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传播及其应对措施

2012-08-09徐莉

学理论·下 2012年7期
关键词:新特点信息时代措施

徐莉

摘 要:社会谣言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当社会谣言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其传播具有了速度快、影响范围大、蛊惑性、利益性、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的新特点,给社会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危害。科学总结谣言泛滥的原因,并从加强政府信息能力建设,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铲除谣言的生存空间,加强民众的信息道德建设等方面入手,从根本上治理谣言。

关键词:信息时代;社会谣言;新特点;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056-02

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舆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进入信息时代,社会谣言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影响力和破坏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因此,必须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近年来,社会谣言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哪里又要地震了,哪里又发现“非典”病例了,世界末日就快到了等一系列流言。“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则流言,很快在短时间内变成谣言。造谣者是源头,跟风传谣者是助推,使谣言广为扩散。最终,像滚雪球一样,更多的人被卷入到传谣、信谣的群体中,谣言为什么能迅速流传?

一、信息时代社会谣言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生活安全感缺乏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人们很难对自己的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出现了迷惘和浮躁,进而衍生出怀疑、猜忌、不满和攻击等负面情绪。同时,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工业明胶果冻、毒胶囊、假鳕鱼等,使百姓心理安全感缺失加重,这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二)科学判断力欠缺

如今的谣言往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普通群众科学知识有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来传播的。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假借有关理论支撑、冒充知名媒体的报道、曲解专家观点、冒充权威、杜撰内幕人士消息,这些无疑在表面上给信息增加了可信度,让百姓难辨真伪,失去科学判断的能力,这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社会信息管理滞后

一是社会信息不够透明。社会信息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如果社会信息不能有效公开,民众势必会对事态的进程产生种种盲目性猜测。二是信息监管技术落后。互联网时代,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出现,信息监管技术的落后使一些谣言的传播一帆风顺。三是信息管理法律法规滞后。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许多新型传播行为的性质难以界定,对这些新型传播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也难以追究法律责任,谣言等有害信息传播的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客观上助长了其滋生蔓延。四是信息应对能力不足。一方面不能及时组织有效信息对谣言予以反击,另一方面,反击谣言的形式、手段和方法陈旧单一,效果不好。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破解谣言,反而使权威部门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四)网络推手制造谣言

在微博上传播重大信息、拥有强大动员能力的并不是一般网友,而是“意见领袖”,他们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有的“领袖”受商业利益的驱动,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满足一己私利,故意炒作。有的“领袖”享受个人崇拜感,为了拥有更多的“粉丝”,故意编造出充满刺激感的信息。近年来,一些网络推手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许多网民信假为真,并发表一些非理性的意见和看法,致使网上舆论距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

二、信息时代社会谣言传播的新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现代信息的传播形式也变得更加复杂,改变了传统方式,这也使社会谣言的传播出现了新特点。

(一)速度快、影响范围广

传统型的社会谣言一般以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进行,并且有一个从开始走向饱和,再到低潮,最终消失的过程。传播速度较慢,社会影响范围有限,一般局限于某一个地理区域。进人信息时代,社会谣言可通过现代通信网络向无数人发送,同时无数人可以接受,并且在接收与发送谣言信息过程中,不同的信息载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了信息的叠加与强化,呈现出交叉、共振、互动的传播方式,这使得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传播往往一开始就以一种高强度的传播方式存在,瞬間就达到饱和状态,而且可以跨越时空限制,作用的物理空间广阔,受众数量庞大。

当今流行的微博,就成了谣言产生、扩散的重灾区。微博受关注的广泛性和传播的快速性,使之很容易成为虚假信息、不实言论的传播平台,谣言在产生之后,往往借助微博用户的种种“围观”行为,轻轻点击一下鼠标,转发或是分享就使谣言瞬间在虚拟的空间里“繁荣发展”。更多的网民凭借自己的想象添油加醋,夸张信息,而这种经过夸张之后的谣言,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达到快速传播的目的,引发民众的曲解。

(二)蛊惑性强

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蛊惑性巨大。在社会谣言采取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时代,人们对谣言信息的获取仅仅是通过传谣者的口头形容和文字表达,有限的信息量和有限的展示方式,决定了人们往往要靠想象和推测来完成对谣言的笃信。如今,借用网络平台而进入信息时代,海量信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谣言传播的巨大推动力。首先,海量信息为社会谣言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社会谣言的传播者假借有关理论的支撑,冒充知名媒体、专家权威的观点,增加其可信性。其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形和图像拼接技术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信任度,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三)隐蔽性强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个性化的信息传输空间,同时也为社会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隐蔽的空间。社会谣言制造者以匿名的形式或虚拟的身份隐没在信息网络中,进行谣言的制造和传播。而现代信息网络是一个没有中心的信息空间,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以发散式的方式传播,打破了以往单向传输的限制,具有交互性和无限复制性的特点,这使得寻找传播源头更加困难。

(四)商业利益性凸现

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企业在网络市场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企业主体通过恶意篡改原始信息或虚构信息来提高点击率,进而吸引公众注意力并吸引广告商的资金投放。这种把信息当做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商品”,单纯追求快速、猎奇、抓人眼球,弃信息的准确、来源可靠、公正和完整等基本原则于不顾,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

(五)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在当今人们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易错误判断信息,在自然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失真现象,人们无意识的跟风成了谣言的助推者。另外,由于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得信息时代的个体话语权得到空前解放,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载体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其中不乏一些非理性的评论。在这浮躁、责任感缺乏的时代,制谣言者的动机往往出于娱乐和好奇,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攻击对象,仅是想在传谣中找到所谓的刺激和满足。

三、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应对措施

近些年来,谣言越演越烈,给个人、社会、国家以及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因此,必须加强治理,防控谣言滋生,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地发展。

(一)加强政府信息能力建设

各级政府是管理社会事务的主要机构,治理社会谣言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目前,政府信息能力的不足是社会谣言治理中的一大瓶颈。一是增强各级政府的信息意识。对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应当及时给出回应,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不能漠视网民关怀的问题,让谣言横流。二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管理部门应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管理为平台,整合政府职能资源,及时发布政府及公共事務、突发事件信息,用正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在百姓中树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威信。

(二)完善公民网络行为法律制度

要以法律制度约束人们的言行,对政府失职部门实行“问责制”。近年来,谣言已成为全球公害。2008年,韩国因影星崔真实案,推动了《信息通信网法施行令修正案》,即《崔真实法》的出台,韩国因此也成为世界上首个强制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国家。德国的《德国刑法典》、美国的《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电脑犯罪法》、泰国的《电脑犯罪法》、印度的《信息技术法》等都明确规定了对造成社会危害的造谣者给予法律制裁。我国也加强了打击谣言传播的力度,依靠法律的手段,对造谣、传谣者依法依规进行惩处,零容忍。同时也对政府管理部门实行了严格的责任制,对监管失效,处理不当的政府行为也要依法处理。

(三)铲除谣言的生存空间

信息时代的社会谣言多是在互联网空间里生存,因而营造健康有序的内容环境、避免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是每一个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所应承担的基本责任。互联网企业,特别是一些提供互动服务的网站,自身要依法办网,对待网络谣言的传播,应该提高辨别能力,企业要加强内部的自我管理,对编辑人员和审稿要有严格的管理流程。另外,对重大的事件或者自然灾害,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求证。互联网企业还应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打击查处网络谣言,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守法自律,与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加强民众的信息道德建设

公众信息道德是维系信息秩序的精神力量,治理社会谣言必须借助信息道德的精神力量来规范人们的信息行为。在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必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理论知识宣传,全面提高公民素养,提升公民的辨别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自律意识。每个信息用户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人自律,从我做起,不信谣,不传谣,才能从根本上抵制、防控社会谣言的泛滥。

人们常说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而信息时代的社会谣言造成的冲击力和破坏力更是巨大的。政府、企业、百姓应各尽其责共同打击社会谣言的传播,净化官风、淳朴民风,营造一个人心稳定、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新汉.哲学审视中的社会谣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14-18.

[2]谭扬芳.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影响[J].红旗文稿,2011,(8):26-29.

[3]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J].现象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586-589.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新特点信息时代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信息时代初中全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信息时代
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格局演变
电视新闻播音语言的新样式和新特点
基于田径发展新特点的中学业余田径训练研究
忘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