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校电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2-08-15宋卫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大学生

蒋 媛,卢 超,宋卫星

(陕西理工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迫切需要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加快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知识、技术集成与转化,加快创新力量和资源整合与重组,促进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支撑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刚刚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创新为引领,把“创新引领”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也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来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无疑这些都将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高等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现状、趋势及研究价值

所谓创新精神主要是指能够将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性地应用,并且提出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改造、革新的意志和智慧。而创新能力是指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实际工作与生活各个方面的动手、动脑能力,特别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和未来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知识激增,需要新一代学会学习;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创造;振兴中华,需要新一代开拓前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2050年,我国要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突破的难点

(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过分重视课堂、书本知识,付诸行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欲望。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传统科举教育的“现代版”,又是原苏联教育模式的“中国版”。学习方式是以记忆为主。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消化方式是记忆、填鸭式的教学,创新不够。比如,大学生对发明、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及富有挑战性的不感兴趣;不喜欢参加有联系实际问题的考试或考察课,反而愿意进行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考试。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丧失了奋斗目标定位,往往仅满足于每次考试及格,等毕业后可以找个好点的工作,这样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上大学期间,由于应试教育的习惯,他们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从而沦为“考试机器”,以至于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

(二)旧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影响

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将现代教学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按实验指导要求的操作步骤进行;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式的交流。由于实验教学完全来自于理论教学,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创新体系,离实际生活比较远,且内容也常常滞后最新的科学进展。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应用性实验偏少,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体,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包含在课程内的实验学生根本不重视,而单独设课的实验对学生成绩缺乏合理评价的科学依据。实验室开放不彻底,仅仅能做到时间上的开放,但在内容上开放程度还不够。实验室管理制度还不灵活,非常不利于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开展。

(三)缺乏创新积极性

由于缺乏对大学生科研工作的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都不太高。不可否认,部分青少年是具有创新想法的,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希望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他们的想法与参与行为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反差。这就出现了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了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然而在行动上却迟迟不能落实,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的巨大落差。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但是由于现在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和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也比较欠缺。

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一)创新实验教学项目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实验教学项目体系。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因而用创新实验代替验证性实验,实践出真知,电类大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应该在实验室和工作现场。实验室应该对电类学生更为开放,实验老师只是起协助指导的作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课程方面进行分层次教学,基础实验独立设课,低年级指定实验项目,高年级自选项目。具有创新型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因材施教,强调自主性,培养论文撰写与科研演算能力,更加突出应用、注重实习,面向工程。实验课结束后,增加由实验指导老师负责的小口试。全部实验结束后,增加实验负责老师进行的口试,着重考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思考能力。

(二)以竞赛促学生积极性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引发了全国高校电类专业课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创立了一种较为成功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的氛围。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为此开展了校内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科学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了科学态度,也提高了整个电学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了在校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促使他们树立了信心,形成了上一届带动下一届、学生踊跃报名参加课题组科研活动的良好态势。

(三)以科研促创新精神的形成

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让大学生参与到创新项目中,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作为科研活动的专项经费,对获得一定成果且在科研中表现出较强能力学生进行奖励。这样,在保证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研当中去。在项目的选题、申报、立项、研究一直到最终出成果的这一过程,相当于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在对大学生科研基金的投入的同时,尽力为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让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的研究,是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一般的院校,学生只有在研究生阶段才有机会进入课题组。对于我校电类本科生来说,我们将对其进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借助本科生由导师指导参加课题组,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其知识得到巩固,兴趣得到提升,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电类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开展创新活动。

(四)积极进行团队建设

高校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首先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学生的科研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科学指导训练,为了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对教师的指导工作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对指导学生科研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年度考核中也可以考虑加分,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指导学生科研,逐步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

在创新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制定了完善学生创新评价与奖励机制,以及推动学生创新活动良性发展的相关规定。比如:完善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并根据得奖的情况给予量化的学分奖励。在对学生课外能力学分的评定过程中,可以将该学分作为选修课的学分,且可在学生的综合测评中占一定的比例。总体来说,从各个方面营造学生创新的学习实践环境,搭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提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从以前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启发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积极地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就目前科技的发展来说,决不是一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研究出成果的。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科研过程,并使学生从灌输的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团队氛围建立起来以后,就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努力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1]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研究,2008,(1):103-105.

[2]杜永清.优化实验心理,激发学习动力[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5):71-72.

[3]韩彩芹.工科大学物理实验开放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5]潘信吉.开放式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9):104-106.

[6]安连锁,米增强,王秀梅等.完善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6):12-14.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大学生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