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着春天必能看见春暖花开——“生本教育”在高中语文独立阅读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2012-08-15

中学语文 2012年10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论语教育

陈 华

语文是一门最富有开放性的课程,因此,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对文学教育的任务进行诠释:“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及创造思维的能力。”文学教育应该有其独立的目标、内容,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过程,其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其重点是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对高中生而言,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就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放羊式的阅读或单纯传授式的分析基本上是无用的知识,它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程改革以来,福建省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适当强化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福建省高考率先引入中外文学名著和中国文化经典的测试。毋庸置疑,这对文学教育及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是非常好的尝试。但阅读教学的现状常常是,因课时的限制和高考的压力,中外文学名著和中国文化经典的阅读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只能依赖学生课外的独立阅读。而学生课外的独立阅读和模块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无法对接,模块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教师和学生的阅读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的结论上,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不是自己思考的结论,学生只关心教师是什么样的结论,老师的结论又大多来自固有的结论。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语文课越上越“枯燥”,而学生课外的独立阅读能力越来越低,这不是个别现象。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课堂教育怎样才能影响人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长期习惯了接受“标准答案”,渐渐就会失去求异思维的能力,创造潜能就会慢慢被扼杀,何来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听专家报告和观摩同事的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打破了老师是主导、学生是观众的传统教学模式。后来通过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懂得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因此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生本课”的体会。

利用前置性作业,鼓励激发学生独立阅读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生本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推导出结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学生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得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 《论语》《孟子》时,就利用前置性作业很好的发挥功用。传统文化经典是传承人类文化、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涵养我们的心灵……,是需要学生花时间花精力踏踏实实的阅读与思考的,同时又是高考所涉及的重要内容。但是课程标准中没有相应的课时安排,这就意味着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只能在课外独立阅读。课外独立阅读并不是随意的或是无目的,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于是前置性作业就可以发挥功用了。在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文化经典《论语》《孟子》的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是:首先布置学生应该阅读的章节,并根据阅读的章节精选设计前置性作业:如阅读《论语·学而》,按要求答题。

1.子贡:“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_③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_来者。 ”(节选自《论语·学而》)

【注释】①谄:巴结,奉承。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磋,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雕刻玉石,加工成器物。磨,把石头加工成器物。③赐:端木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在这里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做人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给每一位学生,一周两份。阅读有关章节做完前置性作业后,分小组讨论正确答案,收缴上来,由老师批改,再拿出一个单位时间,利用投影仪挑选几位同学的作业进行演示,好的答案直接作为标准答案,阅读的成果就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凸显出来了。这样,促进了课堂教学中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激发学生独立阅读的热情;对教师而言,比生搬硬套地讲解省力得多,形式也生动得多。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推论中发现答案。前置性作业大大丰富了独立阅读的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性材料,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更易调动学生思维和阅读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阅读的缺陷。真正实现了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过渡。郭教授说:“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由于坚持两年这样做,所以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时,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成就,不仅测试成绩好,而且升华了生命的高度,并没有像许多高中生如同在地狱般度过了艰难的三年,甚至是灰暗的一段人生经历。

依靠合作性学习,点燃释放学生独立阅读的激情

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如果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那学生就犹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一样,获得了真正的解放,潜能就释放出来了。当鞋合脚的时候,脚被忘记了。当教育适合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伟大创造。”在利用前置性作业,鼓励激发学生独立阅读的热情之后。我尝试性的让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理解诠释经典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如我们学习《论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天命思想;⑤教育思想去探讨,明白孔子学说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的影响,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我继续推行独立阅读,合作学习,分成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侧重探究一个主题,让他们各出奇招,各显神通。碰到自已不懂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善于在表象中找到藏在背后的内涵和特征。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生了:当《孝之说——结合论语浅谈孝》《和为贵》《“恕”》《有朋自远方来-浅谈〈论语〉的交友观》《从〈论语〉中的诚信谈经商》《〈论语〉做人篇》……这一个个学生的课件精彩纷呈,互不相让时,真让我感动,发现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在交流中智慧互补、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合作学习更让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孝之说——结合论语浅谈孝》的课件,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摘录孝之语录——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依此得出——孝是人之本,德之本,仁之本,是礼仪至尊。

孝的含义——子女背负父母,子女孝敬父母

如何尽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再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对“孝”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第八章)——和颜悦色

大胆质疑——《论语》中所有的“孝”论都是正确的吗?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剥夺了子女自身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现代社会“孝”的淡漠——《我们的父亲》

自我剖析——子曰:“色难。……”(《论语·为政》)

当父母让你帮助他们做家务时,你会心甘情愿地去答应吗?

当父母询问你在校情况和个人生活时,你会耐心回答吗?

当父母对你倾诉(或说教)时,你能耐心地坚持到底吗?

你在家对父母的表情最多的是哪一种 (笑,冷淡……)?

一周之内,你和父母争吵过两次以上吗?

虽然只是摸着石头过河,让学生尝试独立阅读,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让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但是学生绽放出来的智慧和热情却让我刮目相看——原来毫无生机的“独立阅读”“合作探究”“重获”了青春的活力,学生变得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一番展示下来,学生的疑惑自我解决了,问题也自我消化了。而且,他们并不被老师的口若悬河所吸引,也并不急于获得所谓的真知灼见。相反,他们更关注彼此并不高明的见解,在“独立阅读”中享受快乐,在“合作探究”中提升智慧。在“质疑思考”中释放激情。

适时做好“牧者”,点拨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育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要创造最大的空间,来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学生进入高三,《考试说明》下发了,文学名著阅读有七部之多,虽然学生们已经阅读过了,但考前的梳理是至关重要的。我就和学生们商量:“这么多重要情节,我们怎样用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来?”全体同学几乎不假思索地说:“我们来啊!按照小组分工,老师你就放心吧。”说实话我还真有些不放心。一个星期后,第一批成果出来了,所有的小组都把自己承担的任务完成了,把相关资料都用邮件的形式发给我,我再汇总筛选,把有价值的资料用邮件的形式发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再次检查审核,确认无误再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进行复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查寻相关名著的资料,得到有关名著的写作背景、内容梗概、评判鉴赏、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信息,学生再对已获的信息进行归纳、领会、分析、总结、评价、反思。这不仅激发他们无穷的潜力,而且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学名著阅读复习中,提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他们的资料内容翔实、全面,如果凭一己之力,短时间内是难以完成的!只有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才会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境界吧!感谢生本,还是郭思乐教授说的真切:“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生本教育”是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生本教育”是符合时代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习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生本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教法、学生的研究方面狠下工夫,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激励,启发思维、开阔思路、疏导疑难。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做“生本教育”的守望者,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把阅读还给学生,激扬生命,收获意外的惊喜!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论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如何读懂《论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