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特色

2012-08-15欧爱萍

文教资料 2012年25期
关键词:齐奥世界性克莱

欧爱萍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一、世界性的特色

勒克莱齐奥生于法国海滨城市尼斯,在非洲毛里求斯和尼日利亚度过大部分童年时光,后回到法国读小学和中学,到英国上大学,在泰国服兵役,到美国和墨西哥执教。他的一生处在不断的游历过程中,这一人生经历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的特点。他不仅是一个法国作家,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作家。他将其他的文明、其他的生活方式融入到他的小说中,用一种“世界性”的目光,而不是民族的、地域的目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并对世界作出个人的反应。他的小说中大多存在着旅行者身份的人物,带领着读者领略丰富多彩的人类各民族的文化,并且反映出他对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关注。他认为这些原始文明对世界的感受性很直观。

小说《沙漠的女儿》讲述的就是集体和个人漂泊的旅程的故事。集体的旅程指的是北非游牧部落在老酋长的带领下,集体向北方城市迁徙。而个人的旅程说的是生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中的少女拉拉离开家乡,来到法国大城市马赛,后因不堪忍受马赛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回到沙漠的故事。这部小说既描写他们的旅程,又讲述他们的斗争:各部落在老酋长的领导下对殖民主义进行着顽强的抵抗;非洲少女拉拉和西方世界进行着斗争。他们的斗争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失败的,但这种斗争不会是徒劳的,它给人们以强大的动力勇往直前。在《沙漠的女儿》这部小说中,勒克莱齐奥关注着非洲恶劣的自然环境、游牧民族的自然生存状态、西方的殖民主义和主流文明的城市生活,令人不禁折服于他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他所关注的问题都是现代文明社会人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小说取题 “沙漠”,寓意深刻。作品中所描写的是沙漠里的人、他们的生活和历史;然而沙漠又指城市,城市里精神文明的贫乏犹如荒漠一般。瑞典文学院称他的这部作品“蕴含着北非大漠中失落文化的宏伟意象”。

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又将读者带入美洲墨西哥的疆土,以一位法国地理学家的经历作为线索,讲述他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时的意外发现:他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坎波斯”,也就是“乌拉尼亚”。这里的居民由世界各民族组成,有美国人、墨西哥人、法国人、印第安人等。他们是流浪汉,希望在这里得到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在老“参事”贾迪的引导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这里人人平等,没有贫富之分,人们只需学习自由和真理。由于受到外界的围攻,这个理想国被迫迁徙,带着美好的理想去寻找新的栖息地。作者通过对这个理想国的描绘来探索所有民族共同生存的意义,体现了他的大同世界的探索之路。另外作品中对美洲儿童和妇女的生活状态的担忧,表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关怀所有民族的现实生存状态。他对印第安土著语言的关注,表明了他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能够包容所有文明形态。这些都体现了他创作的世界性,也是他为什么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之一。

二、批判现代物质文明

勒克莱齐奥是一位关注主流文明之下的人物和异域文明的作家。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相对边缘化的人物。他们往往是流浪汉,而且从来不是物质文明的享受者;他们体会最深的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极端厌弃”;他们要避开所厌弃的生活环境,去寻找他们向往的地方。他的作品主要讲述当代人与自己的文明发生冲突的故事,尤其是对城市生活提出质疑,同时也歌颂贴近大自然的单纯生活。

他的第一部作品《诉讼笔录》就是一部流浪汉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亚当孤身一人住在一所被主人废弃的空房子里,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在海滩、在城市中流浪的人。但在亚当的内心,他是在“寻找与大自然的某种交流”,他以物化的感觉方式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和人,表达了他期望自己是物而不是人的想法,从而表明对现代文明强烈的逆反心理,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排斥与否定。柳鸣九先生曾说:勒克莱齐奥通过亚当这个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行所止而表现出来的寓意,构成了他对现代文明社会中人类异化的全面揭示,表现了他对人类工业化文明所同时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忧虑,他对人将失去大自然、失去自己的个性与生气,甚至在高度规范化的社会活动中将失去自己真正存在意义的忧虑,却是事出有因、发人深省的,他把自己的寓意推到了骇俗惊世的极端,也许正是为了向世人敲一次警钟。柳鸣九先生对《诉讼笔录》的这段评价是富有见地的,他揭示了勒克莱齐奥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态度:现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是丑陋的、非人的,它湮没了人的本性,扼杀了人类的美好感情。而勒克莱齐奥在作品中所探索的正是如何与这物质文明进行抗争。亚当选择了流浪,勒克莱齐奥的其他几部作品也都选择了相似的道路,在流浪中贴近自然的生活。例如《未见过大海的人》中的丹尼尔,《乌拉尼亚》中的“坎波斯”都选择了流浪的道路。《未见过大海的人》是他短篇中的佳作,收录在《蒙多和其他故事》这部小说集中。小说中的主人公丹尼尔对资本主义文明感到厌烦,他向往大海,终于有一天独自出走,来到大海的怀抱,如愿以偿的与大自然结合了。《乌拉尼亚》中的“坎波斯”是流浪汉的理想王国,流浪汉们安居乐业地在这个乌托邦的理想国中生活。但是文明社会的人不允许他们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人类学家和金融家们共同驱赶他们。彩虹王国的居民被迫迁徙,寻找新的理想国。《沙漠的女儿》中的拉拉不喜欢大都市的生活,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也是对现代文明的讽刺。

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勒克莱齐奥是一位生态学家,他很早就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对后工业社会和现代文明持反抗态度,希望重新回到大自然。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这一思想在《乌拉尼亚》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在这部作品中,存在着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坎波斯。这是一个人间天堂,它以原始部落的形式存在。在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回归到最本真的形式,一切都回到人的灵性尚未被物质和文明玷污的混沌之初。人人平等,没有贫富之分,没有世俗社会的清规戒律;长幼尊卑,孩子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学习的是自由和真理。他们是纯粹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群落,人以自然的天地为依托,顺天地而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房子的屋顶是树叶铺成的,连治病的草药也是居民亲手种植。这是一幅非常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这是作家一直在追求的理想国度,与“坎波斯”以外的世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世俗社会里,充斥着各种噪音和污染,有工厂的噪音,有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出的噪音,有被草莓制造厂污染的土地,草莓酸腐蚀着孩子们和妇女的手,他们为了生计去草莓厂工作。勒克莱齐奥想通过他的小说告诉人们:土地就像人们的皮肤,人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如果你们不善待它,你们将失去它,因为一块损毁的土地是无法修复的。它被破坏之后,地球需要用几千年的时间再造一块新的出来”。勒克莱齐奥认识到现代社会过分的剥夺土地和生态,文明人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自我毁灭。正是意识到这种危险,他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国度,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同时通过这个理想国度的解散,被迫迁徙,对现实世界进行辛辣的讽刺,以此警示人们。

四、结语

勒克莱齐奥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他关注主流文明之下和之外的文明,他用世界性的眼光打量和描述这个世界。他注意到现代文明在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伤害,尤其是精神上的伤害。他渴望人类在发展现代文明的同时,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勒克莱齐奥.沙漠的女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3]勒克莱齐奥.乌拉尼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外国文艺》编辑部.当代法国短篇小说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柳鸣九.《诉讼笔录》后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齐奥世界性克莱
Cardinali lives without electricity卡尔迪纳利的无电生活
漫画
自己的选择
林俊:中国皮革业的世界性求索者
意料之外的结果
“看不见”的桃花源——浅析勒·克莱齐奥《看不见的大陆》
破茧而出、羽化成蝶——论勒·克莱齐奥《寻金者》对通往乌托邦之路的探索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