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

2012-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评价

袁 红

(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宜兴 214206)

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庭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孩子的现状选择了职业学校,希望通过专业的技能培养获得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向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打好基础。但是,近几年学校也出现了一些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上课整日玩手机、睡觉,扰乱课堂秩序,很多学生甚至考试交白卷,学生毫不在意学习成绩,造成这种现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

一、原因探讨

1.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藐视歧视

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教育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五千年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决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2.职教系统对文化学科的轻视与忽视

近几年,由于职教系统招生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注在专业课改上,上至教育部门,下至学校领导,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上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获得的关注则少得可怜,很少有人去关注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怎么上,关于文化课老师的培训也无人提及。在职教系统中,文化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了。

3.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目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家庭贫困才去读的,现在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慢慢有所转变,但还是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就是去以前的技校学习,不是正规教育,“低人一等”。在职校生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轻视文化课学习,认为既然是学一门技术,文化课的学习就无关紧要。

4.九年应试教育的摧残

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挥舞之下,学生经过九年的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的考量,早已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上课就等老师的标准答案,早已失去了自主思维的能力。许多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上课消极被动,更甚至叛逆对抗。经过考试的层层筛选,进入职业学校后有非常强烈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多数学生怀疑自我、否认自我。

5.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落后

进入职业学校后,我们还是采用旧有的评价模式,仍然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这让本来就对考试厌烦的学生更是深恶痛绝。于是,他们干脆完全放弃,自暴自弃,用自己的毫不在乎进行消极抵抗,一大批学生上课睡觉,逃课,玩手机,不做作业,考试交白卷。

6.教师课堂缺乏创造性

由于职业习惯和职业惰性,现在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文化课老师上课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过分依赖教参,黑板粉笔走天下,课堂缺乏新意和创造性,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座位上听得昏昏欲睡。

造成职业教学堂课教学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二、解忧之策略

(一)内在需求

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在马斯洛看来,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较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满足生理需求之后就追求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之后就想被爱、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运用在职教学生中,生理和安全需要已经基本满足,应该关注学生爱和归属的需要,以及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群体中,学生都有被团体接纳的需要,他们需要在团体中交到朋友,获得某种地位,取得他人的肯定和认可。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性格孤僻冷漠,有的脾气火爆急躁,有的娇生惯养,有的成绩很不理想。要把这么复杂的人员凝聚在一起,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让其他学生找到接纳他的切入点。比如,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口头表达能力却极好,可以鼓励他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表演比赛、演讲比赛,使得他能够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示自己出色的一面,有利于他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觉得自己是老师学生关注的焦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班级的亲和感和归属感。

进入职校后,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老师在这时起的作用就是协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主人。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定班规制度,让他们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给他们灌输一种主体意识,这样学生就能在互相的管理和约束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找到长大成熟的感觉,这是一件让他们感到欣喜和自豪的事情。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面对的是就业。因此,就业教育应该从入学开始就让学生认识到学业的紧迫性,如果有学生表现出对未来的渺茫和失望,老师要给学生打气鼓劲,分析就业形势。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就业的砝码。

(二)外在技能

1.结合专业知识,增强职业技能

基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中职所使用的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和普高所使用的教材没有太大的区别。不管什么专业,都使用同样的教材,参加同样的统一考试,五彩纷呈的专业特色没有体现出来。有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很少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数搞“一刀切”,其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听不懂或干脆不听。种种现象都提示我们,我们的文化课教学走入了误区。中职和普高所面对的对象是不同的,职业教育有它特有的属性。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语文课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如旅游专业,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旅游文化方面的教学;机械计算机等理科类专业,则可以结合本专业进行科技类说明文的教学。甚至还可以结合专业,创设某个主题活动,例如让营销专业的学生创办一个虚拟的小型商店,这其中有很多方面就涉及语文的相关知识点,如调查报告的写作、问卷调查表的设计、问卷时礼仪和口语交际。

2.围绕听说读写,增强交际能力

虽然目前我们一直在强调课改的问题,但囿于传统习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将大部分时间进行阅读教学,课文后虽有相关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但实际上占的比重还是相当得少,很多时候只是敷衍一下过过堂。学生经过漫长的九年制学习,早就对类似的上课形式发腻,所以导致我们上了一篇篇课文后,学生依然是连简单的表达都做不好,有时候甚至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职教的学生最终面对岗位,面对工作的需要,所以他们必需掌握初步的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作为职教的语文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展开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比如,可以在上课后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展开自我演讲的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设置某个场景,展开系列活动。例如交流,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经历,同样的事情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导致表达的效果也不同。也可以结合录音,找出不妥之处,然后提出如何正确处理。

3.跳出课本教参,个性解读文本

对于课文的解读,很多教师也依然沿用旧有模式,一本书,一本教辅材料,一支粉笔。文本的解读很多时候都是沿用教参说法,以至于整个课文解读陷入了政治化、模式化、标本化、功利化。导致教师自己的思想也陷入僵硬化。很多教师平时生活中也甚少读书,《中国教师报》提供的一则统计资料表明: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评价一个教师是否优秀,关键看教师受学生的欢迎程度。老师想要受到学生的欢迎,就必须将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妙趣横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先抛开教参,抛开课堂,抛开学生,做课文虔诚的读者,把课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上几遍,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也让学生谈体会,写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深受学生欢迎。

4.避免单一模式,倡导多元评价

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最终评价不外乎是成绩。而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模式筛选下来的“失败者”,再沿用旧有的模式,学生对此早就毫无信心,甚至反感至极,于是便会出现所谓的消极抵抗,上课睡觉、玩手机、考试交白卷成了常态。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单一的评价模式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元的评价模式,评价的主体可以多元化,既有教师的点评,也有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评价的内容也要多元化,要全面衡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意志等各个方面,不仅只是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评价的手段也可以多元化,既有课堂上的评价,也有课后作业的评价,既有书面的评价,还可以是口头的评价,甚至作业展览的评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展示自我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关键还是在于能否创造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

[1]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肖永红.职高语文教学要有职业特色[J].教育导报,2002,(12):22.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评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职业写作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国内职教动态信息若干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