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语言的生成守则

2012-08-15钟名诚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南京211171

名作欣赏 2012年30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语体守则

⊙钟名诚[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 南京 211171]

作 者:钟名诚,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朱光潜常说:“在文学作品里,每个字须有它的个性,它的特殊生命。所以文学家或是避免熟烂的字,或是虽用它而却设法灌输一种新生命给它。一个字所结的邻家不同,意义也就不同。”①朱光潜的这句话实际上强调了在文学活动中文学语言生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语言是有明显差异的,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作家在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中,都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成守则。

一、文学语言生成的语体守则

所谓语体规则,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所形成的共同遵守的准则,不同的语体具有不同的功能。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语体,同样也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语体守则,在不同的交际领域就必须遵守各自的语体守则。比如,在日常生活交际中必须遵守日常语体守则;在行政事务中必须遵循行政语体守则;在宣传思想理论领域就必须遵循宣传语体守则;在探求科学规律的活动中就必须使用科学语体守则;在文学艺术活动中就必须遵循文学语体守则等。

文学语体是适应文学创作需要而形成的带有文学特征的语言形式,文学语体属于艺术范畴,是一种审美把握,要求审美的对象和审美主体有机统一,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艺术化的,探求的是具有主观色彩的客观规则。所以,文学语体属于审美性语体,它的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美质原则是这一语体生成的最高守则。作家为了追求审美的最大限度满足,在对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中往往采用“陌生化”的手法。“陌生化”就是最大限度地偏离语言常规,其目的就在于增加从语言的深层意义到表层意义之间的生成距离和难度,让读者在多层次的解读过程中获取一种智力性的审美愉悦。文学语言的生成本质就在于语言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不一致,解读者必须越过表层意义捕捉深层意义。这样一来自然就增大了语言的容量,增加了阅读的距离和难度。文学语言的这一生成守则在诗歌和小说创作中是常用的手法。“文学语言特别是诗歌语言,实际上是一种不具透明性的语言。诗歌永远靠发掘语词的潜在意义或言外之意来完成自己的传达。”②如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之一)》:“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带小乌巾。”从表层意义看,杜甫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于韦曲美妙春光的赞美,如果杜甫在对诗歌语言的生成中,仅仅停留于此,恐怕诗歌也就没有多少审美魅力可言。诗人在语言生成过程中,包含了一个深层意义,即通过表层的对春光的赞美,隐含着自己已经衰老却一事无成的无奈感叹。

二、文学语言生成的语音语义守则

文学语言生成的语音语义守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的角度看,语言环境是文学语言生成的物质基础。古今中外各种语言都有同音字、同音词和同音词组,还有大量的多义词和多义词组存在。这为文学语言的生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从微观的角度看,不同民族的语言,其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不尽相同,自然存在不同的同音、近音材料和不同的同义、多义语言材料,这就为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学语言生成提供了不同的语言条件。比如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大量利用英语的语音特征进行文学语言的生成,他所依托的就是英语中特有的同音、近音的语言条件,形成了其戏剧的特有审美魅力。他在《裘力斯·凯撒》一剧中对安东尼(Antony)说的一段话:

Post back with speed,and tell him what bath chanc’d:Here is a mourning Rome,a dangerous Rome NO Rome of safety for Octavius yet;Hie hence tell him so.(快回去,告诉他已经发生了什么事;这儿是一个披丧的罗马,一个危险的罗马,对于奥克泰维斯还不是安全的罗马;快去吧,告诉他这样。)

其中,NO Rome(=room)of safety有两种理解,一是可以理解成“不是安全的罗马”,二是可以理解成“没有安全的余地”。因为在19世纪前,Rome与room读音是相同的,莎士比亚在进行文学语言生成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英语提供的语音条件。

文学语言的生成与语义的关系同样非常明显,我们可以从相同文本的不同翻译中得到证实。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场中的两句对话就有明显的不同翻译:

Romeo What has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Sir.

英语中的“hare”就是汉语中的“兔子”“野兔子”,朱生豪翻译为:

罗密欧:有了什么?

茂丘西奥:不是什么野兔子……

而梁实秋却翻译成:

罗密欧:你发现了什么?

茂丘西奥:倒不是野鸡,先生。

两人在翻译中为何选择了不同的语码?难道梁实秋连英文“hare”这个单词的意思都没有弄懂吗?当然不是。其实,“hear”这个词在英语中还有娼妓的意思。在这里,说话人是在利用“hare”这个词的多义性特征,嘲讽乳母是个娼妓。莎士比亚在对文学语言生成的时候,是有意为之,他所依托的就是英语中的微观语义环境:语义的多义性。显然梁实秋在翻译语言编码中,是考虑到了整首诗的意义的,因此,他在生成时也就选择了汉语中具有多义性的词——“野鸡”。而朱生豪虽然翻译得很准确,但却失去了原作品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三、文学语言生成的文化守则

“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③文化守则是指文学语言生成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宽泛,包括时代、地域、风俗、民族、阶层、职业、性别、年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对文学语言的生成影响是很明显的,因为我们人类社会的任何语言行为无不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任何一种语言行为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从本质上来说,语言本身就是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会对作家的语言生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中国作家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取名就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积淀。《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探春、袭人、刘姥姥,赵树理小说中的小二黑、二诸葛、三仙姑等,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取名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样,西方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取名如玛丽、海伦等也反映了欧美民族的文化积淀。

由于各民族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背景中,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思维定势、心理积淀,这些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便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不同民族作家文学语言的生成。比如俄罗斯文学中常常用老鼠比喻美丽可爱的少女形象,而汉民族则绝不会用这种动物来描绘少女形象,因为在汉民族文化中,老鼠是被人痛恨的,与老鼠有关的语言编码都带有贬义性质。

宗教文化同样制约着作家的文学语言的生成。汉民族虽然是一个多神教的民族,但儒道佛文化对汉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而西方国家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在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中,自然打上了其宗教文化的烙印。中国作家常常把极受宠爱的女孩形容为“掌上明珠”,把善良的女性形象叫菩萨。而西方作家则不相同,如《圣经·诗篇》中所说的:“求你保护我,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仁。”

性别文化也是制约文学语言生成的重要因素。汉民族文化虽然有着许多厌恶老年女性形象的言语,但作为“母亲”形象则是倍加尊重的。母亲形象的伟大、善良、慈爱、奉献精神是汉民族作家塑造“母亲”形象进行语言生成的基点。而西方作家中却少有对母亲形象的讴歌,更多的是对“父亲”形象的塑造。

不同民族的生存文化、生活方式也制约着作家的文学语言生成:

(杜尔西内亚)的美貌是人间没有的……她的头发是黄金,脑门子是极乐净土,眉毛是虹,眼睛是太阳,脸颊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齿是珍珠,脖子是雪花膏,胸脯是大理石,手是象牙,皮肤是皎洁的白雪。(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这种文学语言对于汉民族来说是新奇的,出现在汉民族作家笔下的几率恐怕非常低。

不同的民族由于具有不同的审美文化,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异,作家在语言生成过程中,同样会有不同的选择。在汉民族中,女性形象常常以白嫩、苗条、纤弱为美,那么在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常常是: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红楼梦》)

虎妞……眼泡儿浮肿着些,黑脸上起着一层小白鸡皮疙瘩,像拔了毛的冷鸡。(老舍《骆驼祥子》)

这两段文学语言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爱憎褒贬分明的审美文化。

不同的民族文化制约着作家文学语言的生成,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审美观念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作家的语言生成。作家常常根据自己所生活的地域特色,根据自身的地域生活经验生成文学语言。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五十岁,却偏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腰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遮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这样鲜活充满了泥土气息的文学语言只有生活在北方的作家才能创造出来,而对于生活在南方没有见过驴的作家,恐怕怎么也创造不出“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样精彩的比喻。

影响文学语言生成的文化因素很多。文化制约着作家的语言生成,语言浸润、记录、传播着文化。作家的语言生成受制于文化,同时也折射出不同的文化风貌。我们如果能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对文学语言生成的影响,就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蕴。

① 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30.

② 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

③ 汪曾祺.汪曾祺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2.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语体守则
汉语语体语法研究综述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森林守则
言语交际中语体的得体性探讨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语体变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路径、热点与趋势
雾霾天健康守则
分手了?社交网络行为守则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