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看的改变——浅议看照片绘画方式的“副作用”

2012-08-15耿金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副作用绘画艺术

耿金龙

(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一、写实性绘画中运用的暗房技术的由来

照片能“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的情景,这是我们大脑所不能及的。写实绘画和摄影的关系其实非常接近。照相机的前身——暗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工具,荷兰小画派代表画家维米尔据说就是利用成像暗箱作画的代表画家,有一幅《红帽子女人》的作品,因为所表现的模糊效果除了镜头外几乎无法获取,因此被判断是镜头的产物。1839年8月19日法国一位风景画家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自从19世纪中叶欧洲发明摄影,画家就利用照片画画,如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尤其是德加。最近20年,西方出版了上述画家利用照片的原版,其中最有名的证据就是库尔贝的大型代表作《画室》中那位裸体女子,即依据当时的色情照片。

照相机的出现促使以写实手法为表现形式的再现艺术发生了变化。在记录和传播再现事物的功能方面,相机的简便、快捷的摄取及制作是绘画艺术无可比拟的。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欧洲的绘画出现了一次次革新浪潮,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这些强烈的带有个人主义印记的诸多流派,从不同于再现物质外部形态的视角出发,采用抽象、变形甚至是荒诞的艺术语言,表现了现代思潮的活跃与混乱,以及现实中人们精神生活的消极、创伤和苦闷。照相机和现代主义诸流派的繁盛并没有使写实及现实主义退出历史舞台,它们促使写实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由注重事物外部的再现走向兼而注重内心和情感。可以说,是绘画在与照片的并存中得到了发展。

我国的写实主义绘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相片的影响。除了留学欧洲和前苏联的几代画家受过绘画原作的熏陶和影响,其他大多数人的视觉经验很大一部分来自画册(原作的照片)和杂志报纸等公共图像。进入21世纪,电脑、数码相机已经大众化,甚至手机中的照相机都达到了1000万像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绘画尤其是具象绘画,又早已受到影像与图像的侵扰,几乎没有一个画家不用照片画画。

“文革”时期的伟人画像,《开国大典》、《毛泽东去安源》等革命题材的创作;20世纪70年代罗中立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父亲》、85新潮之后的各种大小画展所展出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照片。陈丹青曾坦诚地说:“我自己,就是靠图像”伪经验画画,奉行“绘画单一思维”的一代人。但是这些靠图像伪经验画画的人都是经过严格的写生训练,在熟练地掌握了再现艺术各方面理论和技巧之后,在创作过程中有选择地借鉴照片。他们与照片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重复与描摹,那些机械的复制和没有感情的抄袭照片的作品(不同于超写实)是被美术界所不齿的。创作中借鉴照片是有选择的借鉴,照片中的构图、光线、人或物的细节、动作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瞬间是人类观看与记忆感官的延伸,画家可以在照片中找到激发他们灵感的素材,这些素材靠速写和记忆是很难再现的。

二、我国当前美术初学阶段学生运用照片学习产生的问题

我国“高考艺术特长生”中的大多数都不是热爱艺术,或者有艺术天赋,他们是因为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高考无望,艺术类院校的文化课要求相对偏低,于是在学校的升学率、家长和自己的大学梦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他们半路出家,学起了美术。考前辅导班一向有投机取巧的传统,针对美术联考(素描和色彩是给出相片做参考)的默写形式,他们大多在考前美术培训中省去了学习周期长、个人天赋要求高的写生训练,总结出了许多摹绘彩色照片的本事。写生是写实性艺术的基础,舍弃它而描摹照片会弱化写实性艺术的各个环节,使我国一直坚持的以写实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

1.描摹照片改变初学者“看”的方式,使视觉习惯变为被动

高考生以描摹照片代替写生,只会对着照片简单地抄袭外形和构图,不会主动地处理画面中的各种关系。当考题稍有变化,就会使这种短视的投机取巧行为现形。比如江苏素描考题,2007、2008年连续考青年人物,但2009年改为老年模特后,大多数考生出现了素描成绩不理想的现象。

照片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像”,它所记录的瞬间只是机械的、片面的、被动的光线,同时也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光圈、快门速度、镜头质量、冲印色差、拍摄者的喜好……在照片拍摄中,无论是其中的哪一个环节有变化,照出来的物体都会有别于我们的视觉习惯。

照相机镜头下的图像是分割的、不完整的世界,这种物理式的镜头的视觉不同于人类的生理活动。人类的看包含意识的活动,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观察的方式不同,往往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一个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机械师和生理学家在观看一种伤口、一部机械和显微镜下的标本时,会看到一个新手从中看不到的东西。如果要求专家和外行同时把他们看到的东西复现出来,其结果肯定会大不相同。N.R.汉逊(Hanson)曾经指出过,这些人的不同“观看”,并不单纯是对同一个知觉对象作出不同的解释的问题,而是要求视觉的“谷物”进入理性的“磨盘”的问题。艺术的魅力在于风格的多样性,写生训练时,人们观看的角度与观看时的思维的不同,会产生风格各异的表达形式。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和人物,其表象并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会改变的。他们会受到光线、环境、角度、位置、动作、表情、心里、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变化影响,面对实物时,观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选择,经过一番由内到外、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现象到本质的“看”,学生才能透过实物的个性(现象)看到共性(本质),也才能不怕考试内容会出现生、偏的情况,从而顺利地通过考试。

2.描摹照片使初学者审美感知觉退化

人类所有的认识能力都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感知觉是指感觉与知觉的并称。感觉是个体对事物个别特征的直接反映,主要是感觉器官的活动,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而知觉是个体对事物整体的直接反映。初学者以描摹照片代替写生,画人物时不顾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相貌特点、表情、心里等的差异,以及观看这些差异时的感知觉的不同,死记硬背1/2、正面和3/4面人物的五官,然后生硬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千人一面的、僵硬的素描作品。画色彩静物时也基本相同,所有的物体都是简单的几笔,苹果“长得”全一样,衬布就是大笔平涂,光源色和环境色就是擦一笔颜色,色调与笔触更无从谈起。在他们眼里,所谓“写实”,就是一味地描摹“真实”的照片本身,就是把它们简单拼凑或堆砌罗列,而不是个体感受与艺术理想的完美统一。在这种训练模式下,学生的感官会急剧“退化”。

在写生中,学生面对真实物体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当学生画实物写生时,闻着水果的味道,感受光线的变动,触摸不同的质感……这些照片不具备的特性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作画的欲望和表现的冲动。在写生中,新的静物和新的模特会不断更新学生的感知觉,他们会主动地同眼前的被表达对象建立起感情,要用心去感受、体验、认识被表达对象,领悟被表达对象的精神内涵和象征意味,让学生在如此的审美主客体碰撞过程中领略被表达对象带来的生命感悟和自我意识的活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生活中的实物才能激发起学生作画的兴趣,学生在有情趣地、主动地寻找中才能更热爱生活,更热爱艺术。

3.描摹照片割裂了绘画中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绘画不同于照相机被动地记录,绘画过程是感知觉在反映客观现实中事物的个性的基础之上,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形成概念,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及规律,并运用适当的技法把它们表现出来的复杂的过程。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在绘画中都必不可少,而且它们有多样结合和统一的可能。现实主义的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绘画的过程中,感性把握事物的个性,理性把握事物的共性。在不同的绘画形式中,感性和理性、客观与主观参与的多少各不相同。比如超写实主义就像照相机那样,将传统中的写实性技法推到自然主义极端,在画面中尽量减少主观成分的显露,追求百分之百地酷似自然形态。而表现主义则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轻视对描写对象外形的摹写。在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同的人有迥异的个性、情感、生活背景、兴趣爱好……他们即使面对相同的物象,画出的形象也会打上主观的烙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唯此,写实艺术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学生面对相片,“客观的”、“镜像般的”模拟,简单化地曲解了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把主动地观察生活,变成被动地看相片。把理性的抽象、概括,变成“如实地”“克隆”图像,这样“创作”的作品怎能不流于平庸或粗劣的自然外观抄袭。

[1]吴兴玺.论摄影与写实绘画的互补及其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

[2]谢宏声.观看与表达——影像时代绘画何为[J].美术研究,2007,(03).

[3]陈丹青.退步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6]顾平.学校美术教育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1-16.

猜你喜欢

副作用绘画艺术
徐长风:核苷酸类似物的副作用
纸的艺术
药物副作用,到底怎么解?
安眠药可以这样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