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剧《哈姆雷特》的语体风格剖析

2012-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诗体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牛 洁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鹤壁 458030)

作为名垂千古的作品《哈姆雷特》,在表达人物的性格以及故事发展的趋势的时候,运用了很多种不同的语体,大大地增加了文章的魅力。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都在艺术上有很大的创新,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使他的每一行、每一段文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文中哈姆雷特的语言,生动形象,即使是在装疯卖傻时候的疯言疯语,也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他的意思,将哈姆雷特矛盾痛苦的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流露了出来,充分地展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根据文中每个人说的话来了解那个人的形象,拉近文中人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一、诗体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用的较多的就是无韵诗或者自由诗等诗体的形式,虽然没有押韵,但是每行的诗句的音节都是固定的,也有固定的音步的数量,读起来语感非常好,朗朗上口。能写出这种诗,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的,并且受过一定的教育。而且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将跨行的限制打破,熟练地使用这种诗体,将某一种思想或者形象完整地表达了出来。特别是在使用五音步十音节的诗体的时候,莎士比亚也能很纯熟很完美地使句子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通顺而又流畅。

莎士比亚很懂得根据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来巧妙地选择诗体和散文。比如,在表达主角压抑沉闷紧张的内心的独白的时候,莎士比亚采用诗体的形式,使句子显得更加凝重,很有感染力,将此刻主角矛盾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书中较多的地描写哈姆雷特的内心的独白,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容易地了解哈姆雷特的性格,直接进入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感知着他的喜怒哀乐,从而可以很好地把握整个故事的脉络。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普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问题,特别是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他的独白中看到他关于人生和生存的问题的思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复仇并不是哈姆雷特的本意,他更注重的是人性的问题,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有太多不公平的存在,使人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苦难。

不仅在表达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上,而且在探讨关于人生的问题的时候,莎士比亚也运用了大量的诗体,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优美。文中还有一个悲情的人物,那就是深深地爱着哈姆雷特的奥菲利亚,但是出于很多原因,她只能把这份爱埋藏在心底,忍受着爱情的煎熬。她发疯后,唱了一首美丽的歌谣,把自己内心的愿望表达了出来,牵动着看者的心,使悲剧的效果进一步地增加了。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没有使用大量的韵文,但是同时用了几种诗体的形式,比如独白、调侃、打油诗、情书、歌谣、偶韵等,使文章中诗意十足。

二、散文

在早期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很少有散文形式的出现。但是在后期的作品中,逐渐增加了散文的比重,特别是《哈姆雷特》里面用了三分之一分量的散文。散文与诗体相比并没有要求节律,可以很随意地跨行。散文形式多运用在书信或者剧情的说明等中去,比较适合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下层的人民。比如,为了证明哈姆雷特发疯的根源,波洛纽斯让自己的女儿引诱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就用散文的风格,借助正在念着的书的内容巧妙地讽刺和嘲笑了波洛纽斯,从而表现出了哈姆雷特过人的才智和个性中爱憎分明的特点。莎士比亚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散文中口语化的特点也比较明显,文中很多地方都描写了社会底层的人利用散文的对白来表达对不公平的社会的不满,感叹世事的变迁。比如在奥菲丽亚之死这一部分中,为了烘托奥菲利亚的悲情的命运,路过的两个小丑通过散文的形式说了一段话,表达了对奥菲利亚的同情以及对上层社会黑暗生活的不满。

三、双关语

双关语具有一词多义的作用,语言效果中的戏剧性非常明显,寓意深刻,引人深思。双关语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娱乐,同时在诗中被广泛地使用,具有丰富多彩的含义。文中运用双关语的地方比较多,可以使说话者表达出隐晦的真实的想法,同时又可以逃避掉那些没有必要懂的人的注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话者的机智勇敢和聪明才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使用的大量的双关语是根据人物的情绪或者环境的变化所变化的,很多时候哈姆雷特在与人对话时就大量地使用双关语的句子,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唇枪舌战,极富有情趣和意义,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在面对克劳狄斯套近乎的时候,哈姆雷特巧妙地应用kin和kinsman这两个在发音上比较相似的词语,不仅表达出了他对克劳狄斯的憎恶,也没有让克劳狄斯真正地明白他的意思,从而保全了哈姆雷特的安危。因为哈姆雷特的力量比较单薄,因此他不能跟敌对方起正面冲突,只能尽量巧妙地进行回避,以至于装疯来混淆对方的耳目。在装疯的过程中,哈姆雷特的很多话听起来似乎疯疯癫癫,但其实很多时候是真情的流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懑和不满,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另外在写哈姆雷特的时候,莎士比亚还巧妙地安排了语意上的双关。比如,他在辱骂奥菲利亚的时候,问:“Are you honest?”其中honest不仅有诚实的意思,还有纯洁的意思。由于母亲的背叛,使他对所有美丽女人的纯洁产生了质疑。在波隆尼尔试探哈姆雷特是否真的疯了的时候,问哈姆雷特是否认识他,哈姆雷特说他是卖鱼的,这句话其实也是一语双关,因为鱼贩子有钓鱼的意思,也就是一语指出了他的真正目的是引哈姆雷特上钩,但是波隆尼尔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表现出了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四、偶韵体与打油诗

随韵体或者双行一韵体就是偶韵体,广泛地运用在了每一场《哈姆雷特》的结尾的部分,可以使观众记住某些诗行。另外,偶韵的形式也用在了不同场景的格言或者警句中,这样既可以概述主题,又能够为以后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增加了戏剧的效果。打油诗一般以它的诙谐幽默著称,使用很通俗的语言,暗含着讥讽的寓意,是典型的通俗文学。比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墓地的那一个场景,他与好友何瑞修的对话里,哈姆雷特在反驳何瑞修的观点的时候,首先用的是散文的形式,然后又用了四句打油诗,讽刺了所谓的伟人和帝王。莎士比亚在写作的时候,不论是对偶韵体还是打油诗的运用,都根据具体人物的特点,以及结合当时具体的情形,这样有助于充分地表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使读者更容易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站在文中人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五、隐喻

从传统隐喻观的角度上看,隐喻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手段,特别是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大量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比如,在说和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爱情的时候,把它比喻为一朵初春的紫罗兰,虽然美丽但是容易凋谢。另外,莎士比亚还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与新月渐渐地到满月的过程作比喻,令人信服,表达出了莎士比亚超凡脱俗的想象力。从认知隐喻观的角度来说,隐喻的使用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广泛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最经典的一个隐喻——生命是一场旅程,生动形象地把一些抽象的不容易被理解的东西表达了出来,增加了艺术的效果。另外,隐喻还是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流露的最好的方式,特别是针对那些比较矛盾的、不方便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利用隐喻,可以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同时也更容易表达小说的主题。

六、对照手法

在对照的手法上,莎士比亚主要侧重于人物的对比和意象的对比。人物的对比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考验,往往会把不同的人物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或者相同的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以此来观察人物的表现,更好地显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哈姆雷特》中,主要用哈姆雷特分别与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作对比,用奥菲利亚与乔特鲁德作对比,用霍拉旭与吉尔登斯吞和罗森克鲁兹作对比。其中,哈姆雷特是刻画得最重要的人物,在王位被夺、母亲被仇人霸占之后,一心想要报仇,与福丁布拉斯有着相似的命运。哈姆雷斯的性格相对来说比较沉稳,思考得比较周到,所以并没有马上去报仇,而是忍辱负重地等待时机。而福丁布拉斯相比之下就勇敢果断得多,从确定要报仇开始,就积极地为报仇做准备,训练自己的军队,随时准备靠武力来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哈姆雷特与福丁布拉斯的性格是迥然不同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福丁布拉斯率军队大获全胜,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王位,而哈姆雷特却成了一个悲剧人物,自身覆灭。雷欧提斯与以上两人的命运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为父亲报仇。雷欧提斯虽然比哈姆雷特镇定,但是没有足够的计谋,比较容易冲动,因此陷入了敌人的圈套而误会了好人,一直到临死才幡然悔悟。通过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相对比,我们可以很容易了解到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命运。奥菲利亚和乔特鲁德是两位柔弱的女性,饱受情欲的折磨。但是与乔特鲁德相比,奥菲利亚的爱情是纯洁的,是高尚的,爱哈姆雷特胜过于爱自己,以至于最后爱情不能保全的时候,到了精神崩溃的地步。而乔特鲁德的爱情是不纯洁的,是善变的,在自己的丈夫死后匆匆地改嫁,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顾。霍拉旭、罗森克伦兹和吉尔登斯吞都是哈姆雷特的朋友,但三个人对待哈姆雷特又是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中霍拉旭是哈姆雷特最忠诚的伙伴,处处为哈姆雷特着想,真诚地维护哈姆雷特的利益,为帮助他复仇作出很大的牺牲。特别是在哈姆雷特中毒之后,一心想要自杀来陪哈姆雷特一起死,他对哈姆雷特真挚的感情感动了所有的人,被哈姆雷特称作是他灵魂里选出的一个人。而罗森克伦兹和吉尔登斯忍受不了金钱和地位的诱惑,为了金钱和地位背叛了哈姆雷特,做别人用来对付哈姆雷特的工具。

在文学作品中,用来传递感情的工具就是意象。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意象之间的转换,使很多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都通过意象之间的对比流露出来,特别是作品中明暗之间的转换,更是剧情发展得好坏的一种暗示。意象的对比主要用在描写人物、环境的时候,这样的对比都是经过深入的思考之后特意安排的,增加了文章的韵味,并且能够使读者通过意象之间的转换和对比来预感到将要发生的悲剧或者喜剧。其实,很多意象的对比实际上就是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对比,是代表着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

七、总结

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具有它独特的风格,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不例外。莎士比亚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最重要的是表现人的个性和人的力量。同时,在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莎士比亚还巧妙地运用各种语体,在情节生动丰富的基础上加以艺术的修饰,使作品的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1]刘秀娥,邹金屏.论隐喻在《哈姆雷特》中的多重作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杨天地.试论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艺术特色[J].时代文学,2010,(15).

[3]周佳彬.《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4]胡开宝,朱一凡.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J].外语研究,2008,(2).

[5]吴秀琼.论《哈姆雷特》剧中的反衬艺术与三位儿子的形象塑造[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

猜你喜欢

诗体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关于当前诗体创新的若干断想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刘半农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