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中探奇 淡中品味——解读《亡人逸事》的五把钥匙

2012-08-15郭祥圣

中学语文 2012年10期
关键词:孙犁钥匙细节

郭祥圣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中学]

孙犁的《亡人逸事》(苏教版必修二)是一篇悼亡之作,作者只是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片段”连缀成文,语不艰深,看起来有些“轻描淡写”,学生理解起来也似乎没有障碍。但是面对这“自然、平易、冲淡、沉稳”①的文章,高一的学生却不能入境,难以理解孙犁对妻子的一腔深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交给学生几把“钥匙”,用这几把“钥匙”来解读课文。

钥匙一:交代写作背景

孙犁夫妇1929年结婚,妻子是农村妇女,而且不识字,与孙犁育有两男三女。他们夫妻生活四十多年,但孙犁在外时间居多,而且也有另找有文化的女性的机会②,但孙犁始终对自己的这个糟糠之妻不离不弃,一往情深。在妻子去世十二年之后的一九八二年,作者写成《亡人逸事》。

交代这个背景,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

首先,交代这个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孙犁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孙犁在妻子去世十二年之后,还能将几十年前妻子的生活片段如实描绘出来,足以见得他对妻子的感情之深。试想,一个薄情寡义的人能对妻子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吗?这样,文中“我”对妻子的感激之情、赞美之情、愧疚之情就有了落脚点。文中感激之情主要是通过屡次建议“我”写“大嫂”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嘴说出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上的照顾、创作上的灵感、语言上的源泉;赞美之情主要表现在两句话:“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愧疚之情则是通过“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等语言传达的。读着这样的文字,学生的内心才会激荡起感情的涟漪。

其次,交代这个背景,有助于分析亡妻形象。在《亡人逸事》这篇文章中,亡妻的形象中有“勤劳”、“坚韧”的一面。作为一家“顶梁柱”的丈夫长时间与妻子不在一起,妻子要下地劳动,要织布,还要抚养五个子女,这对一个弱女子来说是多么不易!但是妻子将这一切都承担了下来。因此,读着第三部分的文字,我们会从心底里敬佩这位伟大的母亲、勤劳的妻子。

钥匙二:消除时代隔阂

学生对文中看戏相亲、让孙犁叫车接妻子回家、把布直接寄到妻子娘家这几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究其原因,是时代的隔阂造成的。孙犁与妻子的婚姻是 “旧式婚姻”、“封建婚姻”,而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二人到结婚时才能见面(孙犁可算是例外,所以文中说“虽然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见面却是在结婚之前”),而且妻子回娘家之后不是随便可以回到丈夫家的。而现代,男女自由恋爱,也可以由人介绍,还可以通过“非诚勿扰”之类的节目寻找意中人;小两口闹矛盾,妻子可以赌气回娘家,等气消了再回到自己的家。让学生了解新旧婚姻的区别,可以让他们消除时代隔阂,更好地理解妻子的言行:“她礼教观念很重”,在“盯了我一眼”之后“钻”进“轿车”,要“我”叫车接她回家表现了一个旧时代的农村妇女的贞操观,更好地表现了她“质朴”的性格特点。而把两丈花布直接寄到妻子的娘家去,就不可能出现妻子“很可能不能拿到或不能全部拿到,即使经过公婆之手再交给儿媳,她碍于‘礼教观点很重’,也不可能全部用于自己”③的情形了。妻子在临终之前“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实在是有缘由的!

钥匙三:赏读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最能够打动人心,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亡人逸事》写的虽然是“逸事”,是“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片段”,但是多有“能够表达人物的精神志趣”的细节描写,是很能“传神写照”的,只有引导学生赏读这些细节,才能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如写 “我”初见未婚妻的细节:“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盯”的意思是“注视”,“集中视力看”,为什么要“盯”,而且前面还要加上“用力”?因为未婚妻事先不知道“我”会来,来了自然要仔细端详一下,所以“用力盯”,但是作为一个处于旧时代的女子,她又是害羞的,所以在“盯了我一眼”之后,就有了“跳”、“走”、“钻”的一系列动作,这样就把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而又意外见到未婚夫的女子的羞涩、嗔怪、多情的心理形象地刻画了出来。又如,妻子“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试想,因为织布,两个大拇指变得又“粗”又“短”,而且指甲也短了(分明是磨短的),这需要多少时间,需要付出多少辛苦、多少艰辛!再联想当代的青年女子,因为爱美而留长指甲并且美甲,她们能做多少家务活?孙犁妻子作为一个年轻女子难道不爱美?但是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得她没有这样的空闲时间。妻子吃苦耐劳的性格通过写手指这个细节得到了很好的刻画。

“一切卓越的作品,如果把那些绘声绘影、栩栩传神的细节抽掉,使他们仅仅存下一个故事的梗概,它们的魅力也就消失了。正是这许多真实的细节使那些作品形象饱满,并且光芒四射的。”④诚然,妻子的形象如果没有了细节描写,那就不能如此感人,文章也会黯然失色。

钥匙四:把握形象变化

《亡人轶事》这篇文章中,妻子由一个娇惯柔弱的女子而成了一个贤妻良母,形象的变化可谓大矣!把握住这个形象的变化,对于解读课文以及分析妻子形象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看妻子的形象有哪些变化。文中妻子形象的变化有这样几个方面:由“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带着孩子们下场下地”;由“没有力气”到“和大女儿轮换着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粜卖”;由不会织布到“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由“娇惯”的“小闺女”到把几个孩子“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母亲。

再研讨妻子的形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一是她父亲的教育。她曾因为听见鸡叫就被叫起来煮饭而“颇以为苦”,“向她父亲哭诉”,父亲的一句“那你还哭什么呢”后面虽然没有妻子的答话,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妻子会因父亲的教育而决心改变自己。二是“我”母亲的调教和影响。在背北瓜“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站起来哭了”后,母亲笑着“把北瓜一个个拣起来,背到家里去了”,这对妻子有着怎样的影响力!三是对家庭和对子女的责任感。妻子本来不会织布,因为“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这个“决心”全是出于对家庭、对子女的责任感而来的。四是母亲对子女的爱。“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上走”,这是一个多么爱子的母亲啊!与现代社会因丈夫家境不好或因子女有缺陷就一弃了之的女子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钥匙五:探究文章结构

文章的第四部分由两个层次构成,前三节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第四小节到文末写妻子与“我”的诀别。是否可以作这样的处理:把第四小节到文末写妻子与“我”诀别的文字接在第三部分之后另作一个部分,而让前面的三个小节作为结尾?

从文理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的作品。但是把处理后的文字跟原文作个比较,我们会发现,孙犁的处理实在高明。这个部分的第三小节最后说:“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但是为什么还要写下面的内容?原因有三:从情感来说,作者愧对亡妻,越是愧疚,越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从结构来说,妻子临终之前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与开头妻子满意于二人“天作之合”的婚姻“点头笑着说”形成照应;从效果说,这样一个勤劳的妻子,这样一个“礼教观念严重”而对我“严肃”说话的妻子,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的妻子,这样一个与“我”“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的妻子,在临终前问起寄花布的小事,竟然带着笑容离开人世,这给读者留下多么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真可谓让读者觉得“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注释:

①刘锡庆:《孙犁:散文应“取信后世”》,《中国教育报》,2000年11月21日。

②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③吴周文:《并非老泪纵横时——解读孙犁的〈亡人逸事〉》,《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07 年 1、2 月合刊。

④秦牧:《艺海拾贝·细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猜你喜欢

孙犁钥匙细节
爱书惜书的孙犁——读《书衣文录全编》有感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钥匙和锁
晚年孙犁
钥匙
游移于隐藏与揭示之间——论孙犁的“芸斋小说”
作家孙犁的“吝啬”
钥匙失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