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暇时间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

2012-08-15尹少丰南华工商学院体艺部广东广州510507

外语与翻译 2012年2期
关键词:大众体育

尹少丰(南华工商学院体艺部,广东广州510507)

余暇时间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

尹少丰
(南华工商学院体艺部,广东广州510507)

余暇时间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本质特征在于个人的自由支配性。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人们余暇时间公共化的观念。1995年开始实行的周40小时工作制,使人们的余暇时间数量增多,进而成为一种“时间压力”,它促使人们寻求合适的健身、娱乐方式以排遣余暇时间的欲望,大众体育健身、娱乐、交友、怡情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必然以大众体育作为排遣余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大众体育的崛起将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产生积极地影响。

余暇时间;市场经济;大众体育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获得更多的余暇时间。人们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已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先前那种单一、呆板的生活格局已为多元、鲜活、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生活所代替,一个轰轰烈烈的大众体育热潮在我国城市中再次兴起。对于大众体育问题,目前国内体育学者多有涉猎。但对与其相关联的余暇时间问题研究却相对偏少。本文拟从当代大众体育发展走向的视角,对余暇时间问题、余暇时间与大众体育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一、余暇时间是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产物

古今中外学者尽管对余暇时间的界定因国家、地域的不同而有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即空闲自由支配。用马克思的话说,空暇时间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能直接产生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由此,可以说所谓的余暇时间,从质上看,就是个人空闲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他的本质特征在于自由支配性。

空暇时间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他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余暇时间的产生和存在,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余暇时间产生的基础,充分的人身自由是余暇时间存在的前提,具有强烈的个性自由意识才能真正自由支配余暇时间。

这三个必要条件的满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直到市场经济的出现才使余暇时间由设想变成了现实。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后才出现的,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只要拿出一部分的时间从事劳动就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就给余暇时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另外,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是自由、平等的亮点,它在文化上必然鼓励个性自由意识,宣扬人人平等的观念。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人是自由的、有权的、也有责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总之,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余暇时间所要求的条件才能得到完全满足。因此说,余暇时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大众余暇时间的质和量

余暇时间在我国大众间的出现当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因为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根本无余暇时间可言。只有成立了新中国,个人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人人平等观念渐入人心,国家保护个人的劳动权和休息权。这样,从理论上讲,个人余暇时间应该能得到保障。但由于我国从1949-1978年近30年的时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个人自由很难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使个人的余暇时间也就形同虚设,此一阶段余暇时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质不高量不大。首先从质上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众余暇时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公共倾向。公共活动占据主导地位,个人余暇时间被肆意侵占现象到文革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个家庭的余暇时间的方式都大同小异。由于余暇时间的公共化,从而也就导致了人们余暇生活方式的低质单调。

其次从量上分析,余暇时间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平稳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全社会通行48小时工作制长期不变。但他们实际的工作时间,则不止于此。平时无偿的加班加点,星期天、节假日的各种义务劳动,8小时工作外的政治学习及有关政治活动,这样加起来,每天48小时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由于家务劳动机械化水平低下,在外忙碌一天以后,回家还要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这样,除去有限的睡眠时间之外,几乎无余暇时间,这一状况延续了近30年。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大众余暇生活方式的变革

(一)大众休闲时间主题意识日趋明朗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人们在相同时间内可以创造比过去更多的产品,这就给工作时间和上、下班路途时间的缩短提供了可能,从而使人们的余暇时间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1980年国人的余暇时间为2小时21分钟。1984年为3小时16分钟。到1991就已经提高到4小时48分钟。10年期间余暇时间递增了一倍。到1995年5月1日,又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使人们的工作时间每周减少了8小时。另外,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日渐普及,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这就使人们花费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相应减少了。工作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必然带来了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加也就是自然的了。

(二)大众余暇时间生活方式日渐丰富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实现了一场革命。它使国人的余暇时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私人时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私人意识”观念日渐觉醒,个性自由观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从余暇时间从属于公共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余暇时间是个人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一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余暇时间的方式;在余暇时间里,只要不违背法律,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认为余暇时间应从属于公共时间,休息应属于工作的观念已被余暇时间和公共时间同等重要,休息和工作拥有同等地位的观念所代替,余暇生活方式不再屈从于某种外在的目的,而是与主题内在的个人需求和兴趣来决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余暇时间个人化。

(三)大众余暇时间生活方式日渐丰富

人们对余暇时间观念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度过余暇时间的生活方式。从历史上讲,余暇生活方式是“人们在余暇状态通过人类群体所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完全的发展。”而选择的生活样式,也可以说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对自身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文化意识的觉醒。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们的余暇生活方式表现出了多样化合商业化特征。

四、当代大众余暇时间与大众体育崛起的关系

(一)我国体育的特点与大众体育的产生

我国体育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前存在一种一元化体育格局,它包含两种构成因素。一是群众体育(含体育学校),二是竞技体育,他们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地结合成一个统一的体育整体。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群众体育既有增强人民体质的特点,又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1952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任何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是这一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立足点。体育为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而新时期以来,余暇时间的“私人化”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余暇时间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在余暇时间内,自己想怎样度过就怎样度过,愿意怎样消遣就怎样消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群众体育的政治色彩日益淡化。80年代,邓小平同志发出了“要把体育运动普及到群众中去”的指示,这无疑为人们在余暇时间理直气壮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体育健身锻炼提供了政策保证。但是,由于我们在90年代以前大众的余暇时间有限,故而体育真正的价值意义尚未得到完全实现。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所创造出的一种文化,而竞技体育是体育文化王冠上的明珠,其最终的结果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体上。因此,从理论上讲,它对每一个人都应有其独到的吸引力。但事实上却只有少数人才能够体会到其魅力所在,因为竞技体育对它的接受者有特殊的要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能接受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搞不了,而大众所承受的时间压力却日趋严重,如何排遣这一余暇时间,他们只能另寻他途,寻找其他途径以满足自己的体育、健身、娱乐要求,这时,大众体育这种个人余暇的产物,伴随着人类健身、养生、娱乐、享受的要求应运而生了。

(二)大众体育“感性”的特点成为人们“排遣”余暇时间

的有效方式

健康体现着人类对自身前途命运的基本关怀,大众体育是体现这种基本关怀的最佳执行者。当代社会,文明的进步与体制的弱化,文明的张扬与人类生物性运动能力的衰退,使矛盾日趋明显,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兴起,使人类体力工作急速向脑力劳动迁徙,自然环境社会化、感性世界抽象化的趋势使人与自然地矛盾更加尖锐。要在生活中大力提倡体力活动,大量应用人力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只有用体育的名义才能推行,只有用健康的魅力才能吸引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体育是追寻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这里说的大众体育,并不简单地等于通常说的群众体育,它特指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各种运动方式作用于身心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健身娱乐的体育。“它首先满足了人类对运动的自然需求,有助于保护身体健身免受疾病的侵袭,从而延长人类的平均寿命,并赐予人类更为和谐的生活。”大众体育作为市场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健康娱乐活动,更多地表现出了形而上学的、关注世俗人生的体育文化品性,它所偏重的是健身娱乐性,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性健身娱乐需求。

大众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健身娱乐方式,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从形式上讲,大众体育的一种作用于每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健身娱乐方式。追求健康长寿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基本关怀,体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人类维护体质健康手段的非自然化。作为一种以身体运动为手段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积极过程,要充分满足人们的健身娱乐享受需求,就要以其极大地易练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来提高吸引力,大众体育恰好具备了这一要求,只要是一个正常、健全的人,都可以投身到这种以生产健康、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之中,这就使大众体育这种追寻健康的最有益方式在短时间内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内容上讲,大众体育拥有的主要基调即轻松。大众体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以轻松为基调的营造身心健康的娱乐体育。近几年备受人们青睐的健美操、体育舞蹈、健美、门球、保龄球等体育项目的迅速兴起,无疑典型地体现出了这一基调,它最大限度地满足着人们健身、娱乐、交往、放松消遣的需求,使人们在单调、刻板的工作之余,既排遣了余暇时间,又锻炼愉悦了身心,从而使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讲,大众体育都表现出偏重于“感性”的特点,这和竞技体育乃至于以前所说的群众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众体育的崛起在短时间内冲破了旧有的体育格局,成为人们在生命长河中营造身心健康不容忽视的一大力量。从余暇时间考察当代中国大众体育,进而分析、研究新时期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轨迹,将是通过体育提高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1]吴树斌.澳门大众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18-20.

[2]邓毅明.大众体育发展对策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10,27(1):14-17.

[3]陈琦.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5):396-399.

[4]潘华.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9,27(12):1-3.

2012-04-13

尹少丰(1981-),男,湖北天门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大众体育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上汽大众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取舍之道 上汽大众Polo Plus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