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我”回家——寻找作文失落的灵魂

2012-08-15张向群

中学语文 2012年10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思想

张向群

巴金说:“50年来我在小说里写人,总是按照我的观察、我的理解,按照我所熟悉的人,按照我亲眼看见的人写出来的。”在这里,他把“我”放在了核心地位。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写作中漠视甚至无视“我”的存在,假话空话满天飞,虚作套作到处是,作文的现状可谓“惨不忍睹”。

观其惨状,细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之思想匮乏。巨大的应试压力下,现在的学生几乎不观察、不思考、不读书,自己的作文成为别人的“传声筒”,自己的大脑成为他人的“跑马场”。呈现在作文中的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一个个干瘪的“我”,没有思想,何来“我”的显现?这样,“人云亦云”,矫揉造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是评价概念的僵化。考试作文均把“思想健康”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本无可厚非,可是老师的理解却常常有点“过”,将那些反映学生真实想法以及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如描写早恋、性心理;勇敢揭示社会黑暗,如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等,视为洪水猛兽,一律采取“敌视”态度。2009年4月国内某知名中学举行语文期中考试,高三学生李红豪以“草菅人命”为题,措辞激烈地抨击现行的教育弊端。学校认为,此文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不仅给予低分,还要求他就这篇作文进行反思,让他考虑转学或者换班。如此“禁忌”,让我们的学生颇感不适,而考试又如此重要,那就只能“求稳”了,久而久之,“我”之声音渐失。

再者,模式作文的贻害。社会的浮躁,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当今的作文教学。而学校、社会、学生对写作能力形成的急于求成,势必使得作文的教与学趋向简单化、机械化,写作于是演变成对某些文章的模仿,或按某种固定的模式来演绎的过程。这种“投机取巧”的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方法,往往还能够取得高分,从而使“模式作文”大行其道。模式作文带来的危害是明显的,它助长了“不实”之文风,败坏了写作之风气,“模式作文”的实质就是对“我”的蔑视与否定。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找回那失落的灵魂,让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我”回到作文中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文章其实是人心灵的外化,是个人化的内在精神运动,没有思想的“我”,又怎能孕育出有深度的文章?南帆教授曾说,“散文不是因为循规蹈矩而产生佳作,而是依赖胸襟与情怀。”“提笔之前最好要问一问自己:我真的对世界有想法?当然,所谓对世界有想法,未必是经天纬地的雄心壮志,而是指与通常舆论不同的独到之见。”可见,思想独立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

“我”存在,文章才能真正“存在”。马正平先生对此曾指出,一个写作者要获得有关宇宙、自然、人生的大智慧,其基本的心灵前提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独立精神,客观地看,只有具有强烈不衰的独立意识与精神向往的人,才能真正写出壮丽的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有独立思想?我觉得,阅读与观察不可缺少。“阅读能够丰富人的学识,开阔人视野,空阔人的胸襟,能够促使人学会思考,形成思想,获得思想,深化思想。”观察让人深刻,在观察中人会不断地校正和提升自己的思想。阅读与观察,是思想之花“盛开”、“自我”形成的必备途径。

其次,革新评价观念,搭建“自由”的平台。

我坚定地认为,在现实中,考试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教”与“学”的风向标,如果评价机制不改变,写作教学的大环境就不会有太大的改观,自然,学生也很难写出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好文章来。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抱着珍惜、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而不应用死板单一的甚至是错误的作文评价标准把他们淹没在写作的条条框框中。

毛泽东当年在湖南师范就读时,杨昌济先生正是看到了他有独立思想、独到观点,认为“此子笔下虽粗糙,胸中有丘壑,如璞中美玉,似待磨成钢。”对于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我们在评价他们的作文时,是否也应有如此胸襟呢?对我们的学生何必求全责备呢?要允许他们犯错误,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搭建一个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自由放飞心灵的舞台。只有这样,那些沉睡已久的,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下的“我”才会被唤醒并转入兴奋状态,教师创设好这个平台,将大大激发学生创作的潜能。不少老师都有一种感觉,学生乐意写随笔,并且随笔的质量普遍较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过多的限制,是作文教学的异化,它终将导致学生作文中“我”的迷失乃至丧失。

当然,要搭建好这个自由展示自我的平台,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其一,教师尽可能多布置一些开放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和“我”的生活联系起来,抒发“我”的思想。尽可能少一点限制,让学生多点写作的自由空间。例如:2011年浙江高考题,以“我的时间”为标题进行作文,此题目的特点一方面延展的幅度非常大,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中,时间的推移,会给人带来全方位的变化,可供写作的角度非常多;同时明确了立足点在“我”,指向性非常明显,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我”的存在。

其二,指导时要不拘一格,不可拘泥于形式,对于模式化作文要坚决摒弃。事实上,没有一种形式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形式是万万不能的,合适的形式只有配上合适的内容才是恰当的。想当年,南京十三中的蒋昕捷的一篇《赤兔之死》赢得了高考作文满分,其语言之精,构思之新,立意之高,令无数学子为之倾倒,一时模仿者趋之若鹜,“赤兔体”盛行。然而,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众多的仿文均没有超越前者。事实证明,作文还需走“我的路”,热衷走“别人的路”并没有出路,也不可能带来写作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再次,鼓励学生写“真我”。文学即人学,“文”、“人”合一,其价值必将光彩粲然。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写“我”之感,不写“违我”之文章。离开“真我”,必然“矫情”。

庄子在《庄子·渔父》中写道,“真者,精诚之致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怒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可见,“真我”,是文章之生命力。

首届“冰心作文奖”揭晓,浙江诸暨7岁的郦思哲《妈妈回来了》获小学组一等奖,获奖作文仅107个字(不含标点符号)。全文如下:

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这篇文章以纯真的感情让评委眼前一亮,7岁的孩子所写的作文还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作文,但作者就是以这种不加任何修饰的文字真切地表达了 “妈妈回来了”带给“我”的温暖和喜悦。可以说,抒写“真我”,是这篇文章成功的关键。

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多写“我”之事,如“我看到的”或“我经历的”,宏伟大事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但身边的琐事却切切实实每天都在上演,这是学生进行写作的无限素材,它同样能拨动人的心弦,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朱自清的《背影》,就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感情共鸣。

2010年12月3日《广州日报》报道,在由河南省美术馆、大河报社主办的“公益爱心艺术拍卖展览”中,河南初一女生张霖彤的千余字作文 《我爸爸就是一只熊猫》,深深地打动了前瑞士驻华大使、国际收藏家乌里·希克,他出资10万元拍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将父亲比作“熊猫”,由于生活的压力,爸爸也偶尔喝酒,把他酒前与酒后进行“黑白”对比,更多是表达了对妈妈的思念以及渴望家庭的完整和温暖。该文取材于身边的小事情,表现的是平凡人的喜怒哀乐,展现的感人力量无限贴近我们的内心,其艺术魅力一点也不逊色于宏伟大事。

近两年,已有湖南、天津等10多个省市高考作文试题都明确鼓励学生写“我之感”,写“我之事”,并明确提出不得套作,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令人兴奋的信号。

只有经过正确的引导和各方的努力,原本缺失的“我”,才会慢慢回到我们的学生作文中来。

当我们透过学生的文章可以看见一个个思想独立、个性鲜明的“我”时,作文的教学也就成功了。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