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要求纳入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升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和讲座,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最后,应该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有效性和科学性。要广泛开展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新颖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分类别地开展主题学术报告,邀请学校内部有名的教师或专家,以及校外著名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学术报告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学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最为重要的是启迪他们的人生,学会做人做事。总之,根据学校特点,采用丰富的形式,加强课外文化的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不可否认,非主流意识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自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人们不应该抛弃历经百年沧桑的文化而盲目地跟风。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因为只有那些厚重的经典才能提高我们的修养;只有经过历史筛选的经典,才能把历史上一切早已消逝的高贵灵魂的讯号传递给他们。生活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年代,我们只有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具体问题,对传统价值观念加以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总之,无论是对传统文化还是对非主流意识文化,我们都因本着扬弃的原则,既克服又保留。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非主流意识文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非主流”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特征*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