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奈达的同构体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2012-08-15马传秀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奈达同构英汉

马传秀

论奈达的同构体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马传秀

古今中外翻译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完成信息的交流。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与原文形式的统一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忽视两种语言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就很难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心理反应,也就不能顺利地完成信息的交流。这是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发生的。文章基于奈达的同构体理论,举例论证同构体理论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应用,并以此体现同构体理论的现实意义,并探讨同构体理论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其评价。

功能对等;符号学;英汉互译

一、奈达的同构体理论

“功能对等”——奈达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当然,奈达的“功能对比”理论也只是大致的对等。这一理论不仅要求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文字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读者的心理因素。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不仅来自语言本身,还来自于语言之外,也就是语言所处的大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大环境。比如在一些文化 (如中国)中,拳头代表着10这个数字或者是指为对方加油,而在另外的一些文化中 (如法国)则意味着对别人的一种挑衅。相同的动作,符号在不同文化中表达的意思却不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又如,在中国与美国等国家,在用手指数数时,都是从食指开始数,而在法国与德国等国家则是从大拇指开始数。同样,不同的动作,符号在不同文化表达相同含义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例如,在中国用红色代表股票价格的上升,绿色代表股票价格的下跌;而这在西方却是恰恰相反的。毋庸置疑,这些差异都来自于它们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为了克服这种社会文化差异在翻译中所造成的障碍,奈达求助了符号学,提出了同构体这一概念。符号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任何一个符号,无论是字,词,成语这类语言类符号,还是手势,身体活动等语言外符号,或者社会行为这类社会类符号,都只有在它本身所处的环境 (系统)中才有意义。叶子南老师在他的《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这样定义同构体:“一个符号就像一条热带鱼,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存活,将其放到水温、水质等完全不同的水里,鱼就无法存活。在具体描写这个关系时,奈达使用了同构体这一概念”。简单地讲,同构体强调了符号所发生环境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文字背后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奈达的同构体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在谈到奈达的同构体理论时,我们大家一般都会想到这个例子,这也是一些翻译资料书中经常提到的例子,就是关于“to grow like mushroom”的翻译,正是同构体的提出与应用,我们才敢把这句话译成“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因为“mushroom”在英文中的意思就等同于“春笋”在汉语中的含义,这样便可以使译文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产生相同的心理反应。下面我们就从文化因素和语义与句法结构两个角度具体介绍同构体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1.从文化因素的角度。上面讲的“to grow like mushroom”的例子就是同构体理论克服文化因素的体现。

奈达的同构体理论在英汉翻译中是常见的:比如在一个汽车广告中,英文只是简简单单的“This is THE car”或者“This is No 1”,但是在译成中文时就不能简单地译为“这辆车”或者“第一名”,因为这是一则宣传广告,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所以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我们就应该大胆的翻译为“举世无双”、“无与伦比”,当然这一翻译只适合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这一理论在文学翻译中也有所体现:“Her idea husband must be as handsome as Adonis and as rich as Mammon”这里的“Adonis”、“Mammon”两个人名分别是指“Greek mythology”、“mammoth”而如果直接把它们翻译为“阿多尼斯”“猛犸象”,很多中文的读者不会明白他们所代表的意思,也就达不到原文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idea husband”的“英俊”、“潇洒”形象,但运用同构体理论,我们可以结合中国的文化环境,将其翻译为“潘安”、“邓通”两个人名,也就是将原文译为“她的理想夫君人选必须具备潘安之美,邓通之富”,这样在译文读者心里就会对“idea husband”有一个明确的印象了。

2.从语义与句法结构的角度。在小布什 (2001)演说的最后部分,他提到杰弗逊在独立宣言签署之后收到的一封信,说“We know the race is not to the swift nor the battle to the strong.Do you not think an angel rides in the whirlwind and directs this storm?”我们只分析这句话里的“storm”一词,它的原意是“暴风雨”,但是在这里,结合小布什前面演说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这里的“storm”是指“当时的时局与社会状况”。有的人把这里“storm”的运用看作是英语中修辞手法——转喻 (Metonymy)的运用,但是,我觉得这也是奈达同构体理论的运用,“storm”的这层含义只有放在小布什演说的语境中才能讲得通。

如果说这个例子具有争议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个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同构体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该例子包含了文化因素和语义与句法结构两方面:

(1)“For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unto a man that is an householder,which went to out early in the morning to hire labourers into his vineyard.Andwhen he had agreed with the labourers for a penny a day,he sent them into his vineyard.And he went out about the third hours,and saw others.”

(2)“For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a householder who went out early in the morning to hire labourers for his vineyard.After agreeing with the labourers for a denarius a day,he sent them into his vineyard.And going out about the third hour h saw others.”

(3)“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like this.There was once a landowner who went out early one morning to hire labourers for his vineyard;and after agreeing to pay them the usual day‘s wage he sent them off to work.Going out three hours later he saw some more men…”

(Matthew 20,1-16)

上面三个是圣经译本,我们可以看到三个译者对钱的数量的译法各不相同。第一个译本用了penny,第二个译本用了denarius,然后在下面加注说明一个相当于17便士。但两个货币单位都只有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和时间内才有意义,脱离了当时的时空,脱离了特定的语言文化体系,一个denarius到底值多少,一个是付多了还是付少了,读者无法得出结论。第三个译本选用了the usual day‘s wage,符号被彻底改掉了,但是符号的价值被清楚地揭示了。译文离开了原文的语言,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的交流,体现了奈达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理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用到同构体这一概念以后如虎添翼一般为翻译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把同构体理论运用到翻译中来,可以使译文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产生相同的心理反应,有利于两种语言之间更好、更准确地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利于对两种语言背后所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有更深层的了解。

三、奈达同构体理论存在的问题以及评价

在奈达看来,翻译就是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他认为最好的翻译读起来应该不像翻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就必须使译文自然。所以奈达在追求功能对等的这一过程中,极力地摆脱原文语言结构对译者的束缚。正是这一点,使奈达的理论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质疑,这也是奈达理论所存在问题的来源。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多数情况下,原文的结构和译文的结构是不同的,而奈达在打破这种束缚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漏掉原文中的一些细节信息,尤其是在翻译一些表达性文本时,这种文本强调“原作者”,包括:严肃文学作品,官方文告,自传文学,私人书信等等,这时就应该注重与原文形式的接近,在结构、词序上力求接近原文。如果在这种文本翻译中采用奈达的同构体理论,可能会掩盖掉原文文字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容易产生文化负载的空缺。比如,我们会看到一些“七匹狼”的专卖店关于“七匹狼”英文翻译是“Sept wolves”而不是“July wolves”,这就是为了保留希腊的文化特色。在希腊,月份是从“三月份”“March”开始数的,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从“一月”“January”开始数,所以在数到“第七个月份”时恰好是“九月份”“September”,而不是“七月份”“July”。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要采取的对策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辩证地看待奈达的理论,根据翻译的实际情况,具体文本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将奈达功能对比理论尤其是同构体理论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总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翻译,选择性地利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对任何翻译理论都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

尽管奈达功能对比理论受到了不少批评,但是仍没有动摇它在翻译界的地位。奈达的功能对比理论,特别是同构体理论运用之后,使翻译的重点从文本转移到读者上来,为整个翻译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许多翻译家豁然开朗,不再仅仅抓着翻译中语言形式对等这一要求不放。他们开始认识到:不改变句子结构的翻译未必是忠于原文,更加注重的是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在心理上反应的对等。

在现在的一些翻译中,大家更多的关注言语、书面方面的翻译,而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一些非语言上的翻译,例如一些肢体语言以及对方说话时的表情都会影响到信息交流的效果,甚至有时候还会引起不小的误会。要想真正的将对方的言语完完整整地理解过来,仅仅是语言上的翻译是不够的,还要在某种程度上注重非言语的翻译,其实就是要注重这些言语文字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大背景。

[1]肖福寿.美国总统就职演讲赏析[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60.

[2]叶子南.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7-178.

马传秀,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邮政编码250014)

H059

A

1672-6359(2012)01-0084-02

(责任编辑 马晓黎)

猜你喜欢

奈达同构英汉
牵手函数同构 拨开解题迷雾
——以指数、对数函数同构问题为例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例谈函数中的同构思想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