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与研究

2012-08-15

中学语文 2012年36期
关键词:欣赏者文学作品诗词

孙 颖

一、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1.言语之音乐美

诗词之言语美,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方面,其音乐性很强,有节奏感,可押韵,有音调等。这些规律性的组合和排列形成千变万化的节奏体现方式。而诗词的格律其实即为固定的某种节奏形式。押韵重在“韵”上,就是使诗词语句末尾上的音节具有相同或者近似的韵母,以此生成诗词音韵上回环往复的效果。除了节奏和押韵之外,再配合音调上不同声调但却和谐的音节,就会变得更为悦耳动听。

2.意境之含蓄美

人们常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套用来形容诗词意境之美同样适用。诗词创造需要含蓄和凝练,诗人往往并不是直接流露真情,也并非直接阐述思绪,而往往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言此意他。意境,实际上是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假借客观实在事物而融合出的上升到艺术高度的境界。

3.风格之迥异美

风格,是创作者在作品里集中体现出的个人精神面貌和个性,也是文学作品中文字内容和表现形式相结合而体现出的结合体。创造者往往在个人经历的沉淀后,生成了一种属于个人独有的作品风格,因此其风格多样且迥异。欣赏者往往读诗看词,细心体会就可以分辨出是哪位作者的创作风格。

4.想象之无限美

创作者创作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不管创作者是在言情还是明志,实际上都是一个宣泄个人主观情志的过程。然而诗词篇幅有限,言语有穷时,但是作品给予欣赏者的联想力无尽处。这种蕴含其中的想象力,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对欣赏者,无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穷无尽的。这种联想力,是牵引读者思绪飞舞的风筝,更是使得诗词艺术能够流传数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有利原因。

二、强化诗词审美鉴赏的教学策略研究

1.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联系现实领会诗意

我们常说生活才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来源,而文学作品最终也应该回归于生活之中。所有文学作品都是那时那地作家头脑中对于现实事物的映射。教师应联系生活实景,尝试将诗歌中的情境与学生身边的实地实景相挂钩,引导学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品味诗歌的内涵美,同时将诗词创作者的有利影响潜移默化给学生。

2.以多媒体为辅助,还原作品创设情境

诗词不仅仅是言语的艺术,更是情境和画面的艺术。若要学生能够置身创作者所处的情境,教师应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李清照创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教师可以使用Flash动画技术,将动画背景音乐设置成《如梦令》这首歌曲,随着歌曲演唱的进度,逐一体现作者宴席结束后沉醉游玩的情境。将Flash动画流畅的移动风景转变和作者怡然的情绪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语言、声音、画面多方位的刺激下,仿佛如临其境地与创作者融合一体,体会荷丛荡舟、鸥鹭惊飞,体会到作品动与静的结合,以及作者迷途急寻出路的急切心情。

3.以学生为主体,锻炼感悟与迁移能力

在对诗词鉴赏中的感悟和迁移能力训练时,教师要以学生作为主体,真正地实现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目标的任务。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不同于他人的人生经验和情感经历,很自然地,每个学生对于同一首诗词作品所能体会出的用意和理解也会略有差异。因此,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赏析能力,要求学生将其内心深处不同的情感和观点写出,以不固定文体和字数的方式来布置任务,再结合教师的批阅,不但对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益,更是沟通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此外,开展比较阅读也是不错的方式,例如开展同词牌名不同作者作品的对比欣赏,或者同词牌名同作者但是不同时期作品的对比欣赏,前者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创作者的创作风格,后者有益于体验到同创作者在人生同阶段的变迁和人生起伏。

中华诗词文化艺术之伟大,不仅在于其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之功用,更加在于其反射出我中华民族的灵魂性格与血性钢骨。中华诗词的传承实际上是一种民族灵魂和人文思想的传递与承接。在诗词的审美鉴赏教学中,我们要以诗词特点为出发点,以提高鉴赏能力为目标,运用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中华诗词艺术之美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欣赏者文学作品诗词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留出想象的空白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