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校公选课发展瓶颈的可行性措施探析

2012-08-09钱凤欢,李欣鑫

学理论·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公选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钱凤欢,李欣鑫

摘 要:作为高校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补充,公选课在开设之初即明确了其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宗旨,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制约公选课发展的瓶颈。因此,正确认识公选课,为公选课的发展扫除障碍,才能不断优化公选课教育,实现其历史使命。

关键词:公选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公选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68-02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高校开始设立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程。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如今的公选课处在一个历史的变革时期,公选课的一些“传统”似乎正在成为束缚公选课发展的瓶颈。因此,正确认识公选课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处的地位,扫除发展阻力,才能走出一条公选课健康发展的路子。

一、脱下外褂子

公选课作为高校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补充。特别是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激增,对于知识的需求更加趋于多元化,对于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同的学生也有着各自的需求和期望。而作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明确规定了课程所必须修读的知识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满足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公选课就成为学生拓展知识领域、寻求个性发展、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然而,事实上,部分高校的公选课存在着追求形式而不重内容的现象,公选课徒有其“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有的公选课内容浅显,还不具备一门课程应有的知识容量和理论深度,只适合于专题讲座[1]。还有一些公选课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仅在课程名称上下工夫,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教师平铺直叙地读着课件上的内容,学生则在五花八门地干着与课程毫无关联的事情。公选课学风可以管窥,公选课之危可见一斑!

而目前的情况是,部分高校在公选课方面投入的精力少之又少,监督机制的缺失和管理力度的减小,给一些责任心不强的教师以投机取巧的机会,从而导致公选课整体质量的下降。因此,在开设公选课时,高校公选课管理部门应对开设的课程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有益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脱下公选课花哨的“外褂”,明确公选课开设的目的和宗旨,实现公选课的价值,才是公选课之本。

二、打破脖套子

公选课不是专业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其知识贯通的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现今通识教育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它既是大学教育的一种理念,也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知识融会贯通、眼光远大卓越的“全才”,而不是精于某一专业领域的“专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公选课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传统的公选课教学,大多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类似,教师多以知识灌输为主,重内容而轻方法,束缚了公选课自由、灵活的特性,俨然已成为公选课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公选课课程安排中,对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公选课的课堂内容应以澄清历史沿革、理清发展脉络、界定研究范围、讲授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想象空间为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突出目标、明确问题、灵活应用,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授课目标。

而在授课方式上,也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公选课教学,采用的仍是集中讲授的方式,这种方式近乎“一问一答”,甚至是“自问自答”,教师提供“确定不疑”的答案,学生被动接受这一结果,而不经过思考。因此,公选课的授课原则可采取“集散结合”的方式,即集中授课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相对集中学习与学生自我可持续学习相结合,打破时间、空间的约束,启发学生思考,以开放的形式培养学生,使其更好地走向社会。

三、跳出怪圈子

公选课在发展过程中,似乎掉进了一个“怪圈”。公选课课源严重不足,致使很多“徒有其表”的公选课鱼龙混杂,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使得能力突出的教师疲于应付,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去建设好一门公选课,而无法达到工作量要求的教师则趋之若鹜,公选课成为填补工作量欠缺的“牺牲品”。优秀课源的缺失,导致公选课整体质量的下降,这对于那些对公选课期待很高的学生是一种伤害,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而更多的学生则将责任归因于教师,认为随意的教学态度、陈旧的教学内容、平淡的教学方法是导致他们公选课逃课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大学校园里流传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正是这种不良现象的真实写照。而懒散的课堂状态,也难以激发任课教师的热情,公选课教学深陷泥沼之中,难以自拔。

因此,改进与优化公选课,必须跳出这个怪圈。首先,要鼓励优秀教师开设公选课,保障充足的课源供学生选择。其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相关管理措施加以引导,如对公选课不同类别课程的学分进行明确要求、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的学分权重等[3]。同时,必须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出发,立足二者互为因果的角度,双管齐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盖上厚被子

如何保障公选课的质量,首先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根据教育部所属的71所高校2001年的调查结果,25%的正教授、20%的副教授都无法承担本科生的授课任务,教师中的精干力量主要精力都放在科研、论文、专著上[4]。因此,只有通过优化公选课师资队伍,提升这支队伍的层次,站在高校发展的战略性高度进行教学运行机制的有效改革,才能形成高校公选课建设的长远和系统的布局,才能为高校人才培养创造阳光、稳定的良好条件。对于优秀公选课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一批骨干走上前线,他们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手握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话语权。他们的加入是提升高校公选课教学质量的不二选择。而随着高校教育的日益国际化,优秀教师对于学科前沿的把握更为准确,更易与国外先进的育人理念接轨,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学术视野,也可以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借鉴,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升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其次,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包括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对于公选课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公选课的投入,建设一批优秀的公选课,甚至实现公选课的精品化,不仅可以保证充足的课源,也可以激发具有学术潜力教师的潜能。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学术兴趣出发申报公选课,并以此为题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的申报,参加各类评奖,提高教师知名度,扩大学校影响力,同时实现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科研增长的双赢。

五、走出新路子

目前,在公选课的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选课质量的提高,公选课趋于形式化,公选课改革势在必行。

1.采取競标方法,走社会化的途径,实行淘汰制。首先,严格把关,对开课教师进行综合考量,优先选择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对于类似课程实行竞标制,实行公选课教师准入制度,做好试讲工作。对于优质公选课应发挥其特色,加大建设力度,保证其“精品”特质的“有效期”,而对于教学效果不好、缺乏创新性的课程,应坚持淘汰制,宁缺毋滥。

公选课教师筛选还要“走出去”,眼界不仅要放在校内,甚至可以邀请知名学者、社会知名企业家走进校园,他们的学识和实践经验,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加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有益于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

2.加强公选课教学团队建设,形成系列。目前高校公选课大部分是“单兵作战”,即一门课程仅有一名任课教师,这难以为公选课的建设提供长期有效的支持。而一支高效的公选课教学团队,可以合理利用每位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协同工作、集思广益,利用团队成员的集团优势,打造精品选修课程,形成系列优质选修课程。公选课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有益于公选课课源的稳定,这对于公选课的长期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3.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网络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语言无法阐述的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媒体可以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而许多课程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可见,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公选课自身的转变,由内容灌输向技能传授转型。公选课的通识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公选课应向技能传授方向转型,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拓展学生视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公选课要“避免单一性知识教育,做到‘通专结合,全面发展,使学生贯通文理拓宽思路,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个体创造能力,增强其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能力”[5]。

总之,公选课是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需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认清公选课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推动公选课教学的改革,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云霞.浅析高校公选课建设中的几种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2]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钱厚斌.加强高校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

[4]余琼.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鲁红艳.在科学把握三个关系中推进高校公选课建设[J].理论月刊,2008,(8).

猜你喜欢

公选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高校音乐欣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公选课《行为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