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自评调查1)

2012-07-26谭莉明

护理研究 2012年25期
关键词:合同制工龄专科

李 峰,郭 娟,谭莉明

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综合[1]。护理实践能力是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理论与知识、解决护理问题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职护理人员的实践领域基本定向,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专科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即专项实践能力。它是保证护理人员在临床特定情境中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了解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发展状况,不断完善在职护理人员专科素质,为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便利抽样法,在山东省内抽取8所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4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65份,回收率82.8%,其中有效问卷256份,有效回收率80.0%。本组护理人员的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的基本资料(n=256)

1.2 方法 由研究者直接发放问卷,被测试者填写结束后,当场收回。

1.2.1 一般信息调查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工龄、学历、职称、职务、人事关系、职业选择;调查护理人员希望提高专项实践能力的方式。

1.2.2 专项实践能力发展自评调查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在对“实践能力”结构要素理解的基础上,确立护理实践能力的概念,推演出护理专项实践能力构成框架,包括情境感知、知识构建、交流沟通、操作技能4个维度[1],并据此编制初始问卷。初始问卷经68名护理人员预测和8名护理专家修改,调整条目后形成了18个条目的“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问卷”,其中情境感知4个条目,知识构建5个条目,交流沟通5个条目,技能操作4个条目。问卷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包括“符合”“比较符合”“不太肯定”“基本不符合”“不符合”5个等级,分别计5分、4分、3分、2分、1分。正式问卷经855名护理人员测试,进行问卷信效度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4个因子模型共解释70.55%的总变异。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良好,协方差(χ2/df)=3.64,拟合优度指数(GFI)=0.89,调整后拟合优度指数(AGFI)=0.86,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0.07,增量拟合指数(IFI)=0.98,比较拟合指数(NFI)=0.97。问卷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49~0.706,各因子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4~0.889。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折半系数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921、0.860、0.812。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自评的初步工具。

1.2.3 统计学方法 将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逐项进行分析,然后将评分转换为百分制分数,转换公式为:转换分=(原始得分/理论最高分)×100,分值越高说明专项实践能力自评水平越高。按5级计分制划分:<60分为较差,60分~69分为合格,70分~79分为中等,80分~89分为良好,90分~100分为优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发展状况 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自评总分80.80分±7.97分,刚达到良好水平,其中操作技能得分最低(73.16分±10.70分),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具体表现在 “我掌握的专科护理操作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得分最低(54.45分±20.40分),属于较差水平;“我能顺利完成专科护理操作”得分也不理想(65.08分±19.82分),属于基本合格水平。详见表2。

表2 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自评状况()

表2 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自评状况()

注:F=30.93,P<0.01。

维度 得分情境感知 83.50±12.13知识构建 83.80±9.53交流沟通 81.78±11.03操作技能 73.16±10.70

2.2 不同背景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发展状况自评比较

2.2.1 工龄 不同工龄护理人员在情境感知、交流沟通、操作技能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59,P=0.016;χ2=15.015,P=0.004;χ2=146.199,P<0.001),工龄越长,情境感知能力越强,操作能力越强,工龄为10年~19年护理人员交流沟通得分最高。不同工龄的护理人员在知识构建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1,P=0.715)。

2.2.2 学历 不同学历护理人员在交流沟通、操作技能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37,P<0.001;χ2=11.251,P=0.004),学历越高,交流沟通、操作技能两项能力越强,但在情境感知、知识构建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92,P=0.055;χ2=0.849,P=0.684)。

2.2.3 职务 不同职务护理人员在情境感知、交流沟通、技能操作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32.5,P=0.001;U=2 460.0,P<0.001;U=1 323.5,P<0.001),护士长表现出较高的专项实践能力。

2.2.4 人事关系 不同人事关系的护理人员在情境感知、交流沟通、技能操作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768.5,P=0.037;U=6 282.5,P=0.003;U=1 793.0,P<0.001),在编护理人员的专项实践能力均高于合同制护理人员。

2.2.5 职业选择 不同职业选择的护理人员在情境感知、知识构建、交流沟通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526.5,P=0.011;U=2 440.5,P=0.006;U=2 833.5,P=0.008),自愿选择护理职业者表现出较高的专项实践能力。

2.3 提高专项实践能力的方式 将护理人员希望提高专项实践能力的方式按最希望、希望、不希望分别赋予权重3、2、1,求秩和,秩和越大,表示对该方式的期望值越高。见表3。

表3 护理人员提高专项实践能力的方式(n=256)

3 讨论

3.1 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护理专科化水平是护理学发展的重要标志,护理专科化发展将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2]。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刚刚起步,需要时间和支持,并且专长的形成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加上专业教育[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虽然属于良好水平(80.80分±7.97分),但得分偏低,提示护理人员对自身专项实践能力水平尚不如意,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护理人员自评认为“操作技能”仍是急需掌握和提高的内容,这与先进护理仪器设备的使用、专科护理的发展有关,也体现出护理学科操作性的重要特点以及护理人员临床工作的价值取向。

3.2 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

3.2.1 工龄 Benner[4]认为,护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学科,不仅需要理论性知识(theoretical knowledge),还需要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随着工作经历和经验逐渐丰富,护士实现“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护士的知识形态由浅层次、显性(程序性知识)逐渐向深层次、隐性(反思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情感性知识)发展。本研究中随着工龄的增长,护士表现出对临床护理情境更强的感知性,能有效地从临床现象中获取信息,感受病人的身心变化,同时,能恰当地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交流。工龄10年~19年护理人员该特点尤为突出,提示这个阶段应是专科护士培养的良好时机。

3.2.2 学历 学历层次反映护士接受专业社会化的过程。本调查结果显示,学历越高,专项实践能力越强。表现在高学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更宽泛、心智更成熟、交流沟通能力较强,对专科操作过程有更强的感悟能力,能将机械操作与病情观察、护理效果评价有机结合,更有效地掌握专科护理操作。而且,高学历护士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医院管理部门也对高学历护士给予了更多发展能力的机会,从客观上促进了高学历护士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护理管理者要合理配置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鼓励在职护理人员不断提高学历层次。

3.2.3 职位 护士长的临床实践能力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护士(86.7分±6.9分,P<0.001),接近优秀水平,这与黎雪梅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护士长多由临床一线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承担,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护士长的职责范围也促使其不断的学习,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另外,护士长的特殊社会地位使其得到了来自医院和社会的认可与鼓励,更激发了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工作积极性。职位、职级的晋升是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提高的催化剂,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多为护理人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3.2.4 人事关系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编护理人员的专项实践能力高于合同制护理人员。宋春燕等[6]调查结果也显示,在编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合同制护理人员。医院多种用人机制并存,合同制护理人员缓解了医院护理人力资源不足,但由于聘用制度还不够完善,合同制护理人员缺乏归属感,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管理制度严重挫伤了合同制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7]。另外,医院对合同制护理人员专业提高的管理不够重视,使得合同制护理人员满足于一般护理工作的完成,疏于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影响护理专科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2.5 职业选择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自愿选择护理职业的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高于非自愿选择者。这可能与自愿选择护理职业者的职业情感高于非自愿选择者有关。护理职业情感是护理人员对护理职业的态度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8]。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激发个人的目标和兴趣,自愿选择护理职业的护理人员能够主动获取临床护理信息,完善自我角色,更新护理知识与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示护理管理者应关注在职护理人员的职业情感培养,使其成为专项实践能力发展的原动力。

3.3 在职护理人员提高专项实践能力的方式 继续教育是在职护理人员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本调查结果也显示,护理人员最希望通过专题学习提高专项实践能力,其次是短期在职培训(3个月内)、院外进修,这与乔瑞华等[9]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专题学习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最新的理论和技能传授给护理人员,针对性比较强,而且还缓和了工学矛盾。短期在职培训和院外进修也是在职护理人员较好的继续教育方式。提示护理管理者要科学合理地制订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和方案,以“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项目”为培训内容,建立文字、CAI课件、操作视频等立体化的培训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手段,有效地达到培训目的。

4 小结

在职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需要提高,工龄、学历、职位、人事关系、职业选择是影响专项实践能力的内在因素,护理人员最希望通过专题学习和短期在职培训提高专科实践能力,医院管理层应创设多层次、多方式的培训条件,重视护理人员专项实践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推动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

[1] 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1(4):1-5.

[2] 徐志晶,方琼,裘佳佳,等.乳腺专科护士能力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605-607.

[3] 周琳瑛,张丽娜.建构主义观下手术室专科护士培养方法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1,9(9C):2530.

[4] Benner P.From novice to expert:Excellence and power in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J].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1984,84(12):145-152.

[5] 黎雪梅,李继平.临床护士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8):586-590.

[6] 宋春燕,王菊香.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定量研究及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14.

[7] 罗涛,赵丽萍,谭雪军.对合同制护士身心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7,7(8):1-4.

[8] 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士职业态度的测量意义的理论探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71-72.

[9] 乔瑞华,金杰,孙俊红.护理人员在职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6C):1623-1624.

猜你喜欢

合同制工龄专科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那些和工龄有关的事儿
你的工龄和这些福利有关
这七种情况,不在岗也能算工龄
采用激励制度促进合同制护士队伍建设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发挥工会维权职能,维护合同制职工权益
发挥工会维权职能,维护合同制职工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