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政府和太平天国对弈时期的改革及影响

2012-08-15张海豹

黑龙江史志 2012年23期
关键词:太平军太平天国清政府

张海豹

(苏州科技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从1644年满清入关到乾隆中期,清政府政局总体上还算稳定,但乾隆后期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政府的兴盛局面,十七世纪初期,一种叫“鸦片”的物品从南洋传进了中国,它迅速成为时代的宠儿,吸食者“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1)最终因为这小小的鸦片,而燃起了西方对这个东方大国的一系列战争,改变了清政府的发展方向。

一、内外交困的清政府

19世纪初期,清朝统治者就已经察觉到鸦片的毒害,曾多次下令禁止,但因地下走私严重,而屡禁不止,直到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终于把禁烟问题政治化。英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并且很快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继而逐步打开了这个封闭国家的大门。因为鸦片,清政府两次受战争之苦。结果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中下层社会的生活,在经济方面外国商品的大量倾入,使得原有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冲击,“木棉梭布,东南杼轴之林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今则洋布盛行……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钱漕两奏,势必贻误。”(2)中英鸦片一战,清政府财政彻底破产,产生巨额赤字,曾国藩说,“自庚子以至甲辰(1840-1844)五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决,国已不胜其浩繁矣”。(3)为补赤字,道光帝曾力图改变这种情况,严旨整顿财政,但在实施过程中,官官相护,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更加艰难,大量沦为游民。1850年安徽巡抚王直疏称,“今日所患,则莫甚于游食者多……臣壮年时,……一乡一集,其游惰无业者,率不过数人。……今则数百家之聚数十人不等。”(4)终于下层人民的底线被冲破,各地起义斗争急剧上升,尤其在两广地区,1850年有关“堂匪”的起义多达10余起,而各次斗争规模则是“少者数百人,多者三四千人不等,合数堂便已逾万。”(5)而扰乱整个清王朝秩序的斗争最终在广西金田爆发了,这就是持续了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运动波及了大半个中国,影响深远,然而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不仅镇压了各地起义,却实现了后来所谓的“同治中兴”,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二、清政府的对内政策

面对不断动乱的社会,清政府并不是无动于衷,它也在努力的寻求解决办法。镇压太平天国的动乱在当时是最棘手的问题,但清政府的官场腐败,已影响到军队里面,而军队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面对太平军的浩荡之势,笔者以为清政府主要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的:

政治上,尽量缓和满汉、满蒙地主之间的矛盾、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把镇压太平天国视为当前最主要目标,甚至不惜出卖国权,而以求取得胜利。具体言之,满汉矛盾由来已久,从清军入关到太平天国运动,矛盾就没有消除,满族贵族对汉族地主始终存在着一种戒心。然而八旗的腐败,绿营的不景气,使得清统治者不得不做出依靠汉族地主的决策,于是各地团练兴起,而团练的大臣则大都是汉族地主充当,这其中包括曾国藩、李鸿章、刘韵珂、黄恩彤、罗泽南、江忠源等人,有的甚至成为后来的“中兴功臣”。在满蒙问题上,咸丰帝则先后任命赛尚阿、僧格林沁为帅,来镇压太平军。为了更好的配合前线的作战,咸丰帝告诫“内外文武诸臣”,“若不痛加改悔”,就“断不姑容”。(6)所有这些措施,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咸丰帝的最初设想效果。琦善、向荣的兵败,似乎打破了咸丰的美梦。

经济上,太平天国的运动打乱了清政府的经济预算,清政府以前的“理财之要,以地丁、盐课、关税为岁入之大端”。(7)在时局的不断变化下,清政府为了摆脱财政困难,开始着手实行改革。面对各地利用种种名目,增加田赋征收的问题,各地巡抚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湖南巡抚骆秉章委任左宗棠“以助军为名,定丁粮银两加四钱,减于前三钱;漕折石银三两,减于前四两;南折石一两,减于前二两”,“又定劵票纸张钱每票五文,共岁得一千二百余千,以为诸吏外费”,以此解决了其他弊端。(8)湖北巡抚胡林翼也有过类似改革。经过各省大员的整顿,清政府的地丁银收入渐增,但这远不能满足实际消耗,清政府又一次开始变相的卖官筹银—捐纳,户部对于官职都有明码标价,这对当时的大地主、商人开了进入仕途的方便之门,而这间接的又加深了对贫苦农民的剥削。捐纳之外,国家还实行捐输政策,捐输虽然只是战时的经济政策,但是它的实行对解决困难时期的财政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仅“陕西一省,一八五二年捐银近百万两,次年为六十万两,一八五四年全年则达到一百二十余万两”(9)。厘金是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军时出现的一个新的税收形式,分为行厘、坐厘两种。1853年扬州仙女庙的米行抽厘为其开端,除部分边疆省份外,几乎各地都有抽厘业务,厘金的征收使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提高。两广总督毛鸿宾认为,“十余年以来,筹饷之方,名目繁多,其大不过二端,曰捐输、曰厘金而已。”(10)据统计,江苏、湖北、湖南和江西四省每年收银已在七百万两以上,江南、江北大营的开支都得利于厘金制度的实行。

军事上,八旗兵和绿营兵的腐朽使他们难以抵挡太平军的进攻,咸丰帝面对危机,曾多次下诏,动员乡绅组建团练。汉族地主势力也由此兴起,首先出现的是曾氏的湘军,湘军直接受“大帅”统辖,也就是只受命于曾国藩,以营为单位,纪律严明的湘军与绿营兵有着本质的区别。湘军的各个军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师生,有的是亲戚、同乡,更甚者是兄弟。关系的复杂性,使他们更容易形成为一个整体,使得湘军成为继八旗、绿营之后的清政府不可或缺的队伍。从1854年湘军正式建成,到1864年仅直属曾国藩的军队就有十二万之多,此外这之间还出现了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老湘军和刘蓉的入川湘军,等等。曾国藩发表的《讨粤匪檄》,利用知识分子和群众的孔孟、关岳、仙佛等传统封建心理,掀起了一股对太平天国的斗争。1854年湘潭之战,湘军使得太平军死伤”数千人”(11),西征的林绍璋兵团基本覆没。淮军在斗争后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攻打苏州时期,主要力量是淮军,克常熟、攻太仓,以及围攻昆山,获大胜,据李鸿章奏稿称,攻打昆山时,太平军被俘七千余人,战死三万余人(12)。在清政府的基层官员抗击太平军的斗争中甚至出现了比湘军、淮军还壮烈的战争,据记载,咸丰十年庚申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军攻打杭州,除杭州臬司段光清、杭协王邦庆逃走外,包括巡抚在内的三十多名官员全部殉难;四月六日,常州失守,清政府官员誓死抵抗,殉难官员也达三十余人。(13)对于太平军的斗争上有湘、淮军队的支撑,下有各层官员的抵抗,这凸显出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的成功,而这似乎正是清政府在当时之时所必须选择的模式。

三、清政府的对外态度

由于英、法等国不在满足现有的各种在华权益,终于在1856年,英法联军以“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在广州向清政府再次“开炮”。英法联军完全控制广州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英法俄美四国公使联合率兵船北上,向清政府提出了修改条约的要求。面对着西方列强的咄咄逼人,在与其进行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咸丰初期的对外态度。在分析了各国的北上目的后,清政府先后实行了“分化瓦解”和“借助俄美调停”政策,(14)但最终没有成功。清政府的一厢情愿,最终带来的还是战争的爆发。

清政府面临的一面是太平天国,一面是英法联军,对清政府而言,太平天国起义首先使其战略重心从“防夷”转变为“制匪”。同治初年,由奕忻、桂良和文祥联名上奏的《统筹夷务全局折》曾分析过西方列强与太平天国在清政府战略中的不同地位:西方国家是“肘腋之患”,太平天国则是“心腹之患”。(15)此时的清政府认为外国列强的目的无非是想获得在华利益的最大化,而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则才是真正危及其生存的因素,所以清政府再次改变了对外态度,终于选择以满足外国殖民者要求,换来其对清政府的支持,所以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对外政策虽有抵抗,但又很快转入联合外国势力,实行“借师助剿”政策。

太平天国刚兴起之时,外国的不少传教士对其抱有好感,英国华人福音教会的机关刊物《中国传教志》指出,(太平军)“将最终成为使徒时代以后曾经完成的最伟大的事业的先驱者”,美国传教士则认为“在中国出现了比较开明的文明的曙光”。(16)各国政府对太平天国表面上保持一种“中立”态度,但是他的“中立”是双向的,哪里可以得到利益,外交砝码就倾向哪里,最终是满清政府满足了他们。英国政府批准的公函中明确的写道“……我们的长远利益全在贸易,贸易发展则系于社会秩序的安定。……赔款系由税关税收缴付,而税收亦同样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倘各通商口岸尽入叛军(太平军)之手,则以上利益安在?”(17)这里我们看到了英国对太平天国的真正面目。最终在利益面前,西方势力终于和清政府走到一起,虽然曾国藩很反对借外之势力镇压太平军(18),但是中央政府不予采纳意见。英、法等先是联合起来抗拒李秀成进军上海,后又用武力助攻宁波,以及组织洋枪队,联合李鸿章攻打苏州。1862年2月,慈禧太后宣布:“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据薛焕奏,英法文武各员颇为出力……。军务至紧,若必俟总理衙门在京商酌,转至稽迟,所有借师助剿,即着……克日办理。”(19)据统计英国在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共打死和毁灭太平军2872550人(20),这不是一个小的数字,名义上的中立,却是如此之行径,足见外国势力在利益面前的面目。

四、结语

19世纪中期的清政府战乱不已,太平天国的冲击,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无疑给清政府巨大的打击,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后期的统治的影响是巨大的。太平天国帮助清政府去腐生肌,即杀掉了一批无能的腐败官员,迫于实际军事的需要,清政府启用了一批汉族的有为官员,如曾、左、胡、李等等;经济上实现厘金制,而厘金废除了牙行对于商业的限制,只要交厘就取得合法性,所以,为商业贸易打开了渠道。因军事的需要,而加大了传统工业手工业的生产,特别是后来的洋务运动,现代机器工业开始出现,经济上出现一个新的局面;政权上,地方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从而有了发展的活力,对地方以绅士为代表的社会给予了相当的自主权。绅士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发展起来,社会有了自发展的活力,同时,也能对政府予以牵制,社会力量的发展,对清政府的统治产生了威胁。总之,清政府的这一时期的措施有利于其统治的一面,也为其统治埋下了隐患,后来的辛亥革命,实际上就是“绅商学军”这些社会力量联合发动的。

注释:

(1)雷瑨辑《蓉城闲话》,“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一册,第296页。

(2)包世臣《致前大司马太常书》,《安吴四种》,卷二十七。

(3)《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一,25页。

(4)王直《条陈时务疏》,《抚晥奏议》,第 61-62页。

(5)严正基:《讨粤西贼情兵事始末》,《丛编简辑》(二),第三页。

(6)《清文宗实录》卷之八十二,咸丰三年正月已未。

(7)《清文宗实录》卷之七,道光三十年四月癸酉。

(8)王闿运:光绪《湘潭县志》卷第六,《赋役》第六。

(9)王庆云:《王文勤公奏稿》卷五,《陕西存稿》。

(10)毛鸿宾:《毛尚书奏稿》卷十四,《详陈抽厘济饷源流利弊摺》(同治三年十月初九日)。

(11)《曾国藩全集》,《年谱》卷三,咸丰四年四月。

(12)《李鸿章奏稿》,《东华录》同治卷二十一,第二十三页。

(13)参见《江浙豫皖太平天国史料选编》,谢兰生:《军兴本末纪略》。

(14)有关“分化瓦解”和“俄美调停”请参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总第149期),陈双燕:《从分化瓦解到借助俄美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期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浅析》。

(15)王桃:《试析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的变化》,《中州学刊》,2006年3月第3期(总第153期)。(16)转引自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第606-607页,南京大学出版社。

(17)[英]呤唎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第321-3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

(18)《筹办夷务始末》,同治卷四,第28-29页。“借洋兵以助剿苏州,代复中国之疆土则不可”,“我中国当以情理阻之,婉言谢之。”

(19)《筹办夷务始末》同治卷四。

(20)[英]呤唎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第699页附录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

猜你喜欢

太平军太平天国清政府
太平军余部参战在南美
昆山与太平军有关的建筑
太平军童子营:杀人放火是本业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的政治影射内涵
安庆出土的英制旧式加农舰炮
《太平天国钱币新考》出版发行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太平天国也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