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网络时代的概念泡沫

2012-08-15骆育红浙江传媒学院杭州310018

名作欣赏 2012年30期
关键词:微电影概念

⊙骆育红[浙江传媒学院, 杭州 310018]

作 者:骆育红,硕士,浙江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创作与制作。

“微电影”恐怕是过去的两年中最受瞩目的一个影像焦点,从视频网站到门户网站,从专业导演、演员到业余的草根网民都开始在尝试制作“微电影”。在过去的两年中作为优酷与中影联手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的代表作——《老男孩》的点击次数已超过8700多万;2011年,香港导演彭浩翔进军内地,以监制身份联手周迅、余文乐等明星制作成的《四夜奇谭》系列在网络首播后,已取得2.1亿的惊人点击率。“微电影”到底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看、研究与思考,笔者想借由此文得出一个结论:“微电影”不过是一个泡沫概念,网络时代的过渡产品,一个“旧瓶装新酒”的伪概念。

一、“微电影”:伪概念

百度百科对于“微电影”的定义是这样的:“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在这个概念中提出了三“微”:微时长、微周期、微规模。似乎正因为有了这个三“微”特点,“微电影”便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事物登堂入室了。那么让我们客观地去认识这三“微”,去除“微电影”的伪装。

“微”时长。如果时长成为了“微电影”的主要“微”特征,那么我们只能说“微电影”早已有之,并非什么新概念,无非是电影短片的一个网络生存名词。世界上第一批公映的电影《工厂大门》等,每一部时长不过1分钟左右,那么它们不也是微电影吗?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没有规定不可逾越的标准时长。如果一定要以时长来划分概念,那么是不是还应该有“中”电影,“长”电影。显然,时长并不能代表什么,充其量是表现内容的一个体量值,正如香港电影导演彭浩翔曾经这样谈到他对“微电影”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有一些故事,需要找到另外一个媒体去自由表现,一个没有时间控制的地方,70分钟可以,30分钟也行,而网络媒体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发挥自己的空间。”这样看起来,时长并不决定影片的属性,更无法成为所谓“微电影”的第一特征。

那么作为“微电影”的另外两个特征“微”周期、“微”规模,都在界定微电影的制作流程与制作要求。可是,这些更无法成为微电影成为新事物的标志性特点。在任何的影视制作中体量决定投入,一个充其量五分钟的故事,怎样也无法用到大制作的投入与周期。至于目前我们看到很多微电影的制作班底呈现出的“豪华”,不过又是一次次商业化的运作而已。曾经有很多人还把“微”规模作为“微电影”的重要特点之一,认为它的低门槛、广谱性与参与互动性适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是信息技术革命下web3.0.。而事实是,“微电影”这一类网络视频故事短片不同于播客上载的视频段落。我们从目前公认的“微电影”的创作角度上来看,它需要一个好故事、一个专业创作团队。因此,所谓“微电影”,其表现的内容、制作手段、制作规模与传统电影别无二致,其实很难有独立的属性。

“微电影”概念的出现,更大意义恐怕在于对传统播映渠道的颠覆。“微电影”的发布是搭载视频网站发布、微博转发分享完成其传播路径的。微电影的短小,适应了目前网络传播带宽的条件,非常适合虚拟网络的分享与围观行为。与传统电影致力于激活大众的公共趣味不同,微电影更注重的是圈子式传播,公众转发、评论一部自己喜欢的微电影,其实就是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就是在传递一种气质、一种品位、一种价值观,因此可以聚合并生产一个志趣相同的朋友圈子或人脉网络,也就是安德森所说的“想象的共同体”。显然,这也就构成了网络点击率、微博转发率,发布或转发微电影可以维系社会资本,引起他人关注,传递一种强大的“在场”,以防自己被忘却在汪洋般的信息世界中。

因此,如果一定要界定“微电影”的话,那么播放平台就成为了区分概念的唯一条件,在电影院放的是电影,在电视上放的是电视电影。“微电影”则是特指专为网络制作,只在网络平台上播放的故事短片。

二、“微电影”:网络时代的概念泡沫

网络的应用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曾写下了一篇挑衅性的文章,题目就是:网络会让我们变愚蠢吗?他认为:要活在当下这个时代,你需要“科学”地思考,要能够将事物归类、操作机器、以线性的方式思考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这样的思维方式倾向于会在智商测试中得高分,互联网(以及所有的电子分支——推特、短信等)正在我们的大脑中进行重新布线。网络化生存中信息瀑布的过滤需要概念的梳理,而这些最终的结果就是“新概念”以网络语汇传播的方式快速的滋生,而有些概念不过是一些改头换面不变实质的“伪概念”。“微电影”就是这样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的概念泡沫。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一个外部条件催生了微电影概念的出台。2009年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禁止各大视频网站播出未经许可的影视剧。2010年冬,美剧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出现在了这份禁播令中。各大视频网站急需制作拥有自主版权的视频内容产品,对于这些自主创作内容又需要一个靓丽时髦的名称,要能够区别于大量由网民上载的视频内容,要有一定的品质保证和艺术水准,这个背景加速了“微电影”概念的出现与推广。

2009年,“微博”在中国诞生,从而带来了一个“微时代”的概念,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在“微”的宏观概念之下产生了众多子概念,如“微动力”“微工厂”“微小说”等。2010年,为“凯迪拉克”量身打造的广告短片《一触即发》成功地在网络上线,为了区别于已有的电影短片而创造出新的注意力增长点,“微电影”作为一个带有过渡性质又模棱两可的伪概念出现了。

但我们必须说“微电影”最终只是个泡沫概念和网络时代的过渡产品,是3G手机、PSP、移动电视、楼宇影视等各种新媒体技术“抬”出了“微电影”,门户网站加微博成为了微电影传播的主要途径。但是,就像小灵通,是在移动通话成本昂贵,网络不甚通畅时应运而生的过渡产品。在带宽不足以支持长视频时,短片自然有优势。当带宽和移动通信费用大大降低的时候,人们传播与消费网络的视频内容将会更加多元和随意,“微电影”与众多播客视频这类产品相比,它的投入产出比无疑太高,它不过是一个网络时代技术更新与概念需求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产品。笔者斗胆预言一下,也许“微电影”概念将在两年内消失。

三、微电影:渺茫的生存路径

脱离了院线局限和票房压力,脱离了电视广告时段的局限,“微电影”网络传播渠道的自由带来了创作上的自由度,这是一个让很多电影创作者为之动心的条件。“微电影”相对于播客视频投入较大,生产周期较长,没有直接票房回收,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电影制作成本也就与生俱来带有了强烈的商业投入色彩。纵观时下具有影响力的几部微电影,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几乎都成为了广告营销的又一种新手段。

因此,我觉得微电影的市场最终只有两种方式生存,一是,成为广告长片;二是,成为文艺青年的习作阵地。

还有另一种关于“微电影”生存的论调:基于影视制作平台的普及,众多文艺青年、专业影视院校的学生投身于网络视频的制作与传播,众多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纷纷展开主题“微电影”的征集,希望借此发掘人才,打通更加广阔的大银幕之路。毕竟中国电影市场太有潜力,而中国电影又太需要年轻而充满创作活力与热情的新生力量。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微电影”似乎是帮助中国电影发现积蓄年轻力量的根据地。

我们用大篇幅的文字论证“微电影”的泡沫化,但是我们会发现:概念也许真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有的时候那不过是一个时髦的陷阱,重要的是大电影、微电影都需要饱含重量的表达,这才是目前中国电影最缺少的概念!

[1] [美]隆·莱博.思考电视[M].葛忠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法]雅克·米歇尔·马利.当代电影分析[M].吴佩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微电影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概念飞行汽车,它来了!
存在与守恒:《红楼梦》中的物极必反概念探讨
HYUNDAI现代PROPHECY概念电动车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古代的时间概念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