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2012-08-09井绪英

学理论·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井绪英

摘 要: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科技突飞猛进,文化日显繁荣,社会变迁和转型加快,诸多社会问题逐渐出现,社会矛盾和问题聚集,犯罪率上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也日趋凸显。未成年人是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成年人的犯罪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治安状况的缩影及教育文明程度的标志,它能真实而敏感地反映出该社会的文明水平和政治、经济及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本文主要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089-02

案例:沈某,男,1993年3月1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汉族,系阿城区A中学学生,2010年12月21日17时40分许,阿城区A高中学生张某听同学郑某说,其在阿城B高中读书的女友张某被同班同学魏某给打了,张某遂纠集同学高某、郑某、赵某、张某及好友沈某等十余人租乘三台出租车来到阿城区B高中找魏某。晚20时许,阿城B高中放学时,被告人沈某和张某等人在C楼北侧将刚刚放学的魏某拦住,并对其拳打脚踢进行殴打,B高中放学的郭某、谷某等多名同学见同学魏某等被多人殴打,遂上前参与殴斗。在殴斗过程中,沈某用事先准备好的钢管打郭某的头部一下,将郭某头部打伤。郭某(男,17岁)用随身携带的木柄斜型单刃剔骨尖刀将沈某当下■划伤,沈某将郭某的剔骨刀夺下,郭某又用同学谷某递过来的另一把折叠刀扎伤沈某的左肩(法鉴为轻微伤),沈某用抢来的剔骨刀扎伤郭某的左上臂,此时,郭某的同学纪某和陈某放学经过现场,见郭某被人打伤,便跑上前去,沈某持刀向纪某(男,16岁)左腋下刺一刀,逃离现场,被害人纪某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经阿城区公安局法医学尸体检验鉴定:纪某系生前被单刃刺器致使心肺破裂失血死亡;经阿城区公安局法医鉴定:郭某左臂部贯通创,属轻伤。阿城区人民法院认为本案中被告人沈某被他人纠集参与聚众斗殴,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而且认识到共同行为是一个整体彼此互相鼓励,认识到共同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其持刀行凶,致一人死亡、一人轻伤,系聚众斗殴的积极参与者,对其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阿城区人民法院于2011年7月21日作出判决:被告人沈沛泽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

沈某的案例只是日趋凸显的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个案,但根据笔者对沈某一案的调查了解,及对其他未成年人犯罪情形的分析,发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生活因素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稳定性的丧失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大诱因。特别是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增高,离异家庭中的亲情缺失对未成年人伤害相当大。他们渴望亲情,希望得到父母双方的爱和依靠,但却难以满足,于是便到社会上去找寻心灵的慰藉,结交朋友或网友,但因为他们本身思想不成熟,对人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自身模仿能力又强,一旦结交上有不良行为的人,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照管,并且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和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以沈某为例,沈某出生后,母亲嫌弃父亲挣不来钱,离家出走多年未归,父亲出去打工,也很少寄钱回来。与奶奶一起生活,奶奶不识字,无人管,并且收入少,平时对沈某只能照顾吃饭穿衣,其他什么也不管。沈某与家人没有感情交流,内心想法无处释放,因此就形成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也是其最终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

二、学校教育因素

如果说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那么,学校就是孩子心灵成长所需的营养,学校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生态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必将对孩子后天心灵的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如果教育方法不得当,也可能使学生染上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现今我国学校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一是教育思想不端正。由于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是学校的主要教学方法,学校强烈追求升学率,随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强调成绩和分数,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学习压力大,厌学情绪严重,差生不受学校的重视,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甚至流入社会。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呈现“低龄化”,原因就是大部分未成年人中学毕业后,升学不能,又不愿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只好走入社会,辨别是非能力差,走向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二是學校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一些学校不重视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帮教管理,导致问题沉积,甚至会产生违法犯罪团体。三是教师职业道德下滑。市场化为教师的智力财富变成现实的物质搭建了一个广阔平台。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绝大多数的未成年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及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使得家长对学校进行赞助或对教师送礼成为一种风气,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教师忘记了为人师表的宗旨,随波逐流,对学生不能正确地引导,起不到身教作用,影响孩子的正常心理。四是教育方式不得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性知识的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从现实来看却不容乐观,很多基础教育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少数学校也只做个样子,没有实质内容。因此当学生面临着许多问题、压力,产生各种心理困惑时无法驾驭自己的行为,导致心理失衡,甚至形成心理疾病,从而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出现暴力性的极端行为,最终酿成犯罪的恶果。在性知识上更表现为愚昧无知,在外界的不良刺激下,往往会做出导致犯罪的行为。有的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动不动就使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手段,轻则讽刺挖苦、罚做作业、状告家长,重则谩骂殴打、罚款、赶出学校,导致学生畏惧,最后干脆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或者违法犯罪。五是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从近两年审理的在校学生犯罪案件来看,他们的法律知识基本是空白,通过当庭的法制教育才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犯罪。

三、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进步,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一时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新抬头,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未成年人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未成年人为获不义之财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外在的不良环境是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当前,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出来。随着互联网、影视文化等大众媒体的普及传播,各种文化思潮令人目不暇接。身心都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好与坏。一些不健康的传媒宣扬享乐主义,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严重误导了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之一。另外社区环境的不良影响。社区是人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微观社会环境之一,其中的不良因素对于未成年人成长具有不良的影响。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认为:“犯罪行为是习得的;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获得的。”对犯罪行为学习的主要部分是在亲近人的群体中;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犯罪技术,二是动机、内驱力、合理化和态度特定方向。在社区这个微观社会环境中未成年人学习邻里、朋友们的言行举止,受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作风的直接熏陶和影响。他们行为方法有很多都是在社区交往中从他们所结交的朋友那里学习到的。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在社区中交到不良朋友对其健康成长是不利甚至是危险的。由于未成年人阅历浅,免疫力不强,法制观念淡漠,极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未成年人结交上不良朋友,长期交往下去,就会百害而无一利,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下,就会不知不觉走上犯罪的道路。大量的事實证明,相当多的未成年人犯罪为结伙作案。多数团伙成员平时也是朋友。

四、直接的内在原因

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是产生犯罪的总根源。一些未成年人在不切实际的欲望驱使下,缺乏正确的生活目的,扭曲人生价值标准,以追求吃喝玩乐为“幸福”,在他们看来“人生几何?今日不乐,更待何时?”他们是狂热的金钱拜物教者,把一切都说成是空的,只有钞票才是实的。他们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懂法。在未成年人中,有一部分对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对行为的后果要承担法律责任。有的即使知道做坏事是违法的,但存侥幸心理,认为别人不一定知道或不一定被抓。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内在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畸形心理

未成年人由于掌握知识少,思想不深刻,道德观念不清晰,他们每每把物质和金钱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上。而他们的精神需要除了玩乐以外,就是爱看暴力影片,玩暴力游戏,在游戏中满足自己的英雄心理,进而把现实想象成游戏。

(二)自身判断力差

未成年人的普遍特点是能量大、活动能力强。如无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做坏事。由于判断力弱,再加上强烈的猎奇性,往往促使他们易于冲动,在刹那间便可做出某种轻率行动的决定。而缺乏判断能力,就导致他们能量越大,做的坏事也越多。他们的连续作案和流窜作案,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认识能力的偏颇

未成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每每是偏颇的。他们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看待现实,而不愿看到不利于自己的、违背其心愿的一面。他们想要做的事,他们往往都要去干。讲哥们义气,而认识不到自己有时的做法已经是在犯罪。

(四)自控能力相对较差

一个行为能力人,当其需要同现实发生矛盾时,可以用道德观来约束和克制,服从社会的制约。而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意识,对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充满了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但同时由于他们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并且其自身心理和生理均未完全发育成熟,群体心理处于波动不定的焦虑状态。所以面对诱惑,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往往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走向犯罪。

总之,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还有其他各种因素的存在。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犯罪
Televisions
滑向犯罪的原因(三)
滑向犯罪的原因(一)
环境犯罪的崛起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实证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犯罪”种种
有些行为不算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