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2012-08-15徐明胜许万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咨询者朋辈心理咨询

徐明胜,许万飞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扬州 225127)

21世纪是一个快节奏、高风险、高压力的世纪,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给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和潜在的心理危机。调查发现,心理危机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个实效性、高效性以及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朋辈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自发性、直接性、及时性等有利于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在校大学生由于其特定的角色、身份和身心特点而在求学、恋爱、人际交往、人格成长和其他社会化过程中所爆发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而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存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意外,由于其社会地位、就业困难所带来的特有的困惑和问题,更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可分为三类:情境性危机、发展性危机、存在性危机。相比之下,发展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更普遍地存在于高职院校学生身上。有学者曾两次抽样调查了我国百余所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员,调查显示,极大多数的咨询员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应是那些需要心理调节与发展的正常高职学生。这说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发展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专业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还不成熟,对学生心理危机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二、朋辈心理咨询的概述

(一)朋辈心理咨询的内涵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朋辈心理咨询中的“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的人,“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者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似、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有利于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

(二)朋辈心理咨询的特点

从当事人来讲,咨询者和来访者是亲密的朋友和同辈关系。根据人自身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开始独立,逐渐从家庭转向学校和社会,考莱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这样一个发展课题必然决定青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接触增多,心理距离也越来越接近。因此,当他们产生心理困惑时,更倾向于找知心朋友,找所谓的“咨询者”。可见,朋辈心理咨询在某种意义上比专业心理咨询所涉及的对象更多,是带有心理危机干预作用的人际交往活动。在这样一种人际互动过程中,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自觉不自觉地会向同学或朋友倾诉,表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以舒缓心理压力。而学生在友情的基础上也会自然而然地介入对他人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等活动。

从空间距离来说,无论是以班级、组织、社团等正式群体方式,还是以同乡、朋友、亲戚、邻居等非正式群体方式联系在一起,空间距离接近,交往较为频繁,心理接近性等因素为他们在心理方面相互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时间来说,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心理咨询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较少。首先,朋辈心理咨询者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甚至某些“秘密”有所了解,这样就可以花较少的时间了解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某些细节;其次,当危机爆发时,朋辈可以第一时间介入,达到干预及时化。

三、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实条件分析

(一)高职学生存在潜在的心理危机

艾里克森把自我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各个阶段都存在各自的危机。青年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完成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成熟的时期,青年期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过度性、闭锁性、发展性、独立性、动荡性、继承性、探索性、创造性和社会性。

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处在青年期的高职学生们必然会充满矛盾与困惑。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心理的很多方面都存在两面性,而且各个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因而往往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从现实存在的问题看,由于市场经济大潮和西方文化的入侵、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学习就业竞争的加剧、单亲家庭的增多,以及独生子女问题,使当今高职学生比任何时期都可能存在心理危机。

(二)高职学生心理求助方式的主要特点

有学者就“当您心情难受时,您将向家人、知心朋友、同事、自我调节、社会咨询机构请求帮助吗?”问题对城市居民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渠道依次为: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同事、社会咨询机构。可见,当人们遇到心理困惑时,首先求助的对象通常是自己以及他们身边的朋友,而非心理咨询机构。有学者把这种求助方式和特点概括为“个人为中心的边缘性心理模式”,即中国人主要靠自己并依据心理亲密程度(朋友、家人、同学、同事等)逐次进行心理调节。无论成年人还是高职学生,除自我调节外,首先寻求帮助的都不是日常交往密切的同事或血缘关系亲密的家人,而是心心相印的知心朋友。在高职这样一个环境中,由于长期的相处,一般学生都会选择同龄的同学做知心朋友,在遇到心理困惑产生心理危机时也倾向于找知心朋友进行调节。

四、朋辈心理咨询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专业人员匮乏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美国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和革命。更由于公众对教育的不满,要求重新设计教育并提倡个人化、人性化的教育,心理学界和心理咨询界掀起了一场心理教育革命,提倡转变以往的危机中心定向为预防为主,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其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都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设有一种类似于朋辈帮助中心的组织。如哈佛大学学生咨询组织就有六七个,包括“13号室”、“反应”、“回响热烈”、“共同热线”等。这些学生咨询组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在国内,也出现了类似于心理热线等形式,但大都出现在报纸、电台,在学校尚不多见。基于高职院校特殊的环境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开设朋辈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的有关必修或选修课程,让全体或部分同学对其进行了解、掌握,以便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自助、助人。第二,在学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中心,其中的咨询人员由学生来担当,这些学生可以是心理健康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专门培训上岗的学生。第三,对于班级这样一个小群体,培训一些有群众亲和力、待人真诚的同学,让他们掌握一些有关心理危机的知识和朋辈心理咨询的技能技巧,以便在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主动上前帮助。特别是当危机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干预以及及时上报有关部门。第四,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会或心理社团下以电话或书信的方式开设“心理热线”,如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学生多年来开设“心理热线”,对校内学生服务。

不管哪一种方式,都需要一定的培训。通过培训,人们的态度和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朋辈心理咨询的效能。莫什和斯宾特霍尔认为,朋辈心理咨询培训的目标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使受训者了解当事人的思想和情感;使受训者注意和辨别当事人的情感;使受训者准确有效地观察当事人;使受训者了解自我;使受训者关心他人;使受训者构建一组个人意义。实践证明,妥善安排的朋辈心理咨询者培训能够有效地达成目标。

五、朋辈心理咨询在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现实意义

(一)朋辈心理咨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由于高职学生之间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多发生在朋友和同辈身上,因而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是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朋辈心理咨询力求通过同学、朋友和同辈之间的有效沟通达到心理上的互助,防止危机的发生。它的自发性、友情性、普遍性、简单有效性和直接干预性都从咨询者与当事人的关系,特别是心理关系说明了朋辈心理咨询是根据青年期的心理特点展开的。具体来讲,高职学生往往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而被咨询者同样愿意专心地倾听、合理地劝导,真诚地安慰。应该说,朋辈心理咨询对学校心理咨询来说是有一定代表意义的。

(二)朋辈心理咨询有助于自助

高职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和朋辈心理咨询技能技巧,一方面可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际沟通、情感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被咨询者与当事人之间交流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也是促进“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三)有助于改变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的角色和地位

目前各类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基本上都是茶馆式的等课上门,缺乏应有的主动性,此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受“主动求询”的辅导和咨询原则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高职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对于当事人来说,很多人不愿意去找咨询老师。而朋辈心理咨询则可以很快在被咨询者和当事人之间建立和谐、信任的互动关系,当当事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即使当事人不主动寻求帮助,被咨询者可以凭以往对他的了解判断出当事人是否有心理危机,咨询所能达到的效果相对会明显。而对于被咨询者,朋辈心理咨询改变了以往学生只是心理咨询对象,只有专业心理咨询老师才能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

总之,朋辈心理咨询是建立在同学、朋友之间特殊的友情之上的心理咨询模式,它的这种特殊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危机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余江敏,郭刚.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J].昆明:电大学报,2009,(6):25-31.

[2]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1).

[3]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南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4-70.

[4]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陈光磊.论中国传统心理文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5,(01).

[6]景怀斌.高职学生自我心理保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咨询者朋辈心理咨询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所谓失败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所谓失败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