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研究

2012-07-12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徐争涛屈云仙

电子世界 2012年18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权重矩阵

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徐争涛 马 柯 屈云仙 谭 博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研究

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徐争涛 马 柯 屈云仙 谭 博

本文立足于上海市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特殊背景,论证了两化融合指标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在全面系统的梳理有关两化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完备的指标体系时所坚持的原则以及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设计。实践证明该指标体系有效的反应了两化融合的内涵和关键环节,对把握工业行业两化融合水平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指标体系

一、背景介绍

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角度讲,信息化是建设工业现代国家之后,是建设信息现代化国家的阶段[1]。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镇,率先响应国家方针,提出了建立“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的规划。以建设集政府、传统企业、IT企业、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整体服务平台为目标,为国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技改投融资、技术创新、企业改革等方面提供政策依据,为传统企业与IT企业、专业机构之间架设桥梁,树立工业行业两化融合典型企业,交流典型经验,引导工业行业信息化深化发展。

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围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以大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学的角度提出针对上海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探究具有产业特点、宏观指导的专业体系架构,覆盖重点行业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对两化融合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内容和需求进行专项评估。

二、设计思路

指标体系的设计是整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本着可统计性、信息获取的可靠性、两化融合的针对性的原则建立,突出指标体系的专业性和扩展性,采用原型起步、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方式展开。

在具体建立时,首先对各行业原有评估模型和统计调查进行归纳总结,实现充分的继承和提高;二是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征询行业内外专家意见,立足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政策,把握住两化融合的关键要素;三是从信息化发展历程出发,使指标体系能够充分体现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准确反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的内涵;四是全面把握和表征两化融合的关键特性,充分体现两化融合发展特征[2]-[4]。

三、功能实现

1.指标的选取

为了让指标的选取更加科学合理,指标体系按照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指标为主[5]。采用自上而下的分层设计。具体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为“系统层”,反映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和对发展阶段的考察为目标;第二层为“指数层”,分别用于支持和具体说明上述系统层指标,含18类指数;第三层为“指标层”,覆盖各个主要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用于细化支撑说明上述指数层指标。

按照设计思路,指标总体框图如图1。

表1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表2 1~9比例标度法互反式评分规则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对照表

图1 指标体系框架图

图2 功能效果图

2.详细指标体系设计

依照以上分析可得,指标体系从业务支持程度、IT绩效水平、信息资源与技术应用水平、持续发展能力和IT管理水平5个方面进行评估,如表1所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表1中的指标需要适当调整,权重也要有所区分。

3.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将用于平衡基础性、激励性和引导性,拉开评估档次和等级,摸清问题、发现典型,体现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指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方向[6]-[7]。

指标间的权重差异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评价者的主观差异;

(2)指标间的客观差异;

(3)各指标的可靠程度差异。

在确定指标权重时主要从三方面考虑[8]。

可由下述公式表示:

Qi= f (Qi1, Qi2,Qi3),其中 Qi是指标总的权重。

(1)1iQ由评价者事先给出,反映主观影响,采用主观赋权的方法加以确定,根据行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按照不同时间、阶段、侧重点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决策相关的元素分解成系统、指数、指标等层次,设置各级指标的评估权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构造判定矩阵

按照系统层、指数层、指标层逐层构造,根据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分别赋予不同的值,建立判定矩阵。

根据层次分析法标度理论,打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对于有n个准则的准则层可以得到判断矩阵A=(aij),其中aij>0,且有:

对于第i个准则下的指标群,也进行同样的构造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两级比较的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初步计算准则及指标权重,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maxλ,求解如下的特征方程 ,其中W为对应maxλ的特征向量,W的各分量iw是对应于各个准则(或者指标)的权重。

2)计算一致性指标 C.I. 计算公式为:

然后按表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值。

最后计算一致性比率C.R.计算公式为:

当C.R. < 0.1时,我们即认定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如果C.R. ≥ 0.1,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

3)计算总权数:

用个准则层权数乘以其下个指标的权重,得到总的权数。这个总的权数也要通过一致性检验。

4)通过求合法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

(2)Q2i反映评价中个指标所传输的信息量的大小,Q2i对评价方案集和评价的方案较为敏感,一般2iQ可根据信息熵的理论公式获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e'是评价矩阵的总熵。 e' = ∑ e(ci),式中 e ( ci)为指标值相对强度的熵变量。依据上式指标的权重与指标所能传送的信息量成正比。

(3)Q3i反映了指标评价值的客观程度与可靠程度,其评价值的可靠程度越高则指标的权重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以上后两者属于客观赋权法。

在获得 Qi1,Qi2,Qi3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公式: Qi= f (Qi1, Qi2,Qi3)来获得指标总权重 Qi,我们采用下述形式:

由于评价工作是评价系统的主观价值的明确过程,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总主观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计算2iQ, Q3i时需要大量的评价方案样本,统计运算和非线性多目标规划,而在实际评价工作中,难得到大量的评价样本,为了简化指标权重的确立工作,常常以 Q1i近似代替Qi。

Qi为指标i的权重值, Xi为指标i标准值。

4.评估结果区间设定

在本系统中,评估结果分值为0-100。代表两化融合水平从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的逐层提升,每个区间设定为20分。如A级为80-100,B级为60-80,以此类推。

5.指标维护和管理

指标体系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当发生逻辑变更时,只需在指标管理后台增加、修改基础逻辑并调整权重即可,系统会重新按照指标框架重新计算。该指标框架更有益于实施单位介入指标编制过程,尽早发现问题和修正。

四、实际应用

在应用指标体系进行具体评估分析时,从三个角度利用评估结果:

1.综合工业行业之间比较,为政府研究工业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在相似条件下,企业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研究信息化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评估工作常态化后,通过若干年的积累,从企业个体纵向角度研究信息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提供简单、友好且直观的用户界面进行数据展示;用户只需预先设定好指标逻辑和权重即可采用一键式计算进行自定义的查询分析。在结果展现中,本系统根据日常工作需求,加入了标准评估报告导出,进一步提升了评估效率和效果。功能效果图如图2。

在上海市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试体系中,选取上海市国资委管辖的16家企业进行了试点评估。通过对上报数据在指标体系中的计算分析,得出上海市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平均指数为63.1,即信息化总体水平初步成熟级,准确真实的反应了当前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五、总结

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它的确立充分了体现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准确反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的内涵,对全面把握和表征两化融合的关键特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证明,该指标体系准确可靠,为推广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1]罗荣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探讨[J].信息化建设,2008(8):9-11.

[2]金江军.两化融合的理论体系[J].信息化建设,2009(4):9-12.

[3]李林,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及其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2008(6):90-95.

[4]郑大庆,黄丽华.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策略及路径[J].上海管理科学,2008(6):80-82.

[5]王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J].财政研究,2008(11):49-51.

[6]邹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难点和对策探讨[J].机电工程技术,2008,37(7):13-18.

[7]米红,杨炳铎.电子政务项目预评估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3卷,增刊2004年8月280-283.

徐争涛(1988—),男,陕西咸阳人,西安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

马柯(1955—),男,学士,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企业资源计划(ERP)。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权重矩阵
权重常思“浮名轻”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基于局部权重k-近质心近邻算法
矩阵
矩阵
矩阵
组织知识传播与共享评价指标体系及其RS权重配置