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体态语 提高教学效率——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体态语的运用

2012-08-15莫福勤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体态语手势语言

莫福勤

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无声语言主要指体态语言。许多教师教学过程中只注意讲究有声语言而忽略了体态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这便是某些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尚未意识到的一个失败原因之一。

教学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身段姿态、手势动作、表情眼神及仪表风度、空间距离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的言语辅助形式。它对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不具备这种体态语技能,“我是想象不出来可能进行教师工作的”。

当然,教学体态语的存在也只是对有声教学的积极配合和补充。尽管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它毕竟还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体态语的信息传递量大。美国学者米迪·C·皮尔据实验提出,即使是最保守的看法,在某一交往过程中,不少于65 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传递的。其次,教学体态语对学生期待心理和接受效率有着深刻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非语言交际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丰富得多,而且深刻得多。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所说:“这种语言(即非语言交际)使用起来既很文雅,又富于表情,还能使人感到有趣。”再者,教学体态语的适当运用,可以拓宽作品审美途径,挖掘作品美学内涵,达到课堂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互生互长的高妙境界。当然,教学体态语在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创设愉快学习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和管束课堂教学纪律等方面也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教学体态语的运用功能、运用规律和掌握课堂教学中几种常见体态语的运用技巧。

一、运用功能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特·梅拉宾(A Mihrabian)指出:“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 来自语言 (文字),38 来自语调,而55 来自动作表情。”有人说“教师上课好比演员演戏”,笔者十分赞同。因为演戏不仅要唱,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动作和表情才能吸引观众。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上课不仅要运用语言行为而且要运用非语言行为——体态语,力求声情并茂,才能吸引学生,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可见体态语作用之重要。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辅助课堂讲授、替代有声语言、控制学生行为三方面。

(一)辅助功能 达尔文说:“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力量。”在课堂上“仅仅依赖有声语言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一个人说话的完整含义”(伯德·惠斯戴尔语)。只有将体态语介入课堂教学,才能增强有声语言的传递力度、促进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常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输出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动态统一过程。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这两条渠道来获取信息,学到知识的。这两条渠道是否畅通,是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系统能否保持兴奋为前提的。课堂上,教师如果不能在向学生输出有声信息的同时,适宜地输出体态语信息,实际上就是关闭了学生视觉系统的“闸门”,学生只能单纯地依靠听觉系统来获取信息,其信息量无疑会大大降低。如果教师伴随适当的体态语,以姿势助说话,以眼神传真情,就能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十分相托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在脑海中。

(二)替代功能 有声语言是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信息传递手段。但在某种情况下,体态语是替代有声语言表达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手段。教师辅以体态语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无声地调节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改善学生的信息接收率。据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离学生远远的毫无表情动作的讲课,学生只能接收其发出信息的25 。如果使用直观教具(图表、字幕等),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达40—50 ,若利用教鞭指着讲解并配以恰当的手势、动作、表情,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达75 以上。在教学中,体态语替代有声语言的表达是大量存在的。比如教师步入课堂在讲台上站立,目光扫视全班同学,常表示正式上课;双手抬起,手心向下摆动表示要求安静等,既减少了语言的重复,又节约了教学时间,起到了替代言语并比言语更有效的作用。

(三)调控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劳,分散注意。而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辅以手势、表情或改变姿态,就可丰富课堂刺激,调节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疲劳,以保持课堂的活泼、生动与和谐。同时,教师的体态语还是有效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常常通过自己的体态行为来表达他们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肯定和否定,从而达到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受窘和其它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正是教师在用他那双洞察入微的慧眼,不断地观察着、调控着课堂教学,使课堂活动沿着教师预期的方向发展。比如课堂上,发现学生不注意听讲时,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运用体态语来扭转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放慢语速或暂停讲课,并用目光注视,学生遇到嘎然而止的讲课声,会情不自禁地去抬头看教师,四目相对时,虽然彼此无言,但都心领神会。学生会立即停止不良行为,集中精力听讲。这种方式既纠正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又维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运用规律

教学体态语是顺应课堂教学的需求而产生的,课堂教学自有其规范与要求,与之配合的教学体态语当然也不例外。

(一)目的性规律 教学体态语只是教学口语的一种辅助形式,只有与其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因此,运用教学体态语技能,必须牢固树立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的整体观念,做到整体体态语的设计目的明确,具体体态语的运用准确。在教学准备阶段,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通盘考虑,胸有全局,既根据整个内容做全方位体态语设计,又抓住关键内容做重点体态语提炼。例如,运用怎样的表情或怎样变化表情进行范读,才能更生动感人;配以怎样的身姿体态或手势解释难懂的关键词语,才能更确切精彩;运用怎样的体态语组合,才能为人物性格画像更形象传神等。在教学进行阶段,除根据特定语境实施预定方案,还应视实际需要,有目的地灵活运用体态语。例如,利用怎样的表情眼神与个别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用怎样的身姿体态对知识信息加以补充或强化,运用怎样的手势动作对具体思路做出点拨暗示等。只有目的明确,与有声语言达成默契,体态语技能才会大显功效。

(二)合理性规律 教学体态语虽然用之有效,但不能滥用,用则必求合理。其合理性包含着准确、适度、自然三层意思。准确,即保证使用的体态语具有辅助作用且包含语义信息,表意明确。例如,为“让全世界都投来惊喜与羡慕,在中国充满了微笑”后半句设计的体态语:面带笑容,目光明亮而充满笑意;胸部挺起,略微向上前倾;双臂张开,向前向上,掌心斜向内,相对向上。显然,其语义信息明显而确定,期盼的热切,对成为现实的深信,憧憬实现后的喜悦,都得到准确的表达,合情合理。适度,即充分使用而又有所节制。教师既不能抛开体态语而不知使用,只是一味埋头讲授知识;也不能埋没创新精神而不知发挥,只是机械地重复有限的几个体态语;更不能单纯地为追求效果而不知停息,毫无拘束地频频使用。体态语的使用频率要适宜,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错,起伏有致,以免喧宾夺主。体态语的设计要简洁利落,不能过于复杂琐碎。手势动作的幅度、力度要适中,不能过分夸张,也不能显得缩手缩脚。这里的“自然”,并不等于无意识的随意,而是同教学语境恰相吻合的情之所致,灵活自如,落落大方,具有个性特点。它与放任自流绝缘,与故作姿态对立,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又是纯熟而不着痕迹的。要拒绝不良的习惯性体态语,排除对课堂教学无所补益且不含语义信息的常态性体态语,避免语义信息不甚明确的临时性体态语。惟有如此,教学体态语才能成为课堂教学积极能动的配合者,求得课堂的最佳整体效应。

(三)审美性规律 教学体态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在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感知,想象,联想作品中的难述之言、难言之情。因此,运用教学体态语技能必须讲求艺术性,体现出积极的美学追求。这既关涉到教学技巧的问题,又体现着教师的素质与修养,更包含着思想教学的内容。首先,要追求仪态之美。教师的仪态,是留给学生的最直接、最经常的印象,其影响也最持久、最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展示出仪态之美:振作饱满的精神,明澈坦诚的目光,亲切和蔼的微笑,优美洒脱的举止,文明高雅的动作,端正挺拔的身姿,从容稳健的步履,整洁简约的服饰等,这对学生不仅是吸引,更是在展示着教者对美的追求,实施着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仪态之美,他们自然会入乎眼而铭乎心,并渐见乎行,养成对真正仪态美的追求。其次,要追求纯真之美。其前提在于追求一种和谐,即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语调、节奏等的协调,与个人心态、情感的吻合,与特定语境的适应,与教学目标的统一。它不应该是单纯追求效果的勉强附加,而必须是“情动于衷而形于体”的自然表露。但是,这种情之所致的体态语,又不是无所拘束的人所共有的自在性体态语,而是经过提炼加工却又非同程式化的舞台体态语。它避免了轻率随意,脱却了表演痕迹,摈弃了矫揉造作,是自在性体态语的提纯,又是表演体态语的淡化,综合而成为独特的教学艺术体态语。仪表之美,纯真之美,是教学体态语所要求的美,也是教师教学中所应追求的美。审美性的意义,既在于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也在于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美育功能。

应该指出,教学体态语的上述规律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讲求其整体的有机配合,才能真正赋予它以美的意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运用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应在于与学生的交往,因为你的每一步,每一句话,你的眼神,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这一切都会深深的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欧文·戈夫曼说:“尽管一个人可以停止说话,但是他不能停止身体习惯性动作的传播。”课堂上的教师更是无时不用体态语。一堂好的语文课,是一篇跃动的散文,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是一杯清甜的甘露,是一曲优美的芭蕾,是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令人回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语文课堂的这种教学美效果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卓绝的体态语运用。当然,要正确运用体态语,有效发挥其作用,必须掌握课堂教学中几种常用体态语的运用技巧。

(一)目光语 古代教育家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liǎo明)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máo昏花不明)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sōu隐藏)哉?”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也认为:“人们从这眼睛里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自由的心灵。”可见眼睛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准确的信号。它随时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并可用来表达各种情感。人的喜怒哀乐均能从眼神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利用目光语和学生进行交流。可以通过眼神对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表示赞许、表扬和鼓励,也可以对那些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或做小动作的学生进行暗示批评。教师的期待友爱、慈祥和蔼的目光是学生心中永远的鼓舞。比如,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因为紧张、胆小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怯于开口,教师如若能及时地投以热切的目光对其进行鼓励和提示,学生很有可能因此受到鼓舞而变得自信、大胆。相反,如若教师对其置之不理,甚至不经意间流露出漠然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因此,教师要学会用目光语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和鞭策。同时,学生的目光语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眼中露出的笑意,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意图或所讲的内容已心领神会;相反,如眉头紧皱、神色迷惘,则表明学生可能心存疑虑,亦或是遇到了其它困难,这时教师应主动地对有关问题答疑释惑,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沟通;如果学生漫不经心、左顾右盼,则说明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兴趣寡然,教师应当尽快地与学生沟通,找出症结之所在,及时地调整教案与教法。教师在运用目光语时要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充满着源自于内心深处的人性关爱。

(二)表情语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形成和谐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要做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使表情的变化适应课堂氛围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俗话说:“出门看天气,进门看脸色。”教师应学会面带微笑走进教室,美国学者赖斯·吉布林在《人际交往艺术和技巧》一书中说:“如果你必须从内心深处发出这种微笑……请记住,并不是魔术影响了别人,而是你对他们的真情实感感染了他们。”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能唤起学生的亲切感,让学生备感温暖和鼓舞,它能为学生创设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教师的表情也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而喜悦,时而忧伤,时而气愤,时而平静。例如《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刘和珍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课堂上教师若能把刘和珍的从容不迫、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庄重自信的表情尽量表现出来,学生仿佛跨越了时代,很快就溶到课堂中来……这种蕴含着智慧且带有感情色彩的渲染,会使学生受到激励,情不自禁地溶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知识探求知识,课堂教学也因此而生动感人,充满魅力。教师的表情要自然流畅,真诚热情,变化适度,不能过分地夸张和雕饰,更不能板着面孔,或眉头紧锁,或痛苦不堪,或充满了冷漠与应付,以这样的表情去上课会把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深感呆板、无聊和压抑,从而使学习的效果、兴趣等大打折扣。

(三)手势语 “打手势是为了表达那种即便千言万语也难于说清的内心体验和莫名的感情”(匈牙利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有研究表明,教师恰如其分的手势和动作常常能使学生获得大脑的持续性兴奋,从而增大记忆的“长度”与“强度”。教师常用的手势一般分为三种:一是指示性手势。教师在展示图片、实物或指挥学生活动时通常会用此类手势。二是情感类手势。讲到愤怒时可以挥动拳头,讲到动情处时可以手抚胸口。这类手势无法事先设计好,也不能机械地模仿,只能根据当时所讲所练的内容和课堂气氛,在情感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来,显示出独特的美。三是象形性手势。这类手势主要用于描述人、物的形和貌。例如在《孔乙己》课堂上,教师把孔乙己“回”字四种写法的夸张手势和得意神情演示出来,学生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了“手”上。另外,教师做出某种手势的目的要明确,不能带有随意性。手势不宜过多、过碎,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手势要自然、大方、舒展,给人以美的动感;相反生硬、造作的手势和不良的手势如挠头皮、抠鼻子、敲桌子等,不仅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让学生感到厌恶而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并最终影响到教学效果。

(四)距离语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间的距离的变化也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教师讲课时,应以站在讲台上为主,但也不能总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教师可适当地在讲台上及讲台周围走动,也可适时地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既可以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还能使学生看到黑板的各个部位。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应根据课堂活动的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如当某些学生进行表演时,教师应当把舞台让给他们,自己走到其他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欣赏表演,这样既可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在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与教师很接近。当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走到某一组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以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经意间走向思想不集中的学生,可以给其暗示性的批评,既不影响上课,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当然,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时,脚步不宜过快或过于频繁,以免因脚步走动异常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与个别同学交谈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过远难以保证声音的清晰,过近则有可能给学生感到压力。有一节公开课,教师站在讲台上提问了一位女生,她流畅地回答了问题。由于声音偏低,教师走到她的跟前要求其重复一遍,可她忽然答得吞吞吐吐。经课后了解,该生回答说由于老师离她太近,感到压力而紧张。教师要切忌经常站在某个同学的边上或长期不接近某个同学,这样容易使他产生紧张或被冷落的感觉。下课后,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置之不理,而应当经常和学生接触,置身其中,与学生进行轻松愉快的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培植师生间近乎朋友的情感,从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五)服饰语 郭沫若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给人直观感觉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可见服饰是文化的积淀,更是精神的外化,教师服饰语也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较大的影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念高中时,我们班的英语老师是公认的“校园模特”,好多同学都问他那些衣服去哪里买,是不是名牌服装?他告诉我们只是平时注意服装的颜色搭配,尺寸合身,并不是什么“牌子”服装。可见教师的衣着要符合身份,与职业相称,应高雅大方,整洁得体,色彩和谐。艳丽夸张的服饰会过多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过于暗淡的衣服则会使学生感到压抑。

总之,一堂生动活泼、和谐统一、充满美感的语文课,是绝然离不开丰富的教学体态语的。如果没有丰富协调的体态语,就不可能有生动活泼、形象感人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形态表情却呆若木鸡,那么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知识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师决不会成为让学生敬仰钦慕、血肉丰满、情趣盎然的真正“导师”。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真正的 “导演兼演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语),他的体态不应该只是模仿自然,而应该是真与美的结合。体态美是心灵美的反映,也是潜语言的体现。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成为语言美的模范,也应该成为体态美的表率。当然,语文教师的行为举止、表情风度均应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标准。“丹青难写是精神”,一位语文教师真正的体态美应是建立在爱生尽职基础上的自然流露,是阶级情感的真实宣泄,应是朴实自然的美、内外和谐的美、蕴涵睿智的美。体态语言的高低文野,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摒除不礼貌不文明的体态,自觉改掉不良的习惯动作,扬长避短,努力美化自身的体态语言,这应成为语文教改的重要课题。应像于漪老师那样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把“教具、手势的出现与运用,作为一个方面来考虑”(徐金海、金正扬《中学语文教学探索——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经验》),使体态语言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体态语手势语言
语言是刀
挑战!神秘手势
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作用
V字手势的由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胜利的手势
女大学生体态语优化课程建构与训练技巧研究
我有我语言
职业院校文化教师体态语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