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2012-08-09卢晓静

学理论·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落实问题对策

卢晓静

摘 要:针对“钱学森之问”,文章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创新的环境;学校教育过程机械化、评价单一化;学习目的功利化;缺乏高素质、真正敬业的教师。因此,应从创造创新性的环境,呵护人的好奇心,教育评价多元化以及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四个方面着手。除此之外,更应注意重在落实,不让“钱学森之问”继续问下去。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问题对策;落实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05-02

2005年,钱学森在对温总理的谈话中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1]。钱老的话,温总理曾在多个场合提及。2006年,他在一次高等教育座谈会上,向参加座谈的几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转述了钱老的话,并说这是他“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也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焦虑。早在上个世纪,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曾经提出了所谓“李约瑟难题”[2]: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产生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无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李约瑟难题”,都是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的疑问,意在试图改变目前之现状。本文作者试图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与改进,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改革有所贡献。

一、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钱学森之问”形成的原因

早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文化思想的创造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天才人物对学问的真兴趣,二是充分的思想自由,三是充分的闲暇(时间之保障),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一个时代出现这三个因素重合的条件,则将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反观我国教育现状,可以概括出以下不足。

1.缺乏创新性的环境

钱学森多次称赞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回想到当时的情况,他说,整个加州理工学院刮的都是创新的风,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不同的学术见解,学生们也可以向权威挑战。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创新,不能随大流,必须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3]。钱老能够创造这番伟大事业,不能说不是这种具有创新的气氛造就的。反观我国现在的教育,有多少学校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平等的学术氛围?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鼓励学生多创新,把创新作为办学的理念?“枪打出头鸟”,不仅社会上如此,学校亦然。对于那些有新奇想法、新奇问题的学生,教师不是鼓励而是讽刺——“你这乱七八糟的想法有什么用,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吧!”——这样的话语经常会在学校里面听到。正如钱学森所说的,“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2.学校教育过程机械化、评价单一化

“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评分制度,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这是1972年《学会生存》一书对我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评价,实际上这个评价也还适应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关调查[4]显示,在我国,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观察、想象能力日渐削弱,而思维定势和对权威的服从却日益增强。“高考指挥棒”这一问题早就遭到批判,可是改革却不能够深入问题本质。在“指挥棒”的调节下,应试教育应运而生。这样的教育不仅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还把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素质教育如何得以真正实施。在学校中,教育的本质意义没有得到发扬,教师和学生都沦为分数的奴隶。

3.学习目的功利化

现在的教育除了被国家和个人当做追逐利益的工具之外,已无其他价值了。诗人艾略特 说:“人们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胜过其他国家……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力,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稳当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当今学生的学习实用化、功利化倾向非常明显,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其运用到社会交换中。当前大学生逃课奔证书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而这种教育上的功利化使人们重效益轻超越,重科学轻人文,重结果轻过程。今天的大学,也就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了[5]。”由此看来,我国的教育长时间培养不出人才也不为奇怪。

4.缺乏高素质、真正敬业的教育工作者

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是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关键,与之对比,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状况令人堪忧。钱老的恩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功在钱学森的成才道路上,功不可没。卡门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而是重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方法让钱学森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而在我国,这样优秀的教师实在少之又少。教师在教育的时候,他们的中心是分数,而不是学生。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择校热”。其实质就是“择优质教育资源”、“择优秀教师”。钱老针对现行教育制度曾说过:“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当一个教师不关注提高其专业水平,不改进教学方法,亦不改变评价眼光,而只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时,学校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杰出人才[6]。

二、问题对策:让“钱学森之问”不再继续问下去

针对以上所提及我国教育的现状,本文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创造创新性的环境

从大学方面来说,想要培养杰出人才,应该努力重建教育土壤和学术土壤。在教育中,不仅让学生注重知识性的学习,更要注重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从无数问题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哈佛大学的一句名言就是:“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始终处于问题之中”。教育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因此,创新的土壤、空气、水分和空气对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来说至关重要。没有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创新型杰出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6]。在考虑到中国长远的发展时, 钱老语重心长地说:“ 今天我们办学, 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 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 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 都是些一般的, 别人说过的才敢说, 没说过的就不敢说, 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帥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3]。”

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

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感言或传记中, 我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构成他们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其实所谓好奇心,并不神秘,也不是唯有少数人才具有的个性特质,而是人皆有之。每个人从出生之时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本性之使然,是一种内在自我需要的满足。虽然在成长过程中,人们的好奇心或许会掺杂一定的目的性,若合理地引导和激发,会把个体引向探索未知之途,成为其求知的最初愿望。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在不同阶段,能够持续地给予这种好奇心以呵护,以智慧性的引导,人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开掘,人们也可能就不会一再喟叹[7]。

3.教育评价多元化

“高考指挥棒”这个词,已经不是新词,但它仍然是一个没有被解决的老问题,它像一根旧刺一样深深的扎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面。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认为高考一定要改,但究竟如何去改,没有一个统一的言论。因为,人们总是刻意的追求公平,而不得不采用这样一种刚性的选拔手段。然而他们却不得不拿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代价。事实上,如果学校教育能够真正顺合每个个体的自然禀赋和欲求, 呵护并引导其在各自方向上健康伸展,它的社会流动调节而不是单一的筛选功能会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也会惠及更多甚至所有学生。因此,学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长、特点,多方面进行评价,要涉及人的知识、情感、行为、创造力等多方面,而不只是单一的内容识记情况。

4.培养创新型的教师

素质教育能否成功,教师水平是关键。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培养杰出人才,都要求我们关注教师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教育正处在历史转折时期,教育政策的重点相应地转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是办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政策保障。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改革中,更应该多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引导教师确立教师信仰,培养教师新年;另外,教师的专业见解也不容忽视,只有称职的、专业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最后,我们应该有计划地打造一批教育家,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面临着产生教育家的历史机遇,处于大力发扬中国历史传统、建造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的历史时期,它同时孕育着创造教育奇迹和诗篇的教育家。

三、思考:重在落实

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比实践行动已经早了几十年了,完全可以停下来等等实践的发展。”当然,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字面上所说的不再继续进行理论研究,而是指出我们的教育实践行动实在缓慢,与教育理论的发展不符。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学术文献以及政府文献层出不穷,可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难攻克,这一方面受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限制,更重要的是教育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经颁布,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也已经蠢蠢欲动,我们的教育实践已经有改革的迹象,希望这次《纲要》中要达到的目标不要在下一个《纲要》中繼续写下去。要实现我国教育的发展,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固然重要,而广大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得注重其落实情况,严格监督,实行合理的监督管理体制,才是我们的教育能够得到真正发展的确切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斌.亲切的交谈[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 center/2005-07/ 30/content_3287444.htm,2009-03-04.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24.

[3]涂元季,等.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EB/OL].http://scitech.people.com. cn/GB/10320511.html, 2009-11-05.

[4]马抗美,翟立原.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报告[J].科普研究,1999,(2).

[5]何齐宗.当代学校教育若干弊端评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6]阙明坤.“钱学森之问”拷问中国教育现状[J].教育与职业,2010,(7):85.

[7]阎光才.创新型的仁人才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J].探索与争鸣,2010,(3).5-7.

猜你喜欢

落实问题对策
国企纪委“监督责任”的研究探索
小学生如何通过自主管理来落实班级制度
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测量船质量管理QC小组探索与实践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