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的彼得潘:哈克贝利·芬

2012-08-15颜蓓蕾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哈克吐温吉姆

颜蓓蕾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7)

美国的彼得潘:哈克贝利·芬

颜蓓蕾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7)

许多评论家和读者推崇《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一部成长小说,但文章从哈克贝利·芬身份的迷失和道德成长的静止角度入手,探究哈克的不成熟性,而将哈克的角色固定在长不大的小孩折射了马克·吐温对当时物化的美国社会的严厉批判。

哈克贝利·芬;身份迷失;道德成长静止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故事讲述一个叫哈克贝利·芬的小男孩跟黑人奴隶吉姆沿密西西比河漂流而下,寻找自由的旅程。长久以来,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归类在一起,当成有趣的儿童读物。但笔者认为本小说所传达和探讨的意义远不止一般的儿童读物那么简单。仔细研读后,哈克的成长问题就充满诸多争议,值得评论家和读者仔细研究。

很多评论家将该小说定义为成长小说,力推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经历使他成熟长大,如Lauriat Lane Jr曾评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正是通过描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即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而成为世界名著之一。此小说是一部教育小说。生活而非书本是它的学校”。但是笔者不同意,笔者认为哈克并没有长大成熟。根据神父Williams的解释,“成熟指的是外在的标准和规则转变成内在的准则和信念。而这种同化过程应该是有意识的、自由的,即一个人逐渐学习认识和欣赏某些价值”,在结束了密西西比河上的漂流,哈克并没有真正学习欣赏某些社会价值,并将这些外在的社会标准内化,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比如他仍对学校知识轻视和无视,喜爱诅咒和抽烟。而笔者认为哈克的不成熟性最主要体现在他身份的迷失和道德成长的静止,而这也折射了马克·吐温对当时物化的美国社会的严厉批判。

迈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人独特身份的建立,而父母对小孩的成长和身份的确立起着基础且关键的作用。哈克生长在一个缺失家庭温暖,缺少父亲关怀母亲疼惜的环境中,母亲早逝,父亲是个终日以酒为乐的酒鬼,只知道打骂哈克。哈克的成长彻底缺失一个指引他方向的人。幸运的是,善良慈爱的达格丝寡妇和瓦岑小姐收养了哈克,但是哈克却没能从她们那里得到真正的家庭关怀,她们更多的是扮演教育的角色,让他学习和遵守上流社会的文明礼节,限制他的自由发展。处于对亲情的渴望,无法获得快乐的哈克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亲生父亲身上。然而父亲的重新归来不是因为关心想念他,而是知道哈克有一大笔财产,要求哈克将钱交给他保管。哈克清楚父亲酗酒嗜赌的爱好,拒绝父亲的要求。父亲竟将哈克锁在小木屋里威逼打骂。哈克对父亲的彻底绝望,迫于无奈,只能伪装自己死亡,逃离小木屋,一人独自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至此圣彼德斯堡哈克的旧身份被彻底打碎,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既是哈克的自由之旅也是他重塑新身份的成长之旅。

Lynn精辟指出“一旦哈克找到了他的新父亲,他最终会知道真正的他是什么样子”,而帮哈克重塑新身份的合适人选是黑奴吉姆。在遇到吉姆之前,哈克一直处于漫游状态,没有方向;遇到他以后,哈克的人生开始了变化,因为吉姆不仅为哈克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更充当哈克新父亲的角色。吉姆的父亲角色最能体现在他为哈克在木筏上搭建了一个窝棚,这是他为哈克筑造的一个哈克期待已久的新家。除了扮演父亲的角色,吉姆也充当哈克母亲和知心朋友的双重角色。小说第十六章中,在哈克消失于迷雾中后又重新出现,吉姆忍不住说到“我的心差不多已经碎了,因为把你丢掉了,我真是伤心透了,我再不管我自己和木筏会遇到什么危险了。等我醒来的时候,看见你又回来了,平平安安地回来了,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我恨不得跪下去用嘴亲亲你的脚”。这番话彻底打动了哈克,也使得哈克真正把吉姆当成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看待。

原本哈克平稳的成长之路却受到诸多干扰,而正是这些干扰阻碍了哈克成熟身份的形成。第十七章他们的木筏被轮船撞坏,哈克与吉姆分开,来到了甘杰佛家,为自己拟定了一个新身份左治·杰克生,在与杰克生家的愉快相处中,哈克忘记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也彻底忽视和淡忘了吉姆。在第十九章中,随着公爵和国王两个恶棍的到来,哈克的成长受到进一步的威胁。哈克不再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而是成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面对公爵和国王的不道德行为,哈克没有阻止,有时反而成为他们的协助者,甚至在公爵和国王强迫吉姆扮演带有侮辱性的滑稽表演艺人时,哈克没有制止。吉姆作为哈克父亲的身份被剥夺,成为一个小丑。直到吉姆被公爵和国王卖了之后,哈克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去寻找吉姆。哈克与吉姆再次分离。得知吉姆被卖到菲力浦家后,哈克又换上了新身份——汤姆·索亚。多次不同身份的扮演使得哈克愈加远离他自己原来的身份。最终,当真汤姆到来时,哈克又迅速重新变回了最初那个为汤姆马首是瞻,没有主见的小朋友,跟着汤姆做了很多让吉姆受辱受罪的事。所以冒险结束后的哈克没有顺利建立自己成熟的新身份,反而迷失在多重身份中。

除却身份的迷失,道德成长的静止也是哈克不成熟的另一有力体现。道德的成长和成熟是人成长和成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引发热烈讨论的道德成熟问题主要集中于黑人吉姆的自由问题上。最能衡量哈克是否在道德上有所成长的标准就是他与黑人吉姆的关系和对黑奴制度的认识。奴隶制度是当时成人世界里最大的一个现实,黑人处于低等的奴隶地位,白人处于高等的主人地位。这是一项非常不人道、不公平的规定。若是哈克的道德有所成长,那么他应该有深刻的顿悟,逐渐认识到此种制度的不合理性。但是哈克却没有明显的表现。十六章中,哈克挣扎于向追捕的人举报还是掩护他,哈克选择了后者,但是却不是出于对奴隶制度的认识,只是他孩童单纯的逻辑告诉他吉姆虽是瓦岑小姐家的奴隶,但是他并不是很喜欢瓦岑小姐,他们之间没有密切的利益挂钩,所以他不会觉得良心不安,而且孤独的他自己也需要人陪伴,因此他做出了保护吉姆的选择。第三十章中,哈克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因为公爵和国王的贪欲,吉姆再次被卖为奴隶,哈克徘徊于写信告诉瓦岑小姐还是自己亲自去救他的两难困境中。经过诸多的思考,哈克最终决定要去营救吉姆。很多评论家及读者得到巨大鼓励认为这是哈克道德成长和成熟的表现。但哈克却因为想到他与吉姆相处的欢乐时光才做出这样的决定。第三十一章哈克回忆起他们“一边向前漂流,一边谈笑歌唱。他(吉姆)总是管我叫做老弟,总是爱护我,凡是他想得到的事,样样都替我做到了,他实在是太好了”。正是这些曾经在一起流浪逃跑的愉快经历让哈克做出解救吉姆的决定,而并不是因为认识到奴隶制度的错误和不合理性。HenrySmith也指出“哈克身上仍然完好无损的心是来自于他性格最深处的一种冲动。这种冲动促使他能够与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偏见和错误的价值做斗争。这种错误的价值和偏见以宗教、道德、法律和进步的名义强制灌输到每个社会成员的脑中”。从史密斯先生的评价中,不难发现不是哈克认识到他们现存的道德和价值观是错误的,而是因为他那仍然纯良完整的心告诉他吉姆是他仅有的几个好朋友,他有责任和义务解救他。所以哈克诸多的解救行为无关道德。

不要借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谈论道德问题也是马克·吐温先生自己明确提出的一点。在该小说的“布告部分”,马克·吐温先生就重点强调“任何想要从这个小说里找寻道德的人将被驱逐”。因此此小说探讨的重点不是道德或者说根本就不想涉及道德不道德的问题。通读该小说,读者不难发现小说中处处出现哈克道德上没有成长的例证,如哈克对吉姆的称呼“黑鬼”(negro)充斥贯穿整个小说。据统计,该词在小说中出现了215次。Kennedy指出“黑鬼一词是全美的表示种族歧视的王牌词语,是引发种族歧视的原子弹”。带有如此严重种族歧视色彩的词却被哈克反复使用,即使在哈克与吉姆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后,哈克还是这样称呼吉姆。若他道德上真得到成熟,他就应该了解此词背后的意义,停止以这样的方式称呼吉姆。唯一可行的解释就是哈克仍然只是一个纯真单纯的小孩,叫吉姆黑鬼只是代表一个称呼,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很多支持哈克道德成长的评论家和读者对小说的结尾倍感气愤,汤姆突然出现,展开了他一系列异想天开、滑稽可笑挽救吉姆的方案,而哈克却没有提出多大的异议,像小孩般单纯地追随,认为这是该小说的一大败笔,但笔者认为正是这种突然的情节转化,体现了马克·吐温对纯真朴实的孩童世界的珍惜,或者说马克·吐温本人并不想哈克长大,吸收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并被成人世界同化。

作为一个极具洞察力的作家,马克·吐温深知成人世界的虚伪和丑陋。小说虽主要描述了哈克和吉姆的历险,但是其中不乏很多展现人性丑陋的描述。第九章中,哈克的父亲被无缘无故谋杀,第十二章介克·巴卡、毕路和基姆·特纳三人抢劫轮船,分赃起了矛盾,结果杀了特纳。第十八章中,甘杰佛家和雪富生家仅因其子女私奔而互相厮杀,荒唐又滑稽,但却展示了成人世界中嗜血的一面。第十九章中,随着国王和公爵的到来,哈克和吉姆彻底过上了非人的生活。国王和公爵的种种行为将成人世界中的自私和贪婪演绎得淋漓尽致。第二十一、二十二章生动描述了阿肯色州南部的一个小镇里几乎人人都是十足的无赖,是游手好闲的人,个个喜欢看热闹,一大群胆小的乌合之众想合力用私刑惩治枭雄佘奔,却被他的气势吓得作鸟兽散。马克·吐温种种细节的描述使成人世界的肮脏、贪婪和堕落一目了然。这也折射了吐温先生所在的现实世界,“曾经人们想要钱,但是现在他们堕落了,他们崇拜钱。新的福音是得到钱,以更快的速度得到它,越多越好”。如何得到更多的钱已然成为当时美国社会的圣经,它带来也引发了很多的罪恶,当时的美国社会完全是一个物质主义驱使的腐败社会。

哈克是马克·吐温美好念想的寄托,他希望他保有最初的纯真和善良。小说中,哈克时刻将汤姆当成自己的偶像,希望自己能成为他,所以在结尾部分,哈克把自己伪装成汤姆,因此汤姆折射了长大后的哈克形象。与纯真的哈克不同,汤姆已经开始渴望别人对他的赞赏,开始自命不凡,开始做作。这样的哈克不是马克·吐温所乐以看见的。他更加希望哈克继续生活在自己单纯的世界中,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开展他乐衷的各种冒险活动,成为一个“永远存在的壮实的彼得·潘。他属于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他将成为一个象征性的人物,拒绝所谓先进文化里渗透的种种罪恶。”因此哈克将永远会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1]Lane Jr Lauriat. Why Huckleberry Finn Is a Great World Novel[J].College English,1995,(10):1-5.

[2]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J].张万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I106

A

1673-0046(2012)4-0195-02

猜你喜欢

哈克吐温吉姆
哈克萨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原始魅力——吉姆·科普
吉姆餐厅
布哈克历险记
让身体从纸中穿过
水里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