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赛制下应用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若干构想

2012-07-13梁全胜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2年4期

梁全胜

摘 要 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程,传统的经典理论将在实践中得到冲击和更新,新赛制的出现和竞技体育社会化的变革,原有运动训练原则必须重新界定和丰富其内涵。本文通过调查、访问,以新赛制下运动训练的特点为切入点,对传统周期性理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构想。

关键词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 新赛制 全年训练周期

中图分类号: G80 文献标识码:A

一、新赛制的涵义

为了避免某些同项目的优秀运动员(队)除参加世界大赛之外,互相躲避的不良现象、同时为增强比赛激烈程度、更有效的提高比赛的收视率和观赏性,使竞赛体制与国际接轨,近几年国内的竞赛体制作了较大的改革,多数项目改变了传统的赛会制,实行了主客场联赛制,田径等单个项目实施了多站大奖赛制度,从而使我国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临场发挥有了明显的进步;实践证明运动员比赛次数的增多,运动成绩也会提高;也有利于一些具备比赛气质,善于临场发挥的年轻选手脱颖而出、早日成熟。

(一)新赛制的特点。

1、主客场制,比赛频繁。

球类项目实行主客场制每周安排比赛1次甚至2次,比赛频率、比赛次数、比赛场次增加了很多,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锻炼的机会增多。

2、比赛期加长,准备期缩短。

由于比赛频繁,比赛期比以往加长;准备期缩短,全年训练各个时期划分不明显;要求运动员全年都要保持较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状态。因此传统周期性理论必须得到突破。

3、比赛精彩,竞争激烈。

由于主客场制的实施,俱乐部投入加大,外援的增加,外籍教练的聘请,使比赛更加精彩,各队竞争更激烈。

4、采用积分制、升降级制,促进了职业化水平的提高。

新赛制使各队比赛场次增多,一场胜负并不能主宰整个联赛的结果,部分项目参照国际赛制改革,实施了多站大奖赛制度,并规定凡参加世界大赛,均以当年大奖赛至少两站的比赛成绩或总积分作为选拔标准。

二、关于传统周期训练理论

(一)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定义。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方式进行,后一个循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训练的要求,使运动员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创造专项优异运动成绩。

(二)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确立以及训练周期的划分主要依据的规律。

1、依据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1991年马特维也夫在《再论竞技状态》一文中所阐述的竞技状态的定义是“运动员在训练大周期范围内形成,在一定时间限度内保持和规律性变化的对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状态”。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时项性的特点,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包括以下3个阶段:第1阶段“初步形成竞技状态阶段”、第2阶段“进一步提高和保持竞技状态阶段”、第3阶段“竞技状态暂时消失阶段”。从以上马特维也夫教授对“竞技状态”的定义及竞技状态形成发展的3个阶段看出,经过准备性的训练才能获得竞技状态,获得的竞技状态相对稳定一段时间,会暂时消失。经恢复调整训练后,再进行准备性训练,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竞技状态。

2、根据重大比赛来确定全年训练周期的划分。

训练过程之所以划分周期,是为了保证运动员获得最佳竞技状态,并在重大比赛中表现出来,创造最佳运动成绩。

3、依据训练适应性的形成规律和负荷与恢复交互安排的基本规律以及“超量恢复”理论,“训练适应”是指通过长期训练所获得的能适应比赛需要的各种机体运动能力的生物适应性(这些能力即竞技能力)。运动训练就是一个不断给予运动员机体适应刺激的过程,并通过反复刺激提高运动员机体的各种生物适应性,从而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训练适应是发展竞技状态生物学前提。“超量恢复”理论是前苏联学者研究中所发现,在运动后的恢复阶段,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含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出现超过原来水平的情况,它是机体对运动负荷产生适应的第一阶段(1977)。“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训练中运动负荷节奏的安排是按一定规律的,运动负荷的安排也具有周期性。

三、新赛制下应用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新问题

由于赛制的变革,比赛的频繁,使原运动训练周期性理论得到很大的冲击;传统的周期划分理论将1年分为1个或2个大周期,围绕当年的主要比赛将每个周期又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

四、新赛制条件下传统周期训练的安排

新赛制的实施带来了比赛的增多,但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思想仍然适用年度周期的安排。

通过以上对传统周期理论的确定和训练周期的划分的主要依据的论述 ,本文认为周期训练理论在新赛制的条件下并未过时,新赛制条件下全年周期的安排仍然应依据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专项的特点,保持年度训练的系统性、节奏性和周期性的统一,有目的、有选择地采取“以赛带练”和“以赛促练”训练形式和内容。在球类这些集体项目中,还必须加强“板凳队员”的培养,这些安排的目的仍是保障在重大比赛之际形成竞技状态,完成年度的總目标。□

(作者单位: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姚颂平.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学术思想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3):47-52.

[2]徐本力.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473-4741.

[3]过家兴.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61.

[4]张洪潭.重建运动训练理论初探.体育与科学,1999,20(1):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