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活动设计

2012-08-15

中学语文 2012年10期
关键词:选材教材内容

李 静

“写作是用书面语言与一定的文体来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发表意见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以创造性思维为中心的具有系统性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①写作活动的定义比较宽泛,凡是有关写作的行为都可归为写作活动的范畴。本文综合分析了苏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从写作过程的角度出发,将本套教材的写作活动设计归为四大类,即从生活中寻找写作资源的活动,关注人生体验的活动,单一文体写作技能训练活动和针对语言规范的修改活动。本套教材的写作活动设计在内容设计上既有缺点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对写作教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一、写作活动设计的特点

(一)扣住单元专题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各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在内容编排、选取的话题上都与本单元的专题相对应,使得读与写融为一体。

在选材活动中,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为例,该单元的写作活动的话题为“从生活中找‘米’”,是一次选材活动。在传授写作知识部分,通过列举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写“吃”的部分,说明作文材料来源于生活,要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接着介绍几种积累材料的方法,如观察日记,制作资料卡片等。在习题中围绕怎样选材设计了三次练习。

在立意活动中,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为例,第一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的话题为“有感而发”,这是一次立意活动。在传授写作知识部分,介绍了本单元的课文《繁星》及《为你打开一扇门》是怎样立意的,“巴金对繁星进行了无数次的观察,获得繁星是母亲和朋友的亲切感受,才产生了写作《繁星》的激情;赵丽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对文学有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才写出了《为你打开一扇门》”,从而说明了写作要有感而发,好文章都是作者激情的流露,进而指出“感”的来源,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这样,有了“感”,写作文才不会无病呻吟,立意才能准确。在习题部分围绕“有感而发”设计了四道习题。

在谋篇布局活动中,就四种文体训练,围绕单元专题来设计活动的话题,以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为例,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主要有两次活动,其中一次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阅读专题是“精彩演讲”,所选的四篇课文均为演讲稿,所在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的话题为“写简短的演讲稿”。这就使得写作活动与单元专题联系了起来,围绕单元专题来开展写作训练。

(二)贴近生活实际

本套教材的写作活动在内容设计上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三次选材活动设计都围绕生活展开,它告诉学生文章素材最终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多留心、多观察生活。设计的习题在内容上也是有关生活中的琐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题练习“在家中找‘米’,自己命题,写一篇文章”,如家里有哪些人,各有什么嗜好和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两次立意活动:“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也是围绕生活而展开,活动内容贴近生活,如在“有感而发”这次活动中,告诉学生“感”从生活中来,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练习设计的内容也都是以生活中的事为材料。在谋篇布局活动中,记叙文训练中的人事物景,都是生活中的常景;说明文中说明的对象及议论文中用来阐明观点的事例和道理都是来源于生活,事实是生活中的事例,道理是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实用文体是日常生活、工作中所用的一种文章格式,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四种文体的写作设计都贴近生活。

(三)重分解、轻整合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四类写作活动训练的具体内容都是分解在各个写作活动单元中予以训练,如选材活动的三次训练活动分别肢解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及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予以训练;立意活动分解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第二单元中予以训练;在谋篇布局活动中,以记叙文中的人物写作训练活动为例,教材将人物写作训练专题分解在三个单元中予以训练,而写作活动中的修改活动,表面上看,其修改专题编排十分科学,先分解训练,再整合训练,由词语——句子——语段——篇章,训练可谓循序渐进,但任何一个修改专题在修改内容上几乎都不与所在单元的写作训练专题相通,修改原是写作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却被从写作活动过程中分解出来,单列专题,自成体系。

(四)对写作过程缺乏指导

写作是动态的实践活动。语文新课改前,受传统写作理论的影响,教材往往是安排写作知识后列出几道参考题目,注重写作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教师从教材出发局限于两种主要的写作指导方式:要么大讲有关主题、材料、结构、表达、体裁等方面的概念和命题,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来进行机械训练;要么就是命题+要求的形式,教师稍微作一下指导,剩下的就是学生根据要求自行写作”。②不管哪种形式都忽视了写作程序性知识的构建,学生不知如何选材、构思、行文、修改,自然难以成文。新课改以来,教材的编写虽然注意到了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修改等写作过程,并在教材编写中也按这一过程来设计活动,但是在各环节中仍缺乏具体的指导步骤,只是寄希望于教师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予以指导。

苏教版各单元的写作活动设计中对写作过程诸环节并不加任何详细的指导,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为例,其讲述写作知识部分的内容要点为:人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一面》由于抓住了所写人物的有关特点,因而能够生动鲜明地写出人物的个性,其写作练习部分设计了两道人物写作的训练题,其导知部分仅仅是传授了一些相关的写作知识,对这些写法知识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结合实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对于所举的课文《一面》这一例子,并没有举出实例来说明它是怎样抓住所写人物的有关特点,来生动鲜明地写出人物个性的。其导写的部分,仅仅限于拟出了几道训练题而已,没有把写作作为一个连续的内部认知过程,并没有具体的运思操作训练,也没有具体的文字化操作训练。如该单元写作训练第一题:各人自选班上一位同学作为描写对象,用350字对这位同学的外貌与个性特征进行勾勒。文章写成后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猜猜你写的是谁,评评写得像不像。这样的一道写作训练题,并没有具体的写作指导步骤。

二、写作活动设计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写作教学的课堂内容以教材为本,因此,教材中的写作活动设计与教师的写作教学以及学生的写作紧密相连,对写作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扣住单元专题、将设计活动内容与学生读写技能结合,学习写作方法。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翼,读是基础,写是发展,写有利于增强阅读的兴趣,读则能促进写作的提高,读和写相互促进,不可分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不仅在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情操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表达方式、技巧方面的范例。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质的深刻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得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是很难产生内蕴丰厚的优秀之作的。只有以广泛的阅读记忆、获取信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各单元写作活动的话题扣住本单元的专题,就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以阅读课文带动写作,学生在课文中通过阅读训练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能运用到写作上,把阅读技能转化为写作技能,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课文,以写作作为切入点来理解课文,去感知作者选材的艺术性,谋篇布局的技巧和遣词造句的准确与精美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深入地领悟到名家写作的意趣,知识的获得就成为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再动笔写起文章来,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在学习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一课时,学生可以学习到选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要学会观察,思考生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有了内容可写。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学生学习到了立意的方法,文章的立意应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作者赵丽宏正是在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的基础上,对文学有了深刻而真切的体会才写出 《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还可以学到谋篇布局的方法,如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演讲稿阅读可以教给学生写演讲稿的方法。总之,教材中的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与写作专题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学习写作方法。“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它是一种通过学生的阅读感知,经过学习模仿,再转化迁移,从而进行发展和创造的学习行为。”③

2.写作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易于利用写作资源,形成写作能力。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语文的运用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应该是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旋律。”④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任何作品都离不开生活,拥有丰富的素材是写作的基点。一方面,使写作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是对生活这一巨大的写作资源的发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管他有没有注意到,他都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事,因此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应该是熟悉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写作素材,都有话可说。如教材在选材活动设计中要学生从生活中找写作素材,而不是单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生活中蕴藏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取之不尽的。另一方面,写作具有实践性,写作教学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也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学生都是比较活泼好动的,要使写作教学的内容贴近生活,学生与生活有紧密的接触,通过写作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在写作中也会积极主动地去开采生活中的写作资源,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本套教材的写作内容设计,从写作知识的传授到习题设计,都围绕生活,都从生活中来。

(二)负面影响

1.写作活动内容设计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完整的认知图式的形成,学生写作水平难以逐步提高。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9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我们将2016年6月~2017年1月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2月到9月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2~67岁,其中冠心病患者有19例、高血压病患者有2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有10例、心力衰竭患者有7例、心肌梗死患者有3例。观察组的60例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4~72岁,其中冠心病患者有18例、高血压患者有2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有13例、心力衰竭患者有5例、心肌梗死患者有4例。通过比较分析,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写作活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所谓整体性,包括写作者素质的整体性,写作过程的整体性,写作结果即作品构成的整体性等等”。⑤因此,纯粹的分解式的写作训练是没有意义的写作,训练应该立足于整合训练,使学习者在有意义的整体中学习每个单项,以构建相对完整的认知图式。但本套教材的写作活动设计呈现出明显的重分解,轻整合的特点。选材,立意及谋篇布局活动都分别肢解在不同的单元中予以训练,将原属于写作活动过程的修改活动单列专题,任何一个修改专题在修改内容上几乎都不与所在单元的写作训练专题相通。以人物写作专题为例,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线索要清楚,个性要鲜明等等是人物写作的基本技法要素,而在这种专题训练里,人物写作的基本技法要素被肢解了,分别放到三个不同时段的专题里训练,这样难以使学生高效地形成关于人物写作的认知图式,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2.教材中对写作教学过程缺乏指导,不利于教师有效的写作过程指导,学生写作策略难以有效改善。

本套教材的写作活动设计对写作过程诸环节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进行更深入更具体的引导,只是让师生自行去感悟,如在前面分析教材的写作活动设计的特点时提到的教材对写作过程缺乏指导,其中列举了一个写作训练题——对一位同学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进行勾勒。学生似乎明白了写作的主题,也知道从外貌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写,但操作性还不是很强,对于外貌和个性特征,学生还不知道怎么去表现。虽有《一面》这一例文作为示范,但在写法指导部分也只是点到为止,况且也没有具体的写作过程示范,课文的构思、立意、行文、修改、评价等细节,学生一无所知,只有对写作成品的分析,学生仍然感到无从下笔。而语文教师指导时也往往简单粗略,随意盲目,难以设计到位,学生也得不到操作性强的指导步骤,写作时则是在茫然中摸索,不知如何去写。

总之,新教材的写作活动设计美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活动紧扣单元专题,贴近生活,使学生更容易地学习写作方法,知道怎样去积累写作素材,这样,教材不仅帮助学生学习怎样去寻找下锅的“米”,也为学生提供了做饭的各种方法。另外,教材中的写作活动设计应注重过程与方法,各类活动设计要注重整合,应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写作训练活动,设计出具体明晰的写作过程,对写作内容的组织、设计、评价等各方面做到清晰、系统,教师的指导方法才会随之改变。

————————

注释:

①陈靖武:《提倡精读 以读促写》,《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欧治华:《完善教材编写,改进写作指导方法》,《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③钱德宏:《论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

④段艳玲:《在生活中培养写作的能力》,《文学教育(上)》,2007 年第 8 期。

⑤赵年秀:《新课标写作教材设计特点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5期。

猜你喜欢

选材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环己烷冷液倾析器腐蚀与选材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主要内容
实木门窗的选材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