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

2012-08-15胡义清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恩格斯资本主义公平

胡义清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浙江湖州313004)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

胡义清

(中共湖州市委党校,浙江湖州313004)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科学地揭示了公平的特性,认为公平具有社会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有一定的阶级性或阶层性,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具有相对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公平的结构性缺陷,批判了资本主义公平的虚伪性和片面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实现公平的路径,即消灭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生产力;社会调剂。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启示我们,要动态地把握公平;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杜绝新的阶级分化的可能性。

公平思想;特性;资本主义;公平模式;路径

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关注社会公平问题。他们站在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立场上,科学地揭示了公平的特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不正义,阐述了实现公平的路径,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公平的特性

根据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一般原理,透过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杜林和拉萨尔等人的批判,可以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公平特性的论述概括为:

公平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恩格斯考察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而个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是在交往合作等实践中产生的,主要是针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利益分配状况的判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单个的人无所谓公平或不公平,只有处于社会中的人产生利益关系时才有公平或不公平之说。公平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站在公众的立场,而不是少数人的立场、一部分人的立场,不是以多数人的利益损害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对所有的人同等对待,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对少数人的利益同样给予保护,公平符合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公平是历史的、具体的。公平思想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受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公平的历史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不同发展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阶段评价公平的标准是不同的;二是指同一时期、同一规则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社会、经济地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对公平价值尺度的把握和理解会有显著的差别。恩格斯指出了公平的历史性:“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1〕448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改变,人们关于公平的看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有关公平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科学。

公平有一定的阶级性或阶层性。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由于所处的地位及代表的利益不同,人们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2〕公平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观则要求废除被宣布为不公平的封建制度。……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是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3〕

公平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公平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理想追求,它往往包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具有应然性的特色。同时,它又包含着对现存社会关系的认同,具有实然性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现象不公平的同时构建了理想的公平类型——共产主义。理想性是公平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规律的反映,现实性是公平的建构必须受制于现实的生产方式的结果。公平就是在理想和现实的张力中发展的。

公平具有相对性。由于先天和后天的条件与环境不同,不公平现象总是自发地产生。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国和国、省和省、甚至地方和地方之间总会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某种不平等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阿尔卑斯山的的居民和平原上的居民的生活条件总是不同的。”〔4〕公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对现实社会中利益分配的反映,但是它同时是法权道德观念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平等的权利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要完全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是不可能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公平的批判

资本主义公平存在结构性缺陷。公平的物质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1〕13分配是生产的一个环节,分配的性质只能由生产的性质决定并且与生产相适应,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又决定了生产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的分配方式。马克思根据这一原则指出了资本主义公平的结构性缺陷。他认为,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具有公允性,即商品生产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其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和个人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1〕13。因此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没有根本变革的情况下,只能以按资分配为主,工人只能被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虽然工人通过长期斗争争得了部分企业的股份和社会福利,但是分配在总体上是不可能公平的。

资本主义公平的虚伪性。资本主义所谓的公平正义对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是现象掩盖了本质,形式大于内容。“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所构成的经济体系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站在资本的立场看这种经济体系是通过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自愿协商和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然而这种“公平”的经济体系只停留在商品交换领域,一旦进入生产领域就转变为:“长官对自己的部下没有任何好意。在他们眼中,这些部下不是人,仅仅是以尽可能少的花费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的生产工具。”〔5〕由于经济权利不平等,法律规定的平等权利只能流于形式。形式平等实际上掩盖了“用金钱的特权代替以往的一切个人特权和世袭特权”〔6〕44的事实,将不平等当作平等。比如,西方的竞争性选举制度,一人一票表面上很平等,实际上选票被钞票操控,权力被资本绑架,大部分公民并不能真实地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政治意愿。

资本主义公平的片面性。由于社会差别的广泛存在,特别是因为资本主义公平的虚伪性导致公平的片面性。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公平只局限在政治参与等形式上的平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经济文化社会等众多的领域中,资本与权力实际上占优势,贫穷呈现代际化的趋势。当一些人面前困难重重时,另一些人已经率先起跑了。因此马克思指出:“平等的要求不再限于政权权利方面,它也应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消灭的不是阶级特权,而是阶级差别本身。”〔6〕357

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实现公平的路径

如何实现公平?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的现实提出了以下几条路径:

消灭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他们的公平观存在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如果只停留在“做一天公平的工作,争取一天公平的工资”是不可能获得公平的。工人的使命就是要变革雇佣劳动制度,因此在资产阶级提出消灭阶级特权的平等要求的同时,无产阶级就应提出消灭阶级本身的平等要求。马克思分析道:“无产阶级所提出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明显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反应——特别是在初期,例如在农民战争中,情况就是这样;它作为这种自发反应,只是革命本能的表现,它在这里,而且仅仅在这里找到自己被提出的理由。或者它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它从这种平等要求中吸取了或多或少正当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成了用资本家本身的主张发动工人起来反对资本家的鼓动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它是同资产阶级平等本身共存亡的。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走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1〕448这段论述的意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资产阶级,那么作为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也就消灭了自身。

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于重建社会公平作了精辟的阐述,主要包括工人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再利用无产阶级专政,“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7〕实际上是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之间的公平竞争、公平分配创造条件。

社会调剂。恩格斯马克思为了消除社会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实现生产成果的共享,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提出了一些社会调剂的措施。早在1847年10月,恩格斯就建议无产阶级在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后通过社会调剂彻底废除私有制:剥夺地产,用累进税、高额遗产税、取消旁系亲属(兄弟、侄甥等)继承权、强制公债等来限制私有制;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由国家机关公费教育;在国有土地上建筑大厦,作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拆毁一切不合卫生条件的、建筑得很坏的住宅和市街。〔8〕后来马克思于1875年5月在批判拉萨尔主义论调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又指出,在社会总产品分配给个人之前应扣除以下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

四、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的启示

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动态地把握公平。公平是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分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与非公有制占相当大比重(2008年非公有制占GDP的比重超过1/3)的背景下,社会分化是自然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使大多数人能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

社会主义应该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主体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会浪费资源,误导人们的需求,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牺牲社会利益。当前虚假广告的泛滥和食品安全案件的频发就证明了这一点。针对市场这种自发性和盲目性,我们在一些关涉人们基本需求的领域应限制市场的空间,让社会主义生产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

通过政府办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手段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努力实现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并把普遍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绝大多数人的实质自由作为社会公平的终极目标。

要朝着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方向努力,当前应防止两极分化、杜绝新的阶级分化的可能性,不可像有些人借口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中包括了公平的相对性和历史性而否定其党性、阶级性。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要求的,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于基本国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可媚俗,不能把中国今天所存在的一切都凝固化、绝对化,把马克思主义公平思想中的很多观点都看作空想,把随着历史界限的突破所必然进行的调整视为“否定历史”。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1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67-368.

A81

A

1009-1203(2012)04-0021-03

2012-05-15

胡义清(1972-),男,江西青原人,中共湖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恩格斯资本主义公平
公平对抗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怎样才公平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笨柴兄弟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公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