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2012-08-15姚明虎

绿色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和县蔬菜农业

姚明虎

(安徽和县县委党校,安徽 和县 238200)

1 引言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转变产业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模式,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蔬菜产业作为和县的传统产业,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和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产业。面对区划调整后“一江两岸协调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北有寿光、南有和县”的发展目标,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亟需重新审视。剖析发展的瓶颈制约,探求发展的机遇潜势,寻找新的对策思路,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未来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2 和县蔬菜产业现状

目前,蔬菜产业在和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和县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更加全面地认识蔬菜产业的多功能性,而不能把蔬菜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产业。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光看,我们必须跳出经济范畴,将蔬菜产业的功能扩展到生态领域、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地、准确地把握蔬菜产业在和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2.1 经济地位

主要体现在:(1)蔬菜产业是和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县农业生产在确保粮食生产发展的同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水产,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2010年全县蔬菜总播面积2.7万hm2(除沈巷镇,下同),总产量为87万吨,产值达9.8亿元,占全县当年GDP的11.23%,占全年种植业总产值的38.1%,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6.4%。蔬菜产业已占和县农业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和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蔬菜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也拉动了和县二三产业的发展,它是和县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2)蔬菜产业是和县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由于蔬菜复种指数高,一年至少种两季,最多可达3~4季,因此,种菜收入相当可观。据调查,蔬菜种植效益明显高于粮油作物,一般露地蔬菜效益是粮油作物的2~3倍,大棚蔬菜是粮油作物的4~6倍,远高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是目前农业比较效益较高、收入相对稳定的产业。据统计,全县长期从事蔬菜种植的大户有4万多户,该县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达1700元,占同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5.8%。重点产区人均种菜收入达到3472元,占同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52.3%,而蔬菜生产核心区更是占到90%以上。因此,蔬菜产业已成为和县发展农业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2 生态地位

蔬菜产业不仅仅产出生活必需品,而且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其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净化、气候调节功能和景观功能两个方面。全县每年约四十万亩的蔬菜园地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净化、吸收周边城市排出的废气、废水的功能,发挥了公园、绿地、森林、湿地的生态作用,并以调节气候的方式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在景观功能方面,与城市的“水泥森林、柏油沙漠”相比,和县蔬菜主产区蓝天碧野、风光宜人。这种自然与田园相交融的乡村景观,既具有历史与人文的美学价值,又具有旅游度假开发的经济意义。

2.3 社会地位

和县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功能。首先,广泛就业功能。蔬菜产业不仅本身就是一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带动了农业生产资料的制造业、以蔬菜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商贸、交通运输、金融、科技、教育、中介服务、餐饮、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促进这些涉农二三产业的就业。其次,在未来的发展中,蔬菜产业不仅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目标产业,还将演化出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活功能。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城市居民生活在喧闹、拥挤的市区之中,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他们向往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劳作之乐,感受纯朴的民风。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既可能也应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观光、体验、采摘、游乐、教育的需求,促进和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

2.4 文化地位

任何区域的产业发展必将带有这个区域的文化特征,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蔬菜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现在已经不仅是人们的果腹之需,而且与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相融合,产生“生态蔬菜”、“文化蔬菜”,广泛涉及人们的观赏、礼赠、烹饪等多个方面,从而最终体现在和县蔬菜的各色产品和制品上。通过那些鲜灵灵的蔬菜产品、制品,人们会发现和县人民的乐天、质朴与灵巧,感受到和县山水之醇美,品味出和县人民的关爱之情愫,感悟到“和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风韵。同时,藉蔬菜行销全国之便,和县已经为全国各地更多的人所了解、所熟知,这大大拓展了历史文化名城——和县的知名度,蔬菜产业真正成为和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归纳上述,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和县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强化其经济功能,拓展其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

3 制约因素分析

经过多年长足的发展,和县蔬菜产业的生产规模日渐稳定,产业结构日趋明晰,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内容日趋丰富服务管理日趋配套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逐步提高,已经具备了迈向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和条件,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和县蔬菜产业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融入现代产业要素,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质的跃升。为此,必须深入剖析和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制约,找准突破口,寻求新路径,实现大发展。制约和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3.1 理念、机制因素

产业的发展理念决定产业的发展方向、路径和目标。多年来,和县历届政府和领导高度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是这些政策措施从发展理念上来看,基本上还是把蔬菜产业当作一般农业来看待,缺乏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强有力措施来狠抓蔬菜产业,在重视程度和措施力度上甚至一度还出现过下降的情况。此外,和县蔬菜产业尽管跨过了商品菜生产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生产、加工和贸易这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但是一家一户菜农仍然是一个个分散的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因此,和县菜农基本上还是沿袭小农经济的经营理念,这样的理念直接影响到蔬菜生产的管理水平、蔬菜产业在市场上采取何种竞争策略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等方面。在产业发展机制方面,目前和县在蔬菜信息采集发布、科技推广服务、社会化服务、品牌创建、产品质量监控等方面,还存在着运行效率低、机制不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2 科技、人才因素

产业的现代化依赖于科技的现代化,蔬菜产业的转型取决于科技的注入和推动。与山东寿光等先进地区相比,和县蔬菜产业的生产集约化程度、加工工艺水平、名优品种覆盖率、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目前和县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种业对外依赖性很大。在产业人才方面,因机构变迁,蔬菜技术推广网络已近名存实亡,人才匮乏,同时,现有的人才得不到有效使用,知识老化、青黄不接、不务正业的情况普通存在。

3.3 设施、环境因素

农田水利设施是蔬菜生产的基础条件。现在和县蔬菜主产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道路、沟渠、大棚等设施相对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尤其突出的是,由于缺乏一个清理维护的长效机制,池塘沟渠年久失修,淤塞严重,容水量小,往往暴雨成涝,稍旱则干,水利功能丧失殆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蔬菜的正常生产,亟待加以解决。与此同时,蔬菜主产区的环境污染也应引起重视。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染加剧,水系破坏后自净功能丧失,河道污染严重,加之多年持续的蔬菜种植,大量化肥、激素、农药、薄膜的使用,导致土壤、水源产生了累积性污染,这对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4 组织、管理因素

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多年来,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停留在分散的、自发式的发展阶段,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产业服务保障机制建立等方面尽管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不力之处。

4 对策与建议

4.1 坚持科学发展,实施产业转型升级

(1)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定位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理念,大胆构想和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面临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区划调整,尤其是和县作为马鞍山市江北主城区,和县将从南京、芜湖等几个城市交会的边际区域转变为城市发展的纵深腹地,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乡之间进一步融合,中心城市、中小卫星城市、小城镇已逐渐成为城市化体系,都市里的“村庄”和农村中的“都市”融于一体已成趋势,大片农村地区与城市化地区镶嵌,并融合成一体,城乡人口出现双向流动。同时,产业融合进一步加深,农业与商业、旅游、文化和教育等产业相融合,使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度假农场应运而生。相应地,和县蔬菜产业也将从城郊型农业转变为都市型农业。因此,这一新的定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县蔬菜产业乃至整个农业的发展规划。“都市农业”的概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人们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一些具体经营方式。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分析,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可能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目前,和县周边的大中城市人均GDP均已超过5000美元,加之和县具备的区位优势、蔬菜产业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以及区划调整带来的政策优势,和县的蔬菜产业乃至整个农业完全可以从宏观上按照都市农业的路子来进行规划,摒弃单纯生产的发展模式,不落窠臼,抓住发展契机,乘势而上。

(2)培育、融汇现代产业要素,引领和县蔬菜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产业的转型升级依赖于现代产业要素的积累。和县蔬菜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了生产、加工和贸易3个主要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但是产业的品牌创建、技术标准、质量监控与认证、电子商务等现代产业要素尚不健全或发展不充分,亟需大力培育,重点突破。其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是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化实体,这是培育、融汇现代产业要素的关键。应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其加工转化增值和带动生产发展的能力。鼓励不拘一格、多种模式地组建产业化实体;走产、学、研相结合或企业联合的路子,努力提高开发能力与加工水平,重点突破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促进生产与加工、保鲜、贮运的同步发展;增强名牌意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名牌优势、出口优势。

4.2 凸显产业特色,构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格局

(1)以提升蔬菜加工业为突破口,调整蔬菜产业结构。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蔬菜产业的效益,生产环节只占25%,流通环节占42%,加工环节占33%。据悉,美国农业总投入只有3成用在采摘前,七成都用在产后,农产品产后总产值和采摘时的自然产值比达到3~7∶1。而在我国,每年有20%的蔬菜在采摘后的流通中腐烂变质,白白被扔掉。蔬菜产后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利益,而且严重影响和县蔬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目前,和县蔬菜产业结构中,加工企业少,加工产品比重低。据统计,全县现有22家蔬菜加工企业,年蔬菜加工量约7万吨,约占总产量的8%,加工总产值3.22亿元。因此,我们要克服重视蔬菜生产而轻视蔬菜加工和流通的思想观念,逐步把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按产业化要求连接起来。适应蔬菜产后加工向系列化方便型发展的趋势,尽快实行蔬菜产品分级整理、净化包装、“净菜上市”。加快开发和推广蔬菜采后处理技术,推广适于加工的蔬菜专用品种,大力发展“宜加工、易延长产业链,易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品种。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加工产品,如菜汁、蔬菜脆片、脱水菜、速冻方便菜等,集加工、贮藏、保鲜、盐渍、脱水、冷冻等多种形式,满足市场需求,促进蔬菜产品增值、加工增效,提高蔬菜产业的经济效益,真正使和县从蔬菜生产大县向蔬菜加工大县迈进。

(2)注入文化、生态等因素,构建都市农业大框架。都市农业蕴含文化、生态、休闲等因素,是郊区型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高起点、大手笔地规划产业的发展布局,注重蔬菜与文化、旅游、观光、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同时,要正确处理发展都市农业与搞好农产品生产的关系,既不能设想把整个蔬菜产区都开发成观光休闲农业区,因而忽视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也不能借口只满足城市对食品的需求,而不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绿色农业。根据和县周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县发展都市农业应坚持生产鲜活农副产品、观光休闲、改善生态环境三功能相结合,根据区位特点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形式、规模和布局,建设绿色无污染型、观光休闲型和生态环境型的现代农业。当前,在都市农业的起步阶段,可以考虑在和县沿江第三阶梯的丘陵地区,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山野天然保健食品以及绿色、有机食品和观赏蔬菜的开发,通过生态理念和民俗文化的融合,辅以科技手段,力争在高档种植、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上形成一批新的亮点,“点缀”在和县西北丘陵地区的青山绿水之间。

4.3 注重集聚集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4.3.1 以科技为动力,推动产业的集约化水平。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为目标,积极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奋力抢占新的科技制高点,持续推进技术进步。建立以台湾农民创业园、示范园技术推广机构、行政事业系统和种植能手协会为三条主干的新型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和县科技创新和科技兴菜的步伐,特别是加速和县自主研发的二代新棚体及基于这一创新平台的各种配套高效生产模式的推广普及。加快台创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引进外地客商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使之成为全县蔬菜生产示范的引导区。推进和县蔬菜瓜果工厂化育苗,利用台创园、示范园等先进设施先行先试,再利用各镇核心的示范基地进一步拓展,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工厂化育苗服务体系。建设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及相关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新技术引进推广工作,开展耕作制度创新,引进推广蔬菜生产良种良法,加速成果转化,为蔬菜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科技素质,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

4.3.2 以服务业为依托,深化产业的集聚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和县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蔬菜生产资料供应网络,全县围绕农业生产服务的网点共有357家,农资年交易总额在2亿元以上。但是这些服务网点存在规模小、经营不规范等问题,未来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要整合现有的服务网络,着力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市场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流通服务业。要创新蔬菜流通模式,构筑现代流通网络平台。强化皖江蔬菜批发市场的龙头地位,完善仓储、冷藏和信息化服务等功能,采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流通方式,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的高端农产品销售平台,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区域性枢纽市场,在“买全国、卖全国”的交易格局中发挥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的作用。同时,以皖江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扩展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镇农贸市场的蔬菜摊区,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产地批发市场、集散点为一体的宽领域、全方位、开放型蔬菜流通网络。

技术、信息服务业。首先,恢复、激活现有蔬菜技术推广体系的功能和活力,采取灵活机制,以各镇农技站为直接管理机构,吸收基层种植能手,组建半民间、半事业的“能人协会”,使之兼有技术推广、服务和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其次,以和县蔬菜研究会为主体,依托龙头企业、蔬菜管理部门,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市场手段,形成电子商务平台,建立蔬菜信息长效调研发布机制,发挥蔬菜信息服务功能,实时有效地指导全县蔬菜生产。

4.3.3 创新体制机制,多渠道集聚蔬菜产业发展资源

发展现代产业必须以要素聚集为导引。没有项目、人才和资金及产业环境服务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充分聚集,就不会有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因此,要加大蔬菜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蔬菜加工项目,尤其是深加工项目,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引进、培育和扶持一批有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龙头、科技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分级整理、蔬菜保鲜冷藏和深加工,延伸蔬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关县直部门要在政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等方面重点向蔬菜产区尤其是新增蔬菜产区倾斜;县科技部门要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对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县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蔬菜生产贷款的投放,简化贷款程序,扩大信贷规模;县保险部门可将现行的新农保机制引入蔬菜产业领域,建立蔬菜产业发展的风险防范机制;县农业主管部门、人社局建立蔬菜产业人才信息库,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政府部门出台蔬菜产区土地流转政策,鼓励蔬菜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总之,要多措并举,多方联同,共同推进和县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1]黄卫东,李可心.中国都市农业——探索与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谭 静,陈文宽.农业产业化新论[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程春建,邓红宁,缪 良,等.促进杭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0(2):112 ~113.

[4]张太保.当前我县蔬菜产业发展需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R].安徽省和县农业委员会.和县蔬菜,2011.

猜你喜欢

和县蔬菜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奇怪的蔬菜
蔬菜
迟到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2014年和县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农民土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